正文 第8章 孩子的想法,還是他自己講出來的真實(2 / 3)

一、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感覺到安全

愛孩子,同等地愛,無論孩子是否達到了你想象中的樣子,無論他是學業優等或是困難,無論他讓你感到榮耀還是丟臉,都一樣地愛他、支持他,因為他需要你,需要你充滿愛意的撫摸,需要你的喂養、你的照顧,需要你經常和他的互動,因為你知道這樣能讓他開心。愛是一種充滿艱辛的勞動,同時也是充滿深情的行為,需要忘我,需要純粹,正是在這樣的愛的沃土中,孩子內心善的種子會發芽、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的心理會得到最需要的安全。無條件的愛具體要怎樣表現?我們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案例:

期中考試的前一天晚上。孩子來到我身邊,問我:“媽媽,我要是考了95分以上,你和爸爸能給我買一個變形金剛嗎?”我答應:“可以。”他回到房間,我忽然覺得有什麼不對:考95分以上買玩具,95分以下就不買玩具,是不是意味著父母因為孩子的學業成就不同,愛就有了分別呢?我停下來,走到他的房間。他睜著眼睛,躺在床上,望著我,說:“媽媽,明天考試,我好緊張。”我說:“寶貝,我收回剛才的話。你在生日和聖誕節的時候可以挑選自己的禮物。聖誕節快到了,那時候你如果還想要變形金剛,爸爸媽媽會給你買,我們不根據成績買禮物,好嗎?你考什麼樣,爸爸媽媽都一樣愛你。多少分都沒關係,認真做就好。睡吧。”孩子靜靜地閉上了眼睛,睡去。

二、無條件的愛,會使孩子感覺到溫暖,進而回饋父母

在孩子的世界裏,愛是最可貴的,也是建立信任的基礎。大家都知道孩子需要媽媽的愛,當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的時候,他內心的感觸是我們作為成人都不一定能體會到的,孩子和父母之間,不隻是單向的父愛母愛的傳遞就夠了,還需要愛的雙向接力。無條件的愛具有生長性,它能讓孩子體會到愛的細微和希望,會用自己的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感激和對生命的感動,盡管孩子的愛心在大人眼裏顯得有些幼稚可笑,它或許不像拿到滿分、拿到獎狀那樣現實,但卻是人生路上的豐碑,也是爸爸媽媽辛苦付出後得到的最殷實的收獲。

嘉良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有一次周日媽媽突然發起了高燒,家裏隻剩下媽媽和嘉良。嘉良先是從抽屜裏翻出了退熱貼,跑到媽媽身邊,仔細地把退熱貼貼到了媽媽的腦門上,然後又跑去廚房倒了一杯溫開水給她。等爸爸回來之後,小家夥又急忙接過爸爸手裏的藥,打開後把白色的藥片遞到了她的嘴裏,說道:“媽媽,你生病了,讓我來照顧你!”

兒子所做的這一切,讓嘉良的媽媽“受寵若驚”,但她很快欣然接受了孩子的好意,因為媽媽自問對孩子是無條件嗬護和照顧,平時給孩子樹立了無條件愛的榜樣,而孩子也因為可以向媽媽表達愛而感到心滿意足。這是多麼讓人動容的孩子與父母“相愛”的景象呀!

“建言獻策”

其實,真正的愛是不計較的,尤其是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不那麼理想的時候,正是考驗家長對孩子愛的時候,家長可以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與支持,用行動和孩子站在同一戰線,一起迎頭趕上,這樣對於孩子的幫助會更大。

別讓我覺得你們是毒蛇猛獸般的父母

有一年的六一兒童節之前,記者到小學采訪,問孩子們對爸爸媽媽的印象,有小朋友說是老虎,有的說是獅子,有的說是毒蛇。記者十分不解,一問原因,原來是因為家長張牙舞爪,表現得凶神惡煞的時候像老虎獅子等猛獸,而連躡手躡腳進孩子房間監視孩子是否在做作業時都像毒蛇等陰沉的動物。在佩服孩子們想象力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孩子說得有一定道理。但有的家長覺得委屈,他們認為,如果我的聲音不提高到這種程度,不嚇嚇他們,孩子就不聽。結果孩子就把你評價為像毒蛇猛獸一樣的爸爸和媽媽。這樣到底是誰比較吃虧呢?其實孩子眼中“毒蛇猛獸一樣的爸爸媽媽”完全可以換作另一副讓孩子歡喜的麵孔,在皆大歡喜中讓孩子健康成長。

一、多一點引導,少一點控製

控製是隱藏在每一個有思想物種體內與生俱來的本能,人是最嚴重的。在家裏,父母永遠都想控製孩子,初衷是對孩子的愛,這愛可以創造偉大的親情,也可以創造家庭的不幸。因為,很多父母借助“愛”的名義來控製孩子:監視孩子什麼時候做作業,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這樣的控製,會讓孩子覺得失去自由,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克製自己的控製欲望。如果媽媽對孩子的控製欲比較強烈,建議媽媽首先應該把心態放平和。對孩子有期望是好的,但不要在孩子麵前時時處處表現出來,不要急躁,有時候按照對的思路去做了,一時沒看到成效,也不要太著急,繼續做下去就行了。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可以站在較遠的地方去觀察。每個孩子都應該順其自然地成長,不應該被教導得腦子裏都是一些條條框框,父母也不可以強硬去改變他們,而是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外部環境,正確地誘導孩子。

二、永遠用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

溫和、積極而堅定,是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因為隻有這樣,孩子的自尊、自信、自主性、意誌力等才能得到良好發展。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注意不要信口開河。在每次對孩子講話前要經過一番理智過濾,不能信口開河,不要囉唆,比如說,規定孩子做好作業再開飯,但有的媽媽怕孩子餓肚子,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過去問他:“你餓不餓?快做快做,飯都涼了。你還想不想吃飯?”不要事事叮囑,叮囑時要有明確的目標。媽媽要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進行一些管理、指教。在對孩子有要求時,要盡量用簡潔的、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講清楚,並提出具體的建議、指導,讓孩子真正明白媽媽的意思,並允許孩子對此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然後再去做。在孩子達不到要求的時候,不要生氣,要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用溫和的態度對孩子講清楚問題的後果,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當然還可以用溫和的語氣進行適當的批評。有時候,父母因為一時過於激動,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打斷甚至不聽孩子的解釋,就對孩子采取訓斥或粗暴的打罵。沒錯,父母大聲嗬斥也許會令孩子表現得更為聽話和服從,但時間一久會讓父母逐漸沒有辦法控製局麵。

“建言獻策”

父母別隻盯著孩子的缺點。很多父母,眼裏隻看到孩子的缺點,總是翻來覆去地說,卻絕口不提孩子的進步。其實,絕大多數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惡,隻是缺少改正缺點的自覺性和毅力。如果此時還有人在旁邊喋喋不休地數落自己的缺點,反複教訓自己,“我講話你就是不聽”“怎麼說你才能改呢”,這樣的態度,孩子會視為不信任,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我們可不可以沒有代溝

代溝是指兩代人因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道德標準等方麵的不同而帶來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的差異。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的依附性減弱,獨立性增強,父母和孩子兩代人在對待事物的認識上產生一定的距離,代溝便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孩子因為社會經驗淺,無法理解,因此認為是父母不了解他們,不願向家長訴說,甚至以不滿、頂撞、反抗、違法等方式試圖擺脫成人或社會的監護,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斷是非的標準。其實,家長們完全可以通過溝通,通過了解代溝的成因和形成來將代溝造成的斷裂的心理聯係接續起來,從而達到交流的順暢和相處的和諧。

形成代溝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和孩子在生理、心理、社會發展、社會角色等方麵都存在的差異讓代溝的出現成為必然,所以說代溝是客觀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卻可以通過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努力,讓代溝消弭。家長們可以做以下的努力:

一、承認代溝的存在,用溝通和尊重來彌補

麵對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的代溝,爸爸媽媽們不要回避,麵對問題,迎難而上,問題才能迎刃而解。生活中的代溝,其實可以不必計較,而思想上的代溝,需要在溝通中進行碰撞,在碰撞中取得個性的共振。直麵交談是最好也最直接的溝通方式,父母要多找機會創建一些談話情境,營造愉悅的氣氛,然後多與孩子“以心換心”;當然這種麵談的前提是必須尊重孩子,而且要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參與其中。給孩子創造寬鬆和睦的環境,不能按自己的好惡和標準來評價孩子,更不能以封建家長製的居高臨下的口吻來對待孩子,因為這樣會產生抵觸和逆反的情緒,更加不利於溝通。

二、求同存異,與時俱進,和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們憑著對新文化的敏感、認同以及接受能力的優勢,無論在信息或者把握潮流等方麵都必然會走在父母的前麵。對此,父母應主動學習、與時俱進,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力求與子女建立共同語言,做孩子的“知心好友”,共同分享孩子的喜好,這樣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渠道。如果兩代人之間的某些差異極難協調,那麼父母就該求大同、存小異,理解、尊重子女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絕不可將自己偏愛的某種模式強加給對方。有一位母親通過寫信的方式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讓孩子感覺到了心靈的相通。

有一個媽媽給他的球迷兒子寫信說:“我一直覺得足球很無聊,不過是一堆人爭奪一個球而已,可是你卻可以為了看球廢寢忘食,這樣我很不理解;其實我知道你常常定鬧鍾到半夜起來看英超、看意甲聯賽,而且怕吵醒我們盡量放低音量。但是你這個鐵杆球迷看到進球或者精彩的地方那禁不住的喝彩還是打擾了我睡覺,所以我那時候總想對你發脾氣。但某天我想著想著就突然就很想搞明白足球哪裏吸引你呢?那麼瘋狂的喜歡的感覺,我也想要試一試。”

看到這封信後,兒子也很驚奇,心裏想道:這簡直是奇跡啊!不是曼聯的奇跡,是我老媽的奇跡,她從前那麼反對我看球現在竟然瘋狂喜歡上了,每天搶著看足球新聞,坐等球賽,時刻關心小貝的動態,C羅的情況。當我們都喜歡的齊達內贏了比賽的時候我們快樂地去慶祝,這時我感到老媽和我竟然心靈相通了。我們以後可以一起分享這種快樂啦,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