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引信(1 / 3)

我需要愛撫,不需要說教

什麼樣的關係,讓人一眼便看出他們之間關係密切呢?隻有肢體的連接,親密一看便知。作為父母,如果你希望跟孩子很親密,如果你希望孩子什麼都跟你說,如果你希望你跟孩子互相依賴,隻有一條捷徑,就是愛撫你的孩子。孩子出生以後,你經常擁抱和觸撫他嗎?經常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臉、拉拉他的手、揪揪他的耳朵、打打他的屁股嗎?所有這些,叫慈愛的撫摸。作為父母,如果現在給自己評一下分數,0到10分,你可以得多少分?這個分數,非常重要。

心理學研究證明,即使是成人,對喜歡、關心自己的人的愛撫,還會覺得非常舒適,對於孩子來說,愛撫對孩子的心理安全,甚至對孩子未來的智力與人格發展都有一定的聯係,經常擁抱自己的孩子、觸撫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一定會安靜祥和、正麵積極,暴力傾向少。肢體的接觸不需要語言,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建立起孩子的健康心理。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一、方法

最簡單的做法,如果你的孩子還小,還沒到叛逆期,很簡單,我們擁抱他,讓他在擁抱中感受到相信與支持。需要提醒的是,每天晚上,當您坐在你孩子床邊時,一定要先做一個動作。

做什麼動作呢?要念一句口訣,輕輕地念,念給自己聽,這句口訣是:“我在這裏,我在這裏,我在這裏,我在這裏,我在這裏,我在這裏!”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一天忙下來,你的心是雜亂的,心思意念亂飛,這句口訣就是讓你先把你的身心呼喚回來,完完全全集中精神,再麵對孩子,隻有這樣的溝通才有效。

有一位母親,工作很忙,每天很晚回家。有一天很晚時分,她回到家。孩子來開門:“媽媽你回來了!”孩子看見媽媽回來了,非常高興!

媽媽摸摸孩子的頭說:“嗯,寶貝,媽媽回來了,媽媽吃完飯跟你玩,好嗎?”

然後媽媽就去餐廳吃飯了,吃飯的過程中,孩子又跑過來,跪著趴在媽媽的膝蓋上,抬起頭問:“媽媽你回來了!”

媽媽很奇怪,但是,還是摸摸孩子的頭說:“是啊!寶貝,媽媽回來了,媽媽吃完飯跟你玩啊,好嗎?”

媽媽吃完飯了,坐到沙發上,開始吃水果,孩子又跑來趴在媽媽的膝蓋上,抬頭看著媽媽問:“媽媽你回來了!”

這個媽媽聽了一激靈,突然有一個覺醒:從進家門到現在,我滿腦子都想公司的事,明天要打幾個電話?明天要布置什麼事情?明天要找誰談話?注意力都在這些事情上,跟孩子講話隻是敷衍而已。小孩子是很有靈性的,媽媽雖然身體回來了,心還沒有回來,她的心還在工作上。所以孩子一遍遍地跑來問:媽媽你回來了嗎?

如果沒有全身心地跟孩子講話,孩子是可以感覺到的。孩子的靈性好,所以跟孩子交流,千萬不能應付他。

什麼樣的表現是應付呢?比如,家長經常地這樣說:“哦,你說”,“哦,是這樣啊”,“嗯,知道了,一邊玩去!”用“嗯、啊、哦”回應他,就是應付,就是沒有專注聽孩子講話。長此以往,孩子就不願意跟你交流,更嚴重的是,孩子也變得越來越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做事無法全神貫注。所以你一定要改變,從跟孩子講話開始。

準備跟孩子講話的時候,你就開始對自己說:“我在這裏,我在這裏。”

如果你關注這一點,並做到這一點,我可以確認,若幹年以後,當你有一天送你的孩子上大學的時候,你的孩子一定會問:“媽媽,從小到大,你總是坐在我的床邊,摸摸我,拍拍我,跟我聊天。媽媽,我現在覺得這個習慣對我的成長很重要。但是,有一點我一直不明白,你為什麼在跟我說話之前,嘴裏念一個什麼,像念一個什麼口訣,還是念一個什麼咒語,在念什麼,媽媽?”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告訴他,媽媽確實是在念一個咒語,“我在這裏!”以保證媽媽能全身心和你在一起,跟你說話,聽你講話。

二、時間

如果你跟孩子之間已經有一些問題,我們建議家長在每天中的兩個時間,跟孩子溝通和連接。堅持一段時間,一定可以重新連接上。什麼時間呢?第一段時間是,晚上孩子將要睡覺的時間。他已經躺到床上了,你坐在他的床邊跟他聊幾句,拍拍他的臉跟他說說話。

第二段時間是,早上他剛剛醒來的時間。你不要急著叫他快快起床,你坐到他的床邊,揪揪他的頭發說:“睡得好嗎?怎麼樣?做好起床準備了嗎?準備迎接新的一天了嗎?”就是這樣,跟他做連接。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講,這兩個時間,是家長們特別容易跟孩子溝通的時間,孩子的心靈在這兩個時間是打開的,沒有防衛的。很多家長已經開始這樣做了。原來認為你跟孩子之間有代溝的,互相之間已經不願意再溝通交流的,用這些時間這樣做,一切都會好起來。

不用害怕你現在跟孩子的關係,不要害怕你們現在互相之間的親密連接已經斷了,不要害怕孩子會拒絕,不要害怕孩子不給你麵子。慢慢來,照我說的做。敲敲孩子的房門,說我可以進來一下嗎?我有一兩句話要跟你講。於是,你坐到他床邊,開始慢慢建立連接,不要氣餒。在睡前,他的心靈是敞開的;剛剛醒來,他的心靈是敞開的,你可以進來。

“建言獻策”

愛撫在家庭教育中,就像是開車和汽油的關係,好而足夠的燃料有助於駕駛,而如果沒加油或油不夠,車子很可能半路拋錨。“我在這裏”,加上經常的擁抱和慈愛的撫摸,跟你親愛的孩子建立交流的渠道,建立牢固的關係,你將得到一生享用不盡的親情與和諧。

爸爸說,我是墜落的天之驕子

孩子進入小學,在對陌生環境有了一定適應以後,其行為、心理都會產生些許微妙變化。他們雖然依舊幼稚貪玩,但對於學校、集體已經多了一分歸屬感與責任感;他們雖然不明白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但儼然已經有了自己的“小小交際圈”;他們雖然還不知道從多方麵去看待問題,但卻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模式及自我意識……這一切無疑說明——孩子正在慢慢地長大。

對於孩子的這種成長,我們做父母的自然是備感欣慰——孩子終於長大了!然而,欣喜過後,隨之而來的卻往往是令人負累的憂慮。因為多數孩子在“長大”以後,並沒有像爸爸媽媽所期待的那樣——乖巧懂事、品學兼優,反而是年齡越大一點,毛病就越多一點。

那麼,究竟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在於,伴隨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已不再像幼兒時那般對外界充滿恐懼,他們不再像以往那樣依賴父母,他們日漸膨脹的自我意識告訴自己——“我想幹什麼”“我需要什麼”,而當他們的願望無法得到滿足時,孩子們就會表現出種種“離經叛道”的行為,諸如撒謊、懶惰、缺乏耐心,甚至是偷竊,等等。對此,家長們雖然一再“嚴防死守”,但由於找不到“病根”所在,無法對症下藥,往往收效甚微。無奈之下,一些脾氣急躁的家長最終揚起了巴掌,而結果卻更加糟糕。

一位媽媽就曾沮喪地訴苦:

孩子剛上小學時還很乖,可到了二年級就越來越不懂事。明明是和同學出去玩了,回來卻騙我們說在做值日;明明沒有寫作業,卻騙我們“在學校已經寫完了”……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我和丈夫狠狠罵了他一頓,還嚇唬他說“如果再犯,一定揍你!”孩子當時不住點頭,我以為他真的知道錯了,可沒想到剛剛過去一個多星期,他的老毛病就又犯了。更氣人的是,前幾天他竟然在我衣袋裏偷偷拿走了10元錢,我現在真的不知如何是好了。

很明顯,這位媽媽在孩子出現缺點以後,並沒有認真揣摩孩子的心理,仔細尋找問題的根源所在,而是以言語斥責、以“暴力”恐嚇,試圖讓孩子因怕自省,最終導致了教育的失敗。如果她能在問題出現以後,平心靜氣地想想“孩子為什麼要說謊,是不是想玩一會兒又不敢對我們說”“孩子為什麼要偷家裏的錢,是不是有什麼事需要用錢”……借助換位思考體察孩子當時的心境,找到“病之根源”,並相應加以引導,結果很有可能就會大不一樣。

其實,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毛病多多,但隻要“把準脈、抓對藥”,“救治”起來就不是什麼難事。因為他們的毛病無非“小荷初露尖尖角”,我們如果能在萌芽階段,以正確的方法將其“剿滅”,孩子就真的會與“陋習”徹底說再見。也就是說,童年期正是幫助孩子改掉惡習、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倘若今天我們不加以重視,待他日孩子性格定型、毛病養成,那時才是真的悔之晚矣。

但問題的關鍵是,爸爸媽媽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使孩子“懸崖勒馬”,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呢?以下幾種方法,父母們可以參考一下。

一、有節製地去愛

近年來,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對當代兒童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他們當中多數人過於自我,容不得別人說半句“不好”;

他們內心脆弱、生性多疑,承擔不起挫折;

他們適應能力差、自理能力差……

的確,在孩子的身上,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專家口中的缺點。那麼,這些缺點究竟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其實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父母過度的寵溺。

毫不誇張地說,溺愛對於孩子而言就是一種“毒藥”。孩子在父母的百般嗬護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油瓶倒地不知去扶”,由此變得懶惰、散漫。“恃寵而驕”“不容他言”“眼中有天沒有地”,由此變得驕橫、自負。“不問世事”“不知疾苦”“不知痛為何物”,由此變得脆弱不堪……而其中較嚴重者,長大以後甚至會喪失基本的生存能力。

當然,這裏並不是在質疑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因為任何一位家長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不會希望孩子身上存在缺陷。隻是,愛同樣需要方法,孩子們正處在人生習慣塑造的關鍵時期,還請家長們切莫再釋放錯誤的愛。

二、爸爸媽媽不能鬧分歧

一位媽媽抱怨道:

前一段時間,我家兒子迷上了電子遊戲,一放學就拿起遊戲手柄按個不停。我怕孩子玩物喪誌,說了他幾句,沒想到丈夫當著孩子的麵反駁我“隻要不是過分迷戀,還是可以益智的”。這不,如今我一批評他貪玩遊戲,他就會頂撞我說“爸爸說是可以益智的……”為了多玩一會兒遊戲,他常常不好好吃飯,或是應付作業,我現在一想起來就頭痛……

很明顯,這對夫妻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出現了較強的對立性。父親對於孩子的態度,似乎更傾向於偏袒、溺愛,他的做法已經偏離了教育和指導的意義。這種情況若得不到改善,孩子很容易學會“投機取巧”“見風使舵”——誰的觀點有利於他,他就聽誰的,進而對個別親人產生過分依賴,這無疑會助長孩子的錯誤傾向。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在麵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必須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要學會接納彼此的差異,共同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如此一來,不但孩子會變得更加優秀,夫妻雙方也會感覺生活比以往更有味道。

三、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

曾有人這樣說道:“即使全世界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要矢誌不移地去讚美他、欣賞他,給予他奮進的信念。”這句話對於幼兒期的孩子而言非常適用。此時的孩子們正處於自我意識形成的萌發期,他們對於外界負麵評價異常抵觸,也表現得非常敏感。如果家長總是將目光放在孩子的缺點上,對其大加指責,孩子就會將父母的話當成事實,認為“我天生就是壞孩子”,因而失去改正的信心,逐漸變得自暴自棄。

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掉轉目光,多去看看孩子的優點,多去讚美他的優點——諸如他的特長等,多給予孩子一些自信,孩子就會認為“原來我還是挺優秀的”,因而會越發希望得到外界的稱讚。基於這種良好的自我評價以及獲得表揚的欲望,孩子才會更加努力地向著良性方向發展。

也就是說,很大程度上,孩子的自我評價決定著其習慣的好壞。所以,如果孩子身上出現了某種缺點且又一時無法改正,爸爸媽媽不妨試著引導他去發現自己的長處,幫助他正確地認識自己,相信效果一定會很好。

四、給孩子找個榜樣

不知各位家長朋友有沒有意識到,孩子上學以後,雖然仍在我們的影響下成長,但另一支力量——同齡人的影響力,正在逐漸取代我們的地位。

據相關研究表明,幼兒時期,孩子由於接觸外界很少,所以家庭影響力相對要大一些,但進入兒童期以後,由於他們對外部環境有了一定認知,並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交際圈,所以家庭的影響力會逐漸減弱,而他們所在的群體——同齡夥伴的影響力則會逐漸增強。

所以,當孩子身上滋生出不良習慣時,為他們找一個楷模,利用同齡人的“榜樣效應”,將孩子“納入正軌”,亦不失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不過,還要提醒家長們注意,孩子可能因近朱而變“紅”,同樣會因近墨而變“黑”。如果發現孩子的朋友存在某些不良習慣,一定要及時做好預防工作,防止孩子受到“傳染”。

“建言獻策”

有些孩子對錯誤“屢教不改”,做父母的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他們在故意反抗,或許孩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依據孩子的愛好去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有心的家長還可以在自己家裏比較突出的地方,張貼或自己製作一些簡單的提示圖,時刻提醒孩子不要犯錯。

與孩子建立“心”的聯係

“你對自己的孩子了解嗎?”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父母們肯定會很疑惑。但是仔細想想,你們真的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脾氣、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和心的需求嗎?作為父母,要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必須要做的是打開孩子的心門,走進他們的內心那個世界,去了解孩子更真實的一麵,這樣才能對他們的成長提出合理、正確、恰當的要求。

一、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很多家長最常說的話就是“你的作業做完了嗎?”“這次考試怎麼又考這麼差?”“你現在還是個小孩子,你知道什麼?”這樣的家長通常隻有兩種行為:隻滿足孩子在物質上的需求或者隻關注孩子在學習上的結果,他們很少去同孩子進行交流,也幾乎從不問孩子喜歡做什麼,願意或不願意做什麼,更不會去征求孩子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和見解。這樣的父母沒有辦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也無從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難以取得孩子的信任,從而也就沒有辦法取得在家庭教育方麵的實效。

父母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就應該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與父母平等的個體進行交流,尊重和了解自己的孩子,把他們當作成年人來看待。從兩三歲開始,孩子的獨立意識開始萌芽,而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也就是開始關注自己,評價自己,開始形成“成人感”和“獨立感”。從這個時候開始,孩子們在心理上對父母的依賴逐漸轉變為反抗父母過多的保護。父母應該對孩子的逆反心理給予足夠的理解,要知道“不聽話”就是他們需要獨立做事、表現自己所放出的信號。這個時候父母要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及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並處理簡單事務,隻要他們所做的事尚屬合理安全的範圍,就一定不要去強迫他們事事聽從父母,而多給他們一些獨立自由的機會,會更好地培養他們的獨立品質。身為父母,應該在孩子不同的心理發展期,根據每個孩子成長中的一些需求做出適當的調整,用不同的方式去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上學會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