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需要空間,孩子的成長需要溝通,父母在家庭中要積極營造一種良好的教育氛圍,培育孩子健康優良品性。家庭中也應該有民主,不僅充滿親情,更要多存在幽默和親切。父母與孩子理應保持朋友的關係,兩代人的思想要互相溝通。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內心世界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父母更應該找時間與孩子直麵交流和溝通。但是感情的培養是需要慢慢來的,急功近利是不可以的。在情感溝通方麵,父母可以多和孩子去討論他們感興趣的事情,這樣對及時發現孩子的思想是有很大幫助的,抓住教育的好契機。”
二、鼓勵、賞識孩子
美國有一位教授,曾經通過對精神氣電現象的科學測定,知道孩子分別在得到讚揚與受到責罵時,他的學習能力與疲勞曲線的變化。測定結果顯示,如果對孩子給予誇獎和肯定,會使因疲勞而下降的熱量曲線即刻上升,相反則會下降。實驗表明,給孩子正麵的鼓勵會消除他們的疲勞感,這樣對提高學習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微笑是友善的信號,讚美是賞識的表現。”孩子要戰勝自卑,就一定要學會勇敢地去麵對挫折。自由高飛,需要經曆一個痛苦的過程。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地為他們加油,為他們喝彩,打開他們心中那一扇住著“自信、智慧、創造”的大門,幫助他們打造一把打開潛能的金鑰匙。因此,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成功或失敗時,千萬不可輕易地許諾,也不能隨隨便便失言,更不要空洞地誇獎。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完成某一個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時,正確地給予肯定與讚揚,多以激勵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去獲取成功。雖然積極去鼓勵遠比消極去刺激要好很多,可是鼓勵法也不能用得太泛濫,一定要適度並且講究藝術才會取得好的效果。在孩子遭遇失敗的時候,父母要做的是給他們戰勝失敗的信心,讓他們開始學會自信。告訴孩子,失敗不可怕,失敗是成功之母,它反而是在引導孩子向成功逼近。不要因為一次兩次成績的不理想就開始唉聲歎氣,給孩子壓力,讓孩子失去信心,要鼓勵孩子大膽嚐試,耐心指導孩子在嚐試中體驗進步與快樂,實現人生中的一個個“第一次”的成功,在“我能行”“我是最棒的”的鼓舞中昂頭前進。聾啞兒童周婷婷的成功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雙耳失聰的周婷婷在父親的賞識教育和積極地引導下,十六歲時成為一名大學生,並成為中國第一個聾人研究生。這個事例給予父母的啟示是:假如孩子生活在適當的鼓勵中,他們便慢慢學會自信,逐漸走向成功。
三、給孩子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發展獨立性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性,但自信與獨立需要有不斷確立與增強的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養的。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為父母要給予適當的愛與保護,而不是去溺愛,完全保護孩子,不讓孩子有自己麵對事情的機會從而阻礙他們成長。因為過分的保護會使孩子喪失許多鍛煉成長的機會,孩子要成長,需要適當的幫助但更需要一些自主權和自由度。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謹記:該放手時就放手,切不可大包大攬,一定要留給孩子自己的空間、時間,讓他們在經曆中大膽地實踐、鍛煉從而更好地成長。父母要經常激勵孩子:“你能行,你可以做得更好。”在生活中、在學習上,以自信、樂觀的態度對待事情。父母要充分相信孩子,從小事上鼓勵他們自己做好。要積極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獨立作決定的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例如,怎樣整理自己的房間、該怎麼合理安排周末和假期、自己的零花錢該怎麼花等都由孩子自行設計、自己規劃。另外,家庭裏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做決策,父母也應該讓他們參加討論,征求他們的意見,這樣可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當孩子遇到了困難,這時父母不應急於去幫他們解決,而是應該從側麵多鼓勵孩子自己思考解決辦法,怎樣獨立麵對事情,克服困難,然後再輔助他們完成。父母要多肯定,多鼓勵,少指責,少批評,做好孩子情感和生活上的堅強後盾。積極幫助孩子樹立自信,提高動手實踐的能力,培養孩子獨立、認真負責的品質和自我照顧、自我保護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隻有當孩子遇到真正無法解決或者難以解決的困難,父母才應當主動給予正確實質的幫助。
“建言獻策”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說,溝通是教育孩子最主要的手段。父母應與孩子成為朋友,經常進行心理溝通,無話不談是非常必要的。父母也應及時發現並了解孩子心理上的問題並給予正確的引導,這樣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很有幫助。
千萬不要讓我在絕望中徘徊
父母有了孩子就會開始對孩子的未來寄予厚望,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這種期望沒有實現,一些父母就失去了最初的熱情,夢想冷卻也伴隨著對孩子的態度冷卻了,這一類父母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絕望型父母。突出的表現是:不再用心去管教孩子,也不在乎孩子的未來怎樣,能好當然更好,不好也就無所謂了。下麵是一封某學校心理老師收到的求助信。
小欣老師:
您好!
這次我期末考試的成績比以前下滑了很多,我很傷心,我自己也沒料到一下子倒退了這麼多。回到家裏,在爸媽的一再追問下我才敢說出分數,可是,我真的沒想到以往非常疼愛我的父母這次居然會那樣狠狠罵我。罵我每天和男孩子一起玩兒,不知羞恥,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最後他們說已經對我徹底失望了,以後都不會再相信我了……他們就這樣狠狠地罵了很久,之後的一個多星期他們都不理我,不跟我說話,看到我都是一臉生氣的表情。我覺得自己被爸媽拋棄了,他們不再愛我。小欣老師,我現在特別難過,特別絕望,課聽不下去,回家也很難受。您能告訴我要怎麼做才能回到以前父母關心我的狀態呢?
小晴
從痛苦的小晴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她因為成績退步而感受到的壓力和痛苦,父母對小晴的能力非常肯定,對小晴充滿了期待,但現實情況是沒有讓自己的實力發揮出來,他們認為導致小晴成績退步的原因在於她沒有專注於學習,而是將過多的精力放在與同學的友誼上。其實他們是在表達我們相信你是個有能力的孩子,相信你是個可以管理好自己時間的孩子,而你沒有做到,這讓我們感到很難過。但是,小晴的父母選擇了錯誤的表達方式:冷戰,既沒有讓小晴接收到他們的想法,反而把小晴拖入了絕望的深淵,相信這也是小晴的父母不願意看到的。
其實,麵對這種情況,小晴的爸爸媽媽可以和小晴一起好好分析一下這次考試失利的原因。父母可以和小晴坦誠地交談,說說自己的感受,並告訴小晴,爸爸媽媽之所以不高興,是因為她沒有做好,父母並沒有不愛你,更沒有拋棄你,對你,我們依然滿懷希望。小晴與同學的交往,父母也可以提出指導意見,並和小晴一起定下目標,對小晴下次的表現寄予希望才是最讓孩子成長的方式。好在小晴求助了心理老師,心理老師幫助小晴和父母進行溝通,圓滿解決了問題,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一個性格內向,不善於向他人求助的孩子身上,會給孩子留下難以消弭的陰影。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一直給予孩子希望,不讓孩子陷在絕望的泥潭裏呢?我們提供了以下幾條建議:
一、充分利用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導師,是孩子信任和欽佩的人,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而這種影響,正是讓孩子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既然對孩子有了期待那麼就應該真的去相信孩子,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受思想意識指揮支配的,其中動機、信心更為重要,對激發自己的潛力很有利。正如溫家寶總理在談到應對金融風暴時所說的“信心比金子更寶貴”。生活當中,經常遇到孩子做某件事情時,總是怯怯地說“不會做”或“做不到”,缺乏必要的自信心。長此以往,能力怎能提高?因此我們在家庭教育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引導孩子樹立並不斷增強他的信心,敢於大膽地說“我能,我行”。有了這樣的強烈信念,才能克服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或幹擾,不斷創造嶄新的自己。
二、對孩子的變化給予關注和期待
因為年齡差距與時代變化等多重原因,現在孩子的表現多少難以讓人滿意,但家長應相信生長中的事物是隨時都在變化的。對現在表現不令人滿意,缺乏信心的孩子應當要多引導、幫助他們,教育他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分析問題,找出問題的原因及差距,並確定日後努力的方向與方法。父母還應及時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鼓勵與指導,信任孩子,讓孩子看到進步的希望,這樣將來他們一定會給父母及自己一個驚喜。引用《士兵突擊》裏許三多的一句話:“不拋棄、不放棄”,讓絕望變成希望,讓鼓勵化為動力,家長的改變就是孩子改變的先導,讓我們和家長一起努力,為了孩子美好的未來。
“建言獻策”
對待孩子讓自己失望的事情,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要善於控製自己,不要隨意發作,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客觀、具體、明確地評價孩子。及時肯定孩子的優點,與孩子就事論事,讓孩子評價自我,同時形成健康的心態。如果孩子確實有錯,家長必須指出來,要把問題的嚴重性講得明明白白,以便孩子對照改正。
我的成長需要一個和諧的空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長環境,未來社會的良好發展取決於新一代的精神風貌,好的精神風貌又來自於每一個和諧的家庭教育。實踐證明,和諧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孩子的情緒、情感是否愉快是家庭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之一。因為除去智力因素以外,影響孩子成功與否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科學證明,孩子隨著成長在智力上會有所差別,但智力水平相差基本不大,對孩子是否成功影響很小。而更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譬如性格、興趣愛好、思想情感、意誌力以及學習動機,等等。在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的非智力因素會得到良好的培養,這為孩子的美好未來做好了鋪墊。但要營造這種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需要每一位家長的努力。
一、努力營造愉快的家庭氛圍
長期處於輕鬆愉快心理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通常表現為精神振奮、性格開朗、活潑樂觀、信心滿滿。相反,在一個相對壓抑的家庭氛圍裏,孩子往往是每天憂心忡忡、愁眉苦臉。時間一久,孩子就會變得更加內向、脆弱、缺乏熱情,嚴重者甚至會患上抑鬱症、逆反心理等心理疾病,這樣就會造成父母與孩子在思想與情感上有更大的代溝。
營造一個健康愉快的家庭氛圍,就應該避免發生家庭矛盾。有了矛盾也不要激化矛盾,應保持家庭和睦。父母在事情出現分歧的時候不要吵架,更不應把在外麵的不好情緒帶到家裏。父母更不能在孩子麵前動手,這種行為一旦發生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嚴重的創傷。
二、多交流,多溝通,尊重孩子的意見
首先,和孩子成為朋友,要換位思考,多以孩子的視角去考慮問題,切身體會孩子那個年齡的心態,這樣才能做到心的交流。其次,千萬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就剝奪了他們的權利,對他們缺少尊重,在家庭裏本來就是人人平等,要保持一種健康的、民主的家庭氛圍,摒棄專製和獨裁論。還有,作為父母,如果言行上出現了問題,一定要誠心接受來自孩子的批評;換作孩子做錯了事,父母不要急躁、發脾氣,更甚者動手打孩子,一定要耐心引導和幫助。所以為了孩子健康的成長,請您一定要對孩子多一分微笑,多一分尊重。有一位媽媽就很注意吸收這方麵的信息,增進與孩子的交流。
有一次,我在雜誌上看見了一篇題為《蹲下來和孩子講話》的文章,寫得很好,看了以後,我想也去把其中的方法放到現實裏去試一下。一開始,兒子有點兒拘謹,但我能看到他的表情已經不再那麼緊張了。當他犯了錯誤,我不再批評他,而是耐心地、慢慢地和他講事情的道理並鼓勵他說出自己的看法。後來他就開始放開了,一點點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他邊說,我適時地點頭給予他肯定並在適當的時候引導他的思路,使之有正確的認識。通過《蹲下來和孩子講話》,我讓孩子感受到了平等的存在,使他覺得他的地位與父母是平等的,這樣他再遇到事情便勇敢地說出真實想法,也更樂於和我親近,我想這就應該是各位父母所期待的和諧家庭吧!
三、不要忘記表揚,多賞識、多鼓勵
在教育心理界經常有人說:如果你總對一個孩子說“你真笨”,這足以毀掉他。每個人都有兩個“我”,人要了解自己也是一種本能的欲望,當我們照鏡子的時候隻能看到自己的外表,還有另一個人心構成的“我”存在,可這個“我”來自哪裏呢?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想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他可能直接會從別人對他的評價而得。如果有人說他“好”,他就認為自己很好;如有人說他“壞”,他就認為自己是不好的;如果總有人說他笨,那麼他一定認為自己“很笨”……更嚴重的是當他自己從這些信息裏獲取到的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在麵對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就會按照這個認為去做,這樣時間久了就很可能真的成為眾人所說的那種人。如果總有人對一個孩子說他是笨蛋,那麼他就會認定自己是笨蛋,即使遇到了問題,他也不會主動去解決,因為他已經認定了自己是笨蛋,笨蛋是不可能會做那些難題的。長此以往,大腦得不到鍛煉,他可能真的就會變成“笨蛋”。對於孩子的優點,父母千萬不要吝嗇去誇獎他,給予他肯定,這樣會幫助他們更自信,當然也有助於和自己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