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看看什麼才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1 / 3)

想要一個愉快的家庭天地

家是讓成人和孩子都感覺到溫暖和安全的地方,當我們疲憊的時候,家給我們力量。當我們鬱悶的時候,家會給我們歡樂。當我們開心的時候,會和家人去分享。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家是每個孩子心理培育、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愉快溫暖的家,是孩子心底的渴望。但是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讓孩子對家庭的渴望遠遠得不到滿足,我們來看看三年級小朋友小夏在日記裏寫下對快樂家庭的渴望,對爸爸媽媽的渴望:

傍晚,大家值日完都回家了,他們的爸爸媽媽都來接他們,我隻能自己回家,一天下來都好孤單。爸爸媽媽都很忙,不能陪我玩兒。想起以前我們一家人坐在沙發上又說又唱,非常快樂。我多麼渴望一進家門,就看到爸爸媽媽的笑臉,可是現在呢,爸爸媽媽每天都很忙,根本沒有時間陪我,我真的感覺好孤單。我真希望我有一個快樂、幸福的家,每天可以坐在沙發上和爸爸媽媽又說又唱,能讓爸爸媽媽陪我一起玩耍。我真想變回原來的我,那個又小又不懂事的我,這樣我就有一個快樂的家,有一個可以陪我的爸爸媽媽了。可惜我變不回去了。我想要一個快樂的家!

小夏的爸爸媽媽讀著女兒的日記,哭了。媽媽說:“我可憐的女兒,雖然我們給了你物質上的一切,可是卻沒有給你精神上的滿足。作為父母,我們是不稱職的。為了工作,我們忽略了太多。一直以來我們都以女兒的懂事為榮,一直以來也知道欠女兒很多很多,可是卻沒有辦法補償女兒。在女兒小小的心裏,有著多少想說卻無處說的秘密啊,她還是個孩子,她也想要爸爸媽媽的寵愛啊。寶貝,對不起。”可是,再多的對不起能彌補得了女兒心中的期盼嗎?在我們的寶貝還和我們朝夕相處的時間裏,我們應該要怎樣給孩子創造一個愉快的家庭天地呢?我想,照著下麵這幾條建議,做到應該不算是難事。

一、盡可能地多抽出時間和孩子共同相處

一起看看電視、聽聽音樂、讀讀故事,談談學校的事情,做一做學校裏孩子玩的遊戲。遊戲是孩子最願意做的事情,家長和孩子一起做遊戲是增添家庭輕鬆愉快氛圍的有效方法。有專家稱,身體的接觸是家長和孩子增進感情的最佳良方。和孩子一起設計遊戲項目,研究遊戲規則,手把手地教孩子動作,遊戲過關時的歡呼,還有勝利後情不自禁親親孩子的臉蛋、拍拍孩子的屁股的動作,都會自然地增進家長和孩子之間關係,起到增加知識、愉悅身心的效果。當家長和孩子在公平的遊戲中共同玩耍時,家庭環境不僅僅隻是輕鬆愉快,而且是家庭幸福指數最高的時候。

二、要放低期望,減緩壓力

不和諧的家庭往往是家庭成員對個人、家庭期望值過高所產生的,這個道理對於孩子同樣適用。“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被視為家長育兒的普遍真理和熬心熬肺的動力源泉,卻又屢屢被證明收效甚微、失敗透頂,其中的關鍵恐怕是錯在為占有好名次而過早搶跑和竭澤而漁。為孩子過早謀劃人生計劃是一種好高騖遠的行為,隻會徒增壓力,事倍功半。正視孩子生理年齡、心理承受力以及智力發育水平,適度調整學習節奏和課業負擔,做到張弛有度、減壓為主,才能夠使孩子基礎打得更紮實、身心更愉快、成長向前的動力更足。甜甜的媽媽在逼迫甚至打了孩子之後,自己既心疼又內疚,得出的結論值得我們所有急功近利的家長反思。

我的孩子甜甜既調皮又懂事,有的時候真是對她哭笑不得。最近我發現,孩子對於數字或是某些她不喜歡或是不願意接受的東西,特別有排斥感,任憑你怎麼教她,就是忘,而且並不在意你怎麼評價她,好像無所謂的態度。這讓我火極了,昨天晚上終於按捺不住爆發了家庭暴力,在她的小屁股上留下了我的手印。原因就是因為學古箏時態度不端正,彈了後麵忘了前麵,彈了前麵又不記得後麵。我也知道一定要她在一周的時間內把放下好久的古箏重新拿起來並把曲子彈得滾瓜爛熟對她要求是高了點,但給點壓力也是必要的,否則最後會一事無成。也不知道我這個做母親的做得到底對不對,昨天我和孩子都很難過,事後我問甜甜:“媽媽這麼凶,你不要媽媽了嗎?如果你又出錯,媽媽又打你怎麼辦?”一聽這話,孩子哇地大哭了起來,抱著我說:“媽媽我要你,你打我吧,你打我吧!”我抱起孩子,淚水終於也不聽使喚地流了下來。回想昨晚的情景,我可能做得過了。因為我太心急的緣故,試圖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忽視了她到底能不能夠承受。現在想想,我這樣做想得到什麼呢?想聽別人的讚揚,想讓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不,這些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隻要我的孩子健康、勇敢、大膽,讓孩子認為自己隻要努力了,成長了,那她就是最棒的!今天晚上,我還會和孩子一起彈一彈琴,但在彈琴之前我會對孩子說:“對不起!”因為隻有快樂才是我們應該真正追隨的,我隻要我的孩子快樂!

三、要傾聽訴說,平等民主

許多家長都說自己最生氣的時候就是孩子不聽話、頂嘴的時候,這往往也是造成家庭小暴力和緊張氣氛的源頭。孩子是家庭的一員,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考空間、處事原則和合理要求,要給予他們說清楚、講明白,公平表述自己行為的機會,有道理就聽取,意見不統一,家長要耐心勸導,切不可誰大誰說了就算,避免孩子“屈打成招”,產生逆反心理。同時,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現在的做法就是你兒時的翻版,要換位思考,主動尊重孩子的意見。給予孩子家庭事務、自身事件的參與權和決策權是創造輕鬆愉快家庭環境的核心因素。

“建言獻策”

美國教育學家艾瑪遜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於如何熱愛兒童。”對孩子無私的愛,會使家長們無師自通,隻要家長做到自省、克製、傾聽、鼓勵、用心,孩子做到自由、自律、敢說、好玩、開心,家庭輕鬆愉快的環境就會縈繞在你我周圍。

想和大人一起講講喜歡的書

教會孩子熱愛讀書並懂得怎樣讀書,是家長給予孩子的最大財富。學生的閱讀,不僅僅是在學校,更多的是在家裏和平時。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家長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孩子一起讀書學習,帶動了孩子讀書的興趣,開發了孩子的潛能,培養了孩子好學的習慣,同時提高了孩子的綜合素質。和孩子一起讀書學習,同時也給家長提供了一個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學習的機會,更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促進了親子關係的加強,營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圍,增進了家庭的溝通。所以,無論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多忙碌,每天都應當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共同閱讀,分享名家經典,這對家長自身來說,也是一種情操的陶冶。對孩子來說,更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有利於他在品書的過程中心靈得到滋潤,得到淨化,更有利於親子雙方在文化修養上的共同提升。

一、陪孩子讀書是最益智的親子活動

親子共讀是當下的熱門話題,是專家們諄諄教導的育兒良方。親子共讀,是家長和孩子共有的閑暇時光,是一種很難得很寶貴的天倫之樂。聽聽孩子講講他們喜歡的書,不僅能激勵孩子多讀書,更能讓孩子在分享的過程當中提高表達能力,在讀書過程中增強自信心,體會父母對他的關懷和愛。讓我們來看看小鵬家的讀書生活手記:

我、爸爸、媽媽一家都很愛讀書,我們家裏一天中,經常沒有聲音,因為我們全家都在讀書呢。

我爸爸喜歡看古代小說、現代小說;媽媽愛看雜誌、報刊、神話故事;我則愛看小說、童話、曆史、自然等書籍。我讀書在臥室、媽媽讀書在客廳、爸爸則在書房。媽媽看書,看雜誌,如果遇到一個精彩的片段就剪下來,保存在一個本子上;爸爸讀書時,如果遇到了優美的詞、句、段,就用本子抄寫下來;我呢,是一個急性子,喜歡直接在書上用鉛筆作批注,有時還要寫一些讀後感,有時坐在椅子上看書,讀得高興了,還要悄悄地走進客廳、臥室,給爸爸媽媽看一看,看得屁股坐痛了也不知道,做完作業後也在看,睡覺之前也在看,整天泡在書海之中。我喜歡星座,所以經常想:星座裏為什麼有“一等星”“二等星”……查了書,才知道:星座裏所有的星星,因為光亮不同,所以星星越亮,等級越高。“一等星”就是星星中最亮的。

每一個周日,我們都要對家人講從書中看到的故事。這天該爸爸先講了,他講《射雕英雄傳》裏的黃蓉怎樣把歐陽修折騰個半死。我們被逗得哈哈大笑。接下來是媽媽,她講神話故事《黃帝造人》:從前,皇帝用大爐子造人,他把人形放進大爐子裏,結果烤久了,皮膚變成了黑色。第二次又拿出來得太早,皮膚是白色的,最後一次吸取了前兩次的教訓,時間正好,才造出了我們中國人。該我了,我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我給他們講《笑貓日記》裏笑貓的一些故事,《水滸傳》裏的一百零八將……講完之後,爸爸媽媽拍手叫好。

爸爸媽媽愛讀書,我更愛讀書。

二、為孩子挑選喜歡看的書

因為教育體製和文化的關係,與國外發達國家青少年閱讀狀況相比,中國的孩子在挑選喜歡看的書上麵自主性不大強,需要父母指導進行選擇。父母一定要注意給孩子提供適合他們年齡段的課外書。如果孩子年齡過小的話,可以給他們看一些以圖畫為主的書;如果年齡大一些的話,再給他們看一些文字上標有拚音的書。孩子越小,閱讀就越需要家長提供幫助,因為他們的識字量有限,所以要靠圖畫和漢語拚音來認識文字,才能理解書籍的內容。當孩子的年齡稍大一些的時候,可以讓他們讀一些文字多的書籍。給孩子提供的書要注意配合孩子的知識積累程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要注意所選中的書中的文字越來越多,文字所含有的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孩子從這些書中不僅可以學習社會知識,而且還可以了解自我的社會價值,思考更深入的哲學問題。相關調查表明,二十本“孩子喜歡的書”,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險地傳奇》《窗邊的小豆豆》和《夏洛的網》。受孩子喜愛的國內作品有,秦文君的《窮女孩心香和富女孩可人》、沈石溪的《狼王夢》、楊紅纓的《淘氣包馬小跳》和鄭淵潔的《皮皮魯》係列等,家長可以先參考書籍的評論,再給孩子挑選相關的書籍。

“建言獻策”

興趣是孩子讀書最強有力的動力之一。隻要讓孩子對他從事的閱讀活動產生興趣,他就能積極地、熱情地完成這項活動。相反,如果激發不起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則相當於孩子讀書的前提就無法成立了。和孩子一起看孩子喜歡的書,能最大程度地激勵孩子對書的喜愛,養成愛讀書的習慣。

成績不好,一起探討

十八歲的趙強有著高高的個頭、儒雅文靜的外表。從小,趙強就是個智商較高的孩子。上小學後,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迫不及待地給趙強戴上了“考好了有獎勵,如果考不好,你什麼也甭想”的緊箍咒。隻要趙強稍有懈怠,就會遭到父母劈頭蓋臉的毒打,平時的訓斥,更是如家常便飯一般。長期粗暴的管教,使趙強活潑的天性慢慢泯滅,變得越來越膽小、孤僻。他們給予自己孩子的則是冷漠或居高臨下的指責性的“教誨”,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趙強上高三。

始料未及的事發生了。在臨近高考的前兩個月,趙強突然變得異常煩躁。父母“考好了有獎勵,如果考不好,你什麼也甭想”的話語總是嗡嗡響在耳畔,特別是夜夜驅趕不掉的夢魘總是纏繞著他,使他感到鬱悶得要窒息。脆弱的神經再也沒有承受力,趙強終於病倒了。

家長重視孩子的考試分數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分數是學習狀況的一種重要反映,所以很多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成績。

當然,哪個孩子不想考好分數啊!可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怎樣做才能學得更好。家長隻是訓和罵,孩子仍然糊裏糊塗。有的孩子確實很少玩了,但分數仍然上不去。分數是個現象,家長應該動腦筋分析分數背後的諸方麵原因,如果家長能夠分析孩子的學習狀況,就不會隻拿分數來說事兒了。而且,通過這樣的分析,找準了原因,也就有了解決的辦法。在此,給家長提出幾條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