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長可以作為孩子“管家”的評價人,增進與孩子的溝通和了解
孩子管家,父母是最親密的戰友,同時,也是最合適的評價人。以往,評價都是老師給孩子做,很少有家長給孩子評價的,而這實際上也給家長提供了一個和孩子溝通和交流的渠道。從理論上來說,每個孩子其實都非常渴望和家長的溝通,每個家長也都渴望與孩子交流,事實上,不少家長和孩子之間缺乏溝通,平時除了有關學習的對話以外,就沒有多餘的話題了。家長做評價,有些話,當著孩子的麵也說不出來,寫在紙上效果也會很好。“時間過得真快,兩個月的暑假結束了。在這個假期裏,園園去了九華山和大連旅遊,在大海裏的感覺一定很好吧。在暑假裏,你學會爸爸擅長做的幾個菜,真的太好吃了。爸爸媽媽更開心的是園園已經學會怎麼多做些事情了。新學期開始了,爸爸媽媽希望園園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你說好嗎?”這樣的家長留言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溫暖,也讓老師感受到了家長對孩子的關愛。
“建言獻策”
“讓孩子自己當管家,父母不應該是遙控器。”五十五歲的“中國十大傑出母親”雷運嬌用最樸實的生活語言,道出了“管家”的內在含義。讓孩子管家是對孩子的信任和認可,家長們一定不要越俎代庖,堅決相信孩子有超越自己的實力。
讓我一個人出去走走
中國父母應該說是“最心疼”孩子,最舍得為孩子犧牲和付出的了,父母們盡他們最大的力量成倍地給予孩子,但是結果呢?孩子們缺少了自立、自信,變得依賴性強,無法獨立,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而父母卻唯恐孩子單獨去做事會遇到困難或危險,一個勁地保護孩子。父母們愛孩子,但是又舍不得孩子,不給他獨立處理事情的機會,不讓他們單獨出門,不讓他們獨立去麵對和處理事情,試問他們的自立能力從何而來呢?這正是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一大誤區,我們誤以為這樣可以保護孩子,殊不知這剝奪了孩子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讓孩子無法自立,永遠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下,這也是溺愛的一種。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缺少愛會使孩子痛苦,而溺愛則會使孩子毀滅。”麵對孩子想單獨出去走走的渴望,家長們可以這麼做:
一、轉變教育觀念,不要讓愛變成一種束縛
愛是關懷,是愛護,更是一種寬容和自由。教育專家孫瑞雪說,願我的愛像陽光,給你溫暖,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對於孩子,一味地讓他在父母創造的溫室裏待著,對孩子的成長並無益處。有一位家長克服了不放心,給了孩子單獨麵對事情和處理事情的機會,就收到了良好效果。
家裏沒有味精了,兒子也需要買筆芯,我又很累,於是我決定讓他一個人去買,也想鍛煉一下孩子的處事能力。其實兒子一個人出去買東西也不是頭一次了,但這麼晚出去還是第一次,並且還得跑這麼遠的路,我雖然有點不放心,但我還是沒有說出來,我想就大膽一次吧,難道真會出什麼意外?但婆婆卻忍不住了,讓我和他一起去,我拒絕了婆婆的要求,並寬慰她說:“沒什麼,晨嘯出去買東西又不是第一次,晨嘯,你敢吧?”兒子爽快地說:“害怕啥呢?到超市又沒有多遠。”孩子的堅定也減輕了我的顧慮,增加了我的信心,於是他拿著錢出了門。可婆婆還是不放心,最後決定讓我弟弟尾隨兒子後麵,起到保護作用。當兒子成功地把該買的東西擺在我們麵前炫耀時,我突然間感到了我們的顧慮是多麼的多餘,孩子也需要獨自一人去外麵闖闖,看看外麵的世界,而往往是我們大人一次次把他們的這些合理的要求斷然回絕,致使孩子們一次次喪失鍛煉的機會,直到最後連一些小事也不敢一人處理,自理能力越來越弱,想想,我們大人不正是罪魁禍首嗎?
二、做好安全防護措施,教導孩子做好必要的準備
給孩子自由,並不意味著不管不問,完全放權,而是要教導孩子做好必要的準備,尤其是安全上的措施。初中語文有一篇課文《烏塔》,烏塔的處事能力讓家長們深深折服,為了這次旅行,她準備了三年,閱讀了很多與旅行國家有關的書籍,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到別人家陪小孩玩,以此來掙夠旅行費用。在出發前,她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再給家裏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凡此這些,都說明烏塔已具備了成人的思維,甚至已超越了有些成人的思維。難道這是烏塔天生具有的才能嗎?不,我們想開去,烏塔的父母一定是在平時生活中就不斷地找機會鍛煉烏塔的自立能力和處事能力,她才敢一個人出去闖蕩,這裏充滿了家長對孩子的信任、了解,我們中國父母何不向外國的父母學習呢?有多少事例已經證明了我們教育上的缺陷,我們真該好好思考一下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如何給孩子自由,把孩子成長的機會還給孩子。
“建言獻策”
盡量放手,讓孩子自由。讓孩子遵循本性,遵循自然的規律成長。隻要不影響別人,讓孩子多玩一玩,多鬧一鬧,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好處。
告訴爸爸媽媽什麼是愛
2008年3月15日,周六。一位母親給女兒的記事裏這樣寫著:
晚上從潘家園回家的路上,爸爸在開車,我和你坐在後座上。你俯下身,把頭枕在扶手上畫有奧運圖案的靠墊上,準備睡一會兒。我看著你(你快六歲了,我還是看不夠),又一次在心裏默默感歎生命的神奇:一粒小小的種子,那個曾經在我懷裏吃奶的小家夥,怎麼就長這麼大了呢?我不禁撫摸著你的背,輕輕地在你耳邊說:“楠楠,媽媽愛你,媽媽一生都會這樣愛你,寶貝!”這時你忽然直起身子,定定地望著我的眼睛,認真地說:“媽媽,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你,是一個也許不太合適的問題。”
你這樣鄭重。你的眼睛睜得大大地,在車內忽明忽暗的光線裏,懇切地望著我。也許不太合適的問題?我吃驚而好奇地期待著:“你問吧。”“媽媽,如果我是殘疾孩子,你還會這樣愛我嗎?”原來是這個問題——我們曾一起看過一則電視新聞,講的是剛出生的殘疾兒被父母遺棄的報道。我把你的小手握到我雙手的手心裏,望著你的眼眸,輕柔而肯定地告訴你:“楠楠,不管你是不是殘疾孩子,不管你是怎樣的,我和爸爸都會像現在這樣愛你,永遠這樣愛你。如果你有殘疾,媽媽、爸爸會一生都照顧你!”
“那些被遺棄的孩子,爸爸媽媽為什麼不要他們了?”“嗯。他們一定有很特別的原因,比如或許他們沒有錢給孩子治病,否則做爸爸媽媽的一定不會遺棄孩子的,你放心吧!”(男孩女孩的性別問題,那些背後複雜的社會問題,我想以後再給你講)你眼裏的懇切退下去,充滿了柔和。你從我的手心抽出手,伸出兩條手臂環繞著抱住我,依偎在我胸前,說:“媽媽,我愛你。”一會兒,你將頭枕在靠墊上,立刻睡著了。她睡著了,我把手搭在她背上。
原來那樣一則新聞,會給孩子心中留下這樣的困惑。很欣慰她提了出來,我們得以對話。她的這個提問讓我反思: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怎樣的呢?我想:應該是沒有條件的:無論她是健康,還是殘疾的,父母都要同等地愛孩子……
最後,這位母親得出一個結論,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有原則的愛。“無條件的愛”意味著:愛她,同等地愛她,無論她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無論她是身體健康或是殘疾,無論她是性格活潑或是沉靜,無論她是學業優等或是困難。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也知道這樣的道理,但是做得卻恰恰相反,他們以愛的名義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強製性的控製,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這其實是一種非愛性的掠奪,稱為“非愛行為”。英國一位心理學女博士說:“世上的所有的愛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隻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不少母親也經常會對孩子說:你看看,自從生了你以後,我工作也落後了,人也變老變醜了,我一切都犧牲了,都是為了你,你為什麼不好好念書呢?這就是典型的“非愛行為”中的一種。
一、時刻保持清醒,明白“非愛行為”的壞處
在非愛行為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常常會伴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和人格傷害。據調查表明,有“非愛行為”的家庭有95%的孩子都對父母有意見和不滿。這還僅僅是非愛行為百害中的一樣,“非愛行為”還能弱化孩子的能力。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愛漸漸變質為操縱孩子的生活,強製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做事,孩子習慣了凡事聽人安排後,能力越來越差。最重要的是“非愛行為”使父母與孩子無法互相感受到對方的愛,很容易讓父母和孩子都在心理亞健康的泥潭裏麵掙紮。改變自己的心態,拒絕“非愛行為”,給孩子發自內心、純淨無瑕的愛才是父母們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二、不求回報,愛孩子真實的模樣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行為,父母們要注意自己的心態,不能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表現讓自己有麵子等心理,強迫讓孩子朝自己渴望的方向前進。這樣要回報的有條件的愛,不是真正的愛。《功夫熊貓》裏,大龍和嬌虎的師傅,對弟子的愛是有分別的,大龍因為他有學功夫的天分,得到了師傅的寵幸。嬌虎盡管勤懇地操練,但是師傅對他卻否定和忽視。在這裏師傅的愛是有條件的:你滿足了我的要求、期待,我才愛你;沒有滿足,我就沒有那麼愛你,甚或不愛你。很多教育哲學,包括中國儒家和道家的哲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無條件的愛。教功夫的師傅,是大龍的養父;師傅對大龍的期待很高,一度讓大龍也認為自己是神龍大俠的不二人選。在那裏,師傅再看看功夫熊貓。熊貓也是一個養子,他的養父是一隻鴨子。看上去鴨子胸無大誌,一介賣麵條的平民,連做豆腐的夢想也不曾有。可正是這隻鴨子養父,給了熊貓一個心理安全的家:養子是賣麵條的,愛;養子當上了神龍大俠,愛;神龍大俠垂頭喪氣地跟隨逃難的隊伍回到養父身邊,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仍然,愛。父母的無條件的愛,意味著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獨特的、唯一的、不可複製的個體,意味著他的生命是向善的,父母需要提供向善的種子發芽、成長的環境,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莫過於心理得到安全。在我看來,隻有在無條件的愛給予的心理安全裏,孩子才能成長為自然、自信、本真的樂於探索未知的人。
“建言獻策”
父母要克服虛榮心和需要孩子迎合自己好惡的心理,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表現為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優秀的學生。讓孩子自然、本真地展露自我,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需要,讓他按照自己的速度,從容前行,在自信的從容前行裏,才能對生活充滿期待,越變越好。雖然對父母是一個挑戰,但結果一定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