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分數後麵的諸方麵原因
其一,分析孩子的學習水平。
任何一門功課都有三個層麵的水平——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詞語、定義、定理、公式、基本觀點等)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運用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解決基本問題的能力水平);綜合技能水平(解決比較複雜的問題的綜合能力)。通過考試卷子和平常的作業,可以分析出這三個層麵水平的情況。孩子的哪方麵差,就重點解決哪方麵的問題。
其二,分析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學習成績與非智力因素關係密切,一些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不去,有的是學習興趣問題,有的是學習習慣問題,有的是意誌品質問題,有的是情緒問題,有的是責任心問題。應該具體分析,找準原因。
其三,分析孩子的學習方法。
有的孩子的成績總在某一水平上難以突破,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也較好,這往往是學習方法的問題。應該一科一科地分析學習方法存在什麼問題,再采取改進措施。
其四,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成績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麵的原因,智力包括幾個基本因素——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而每個孩子這四方麵的能力往往發展得不平衡。有的記憶力強而思維力弱,有的觀察力強而記憶力弱,這就需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仔細分析。孩子的哪方麵能力弱,應優先訓練哪方麵的能力,促進孩子智力的全麵發展。大部分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正常的,隻是強弱的方麵不同,相差比較大的是非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主要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但對認知過程起著始動、定向、引導、維持、強化作用的心理因素,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態度、性格等心理成分,具體一點來說,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與老師的關係,孩子與同學的關係,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
二、改變看分數單和談論分數的方法
家長明白了分數背後有很多因素,就可以改變看分數單和談論分數的方法。考試過後,不必天天催著孩子問:“分數單發了沒有?”孩子給家長看分數單時,家長應保持平靜的態度,可以說:“你主動把分數單給家長看,很好。咱們找個時間具體分析分析這次考試的情況,好嗎?”孩子遲遲不把分數單拿出來,可以啟發他:“這次考試應該總結一下,你先考慮考慮,今天或明天晚上咱們一起分析分析。”孩子的成績不好,不要簡單責備,而應采取理解的態度:“這次沒考好,咱們再努力。相信你能自己總結經驗和教訓。如果你有需要,咱們可以一起討論討論。”這些做法隻是舉例性的,相信各位家長肯定會有自己更有效的方法。
“建言獻策”
家長可以主動去請教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越是找不準孩子的學習問題原因的,越要及時找老師討論,請老師出出主意。個別老師分析不透沒關係,還可以請教其他有經驗的老師。
我需要幾個真正的偶像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領域人才輩出,在文學方麵,郭敬明、韓寒等引領著青春文學;在樂壇上,歐美、日韓、港台、大陸人才濟濟;在體壇,國內孫楊、李娜風靡世界,國外C羅、梅西火爆全球……我們的孩子正值青春年少,心目中都會有“偶像”,他或許是為全人類造福的科技研究者,或許是用文字語言撫慰我們心靈的作家,或許是舞台上用最完美的自己給我們帶來快樂的藝人,或者是一直孜孜不倦地為祖國培養人才的老師,還有陪在你身邊的所有人……他們都可以是孩子們的偶像。
但是,在當今的社會中,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很多青少年為了見偶像一麵,電台、賓館、演唱會後台一直等到深夜;為了見偶像一麵,花費幾千元專程跑到偶像所在的城市;更有甚者使得自己家破人亡。過度追星和盲目崇拜也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少爭議。當然,依然還是有多數青少年將偶像當作自己的一個目標,學習偶像身上的優秀品質。作為家長,應該怎樣理解孩子的偶像崇拜行為?
青少年崇拜偶像原因是多方麵、多樣化的,主要有兩種:第一是自我確認。孩子慢慢長大,逐漸發展起自我心理,開始自覺按一定的行動目標和社會準則來評價自己的心理品質和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自己認為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的目標。他們在探尋自己的內在世界過程由於在心中尚未建立穩定的自我形象,常常不知道自己將來該做什麼、該成為什麼樣的人、該往哪方麵努力。為走出自我的迷茫狀態,青少年急需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活生生的形象作為自我的代表,作為努力追求的將來該成為的對象的象征。第二是補償心態。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向往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但生活中又不可避免地麵臨著重重壓力,諸如父母管得緊、老師管得嚴、學習負擔沉重、人際競爭激烈等,這些常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在超負荷的心理負擔下,青少年需要尋求宣泄、解脫和釋放,偶像就成了他們的精神支柱。擁有偶像使他們感到精神有所寄托,收集偶像的生日、星座、興趣、愛好等記錄的輕鬆活動成為他們逃避沉重壓力的“避風港”,使自己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心願可以在感受偶像特質的過程中獲得補償。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時期普遍存在的正常心理現象,對此我們既不應簡單壓製、粗暴幹涉,也不應漠然視之、放任自流。為更好地發揮偶像崇拜的積極作用、減弱其消極影響,必須理解孩子的心理,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做好心理引導工作。引導孩子在崇拜偶像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引導孩子從欣賞偶像外在特質向偶像內涵轉變
調查表明,21世紀青少年偶像崇拜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對於偶像崇拜的心理定位,父母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崇拜國家領導、文學家、科學家是好的,崇拜影視明星是錯誤的。但以人物為核心的社會學習和依戀易導致對偶像的一種直觀的、非理性的、神聖化的社會認知。若對偶像的崇拜能以特質為核心,則可產生對崇拜對象的一種理性的、實事求是的社會認知,它可使青少年積極認同崇拜對象的內涵因素,從而促使個人的自我成長。為此,不論孩子崇拜的是哪一種偶像,我們都應引導孩子全麵分析偶像的各種特質。父母還可以引導青少年把崇拜偶像擴展到欣賞生活中偶像身上的優秀品質,從更多人身上吸取生活的智慧和動力。
二、引導孩子從表層的感性崇拜向深層的理性敬仰發展
有些孩子不明確自己崇拜偶像的目的和動機,也沒有固定的崇拜對象,且常常崇拜的隻是偶像的外在情況,如長相、笑容、金錢、榮耀等,這樣的崇拜還停留在表層,是低層次的崇拜,而若能進一步比較分析崇拜對象的特質與其個人成就間的關係,進而崇拜偶像的良好性格、敬業精神、奮鬥曆程等,則這種崇拜比前者更深入、層次更高。父母應幫助孩子全麵地理解偶像,引導孩子由表及裏、由現象到本質地欣賞和學習偶像,從而提高其偶像崇拜的水平。
三、引導孩子從仰望的心態向縮小差距的實際行動轉化
許多孩子對偶像的崇拜是以崇拜為目的,為崇拜而崇拜,因而其心態往往停留在欣賞、幻想上而沒有努力去找出自己缺少的特質加以彌補,影響了偶像崇拜的激勵效應。為使孩子能把偶像崇拜作為幫助自己進步的手段之一,父母要促使孩子將崇拜偶像與自我調控相聯係,實現從情感到行動、從欣賞到效仿的躍進。可指導孩子經常在紙上列出偶像吸引自己之處並相應地對照自己是否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進而在冷靜分析的基礎上訂立目標、做出計劃、實踐鍛煉、逐步提高。
“建言獻策”
孩子的偶像崇拜與時代發展和媒體宣傳等社會因素有關,更與該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緊密相關。父母應該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分析和把握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中的心理特點,從心理引導入手,充分發揮偶像崇拜對孩子發展的積極性影響、削弱其消極影響,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有本事讓我管管家
現在的孩子,通常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少家庭都有專門的保姆來照顧孩子的生活。不少孩子動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強,有些孩子甚至到上大學都不能照顧自己的生活。針對這樣的情況,父母們表示很擔心,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而孩子自己也很想管管每天自己都生活的“家”,讓家在自己的管理下做相應的變化。小欣寫下了自己當家時興奮又複雜的心情:
“萬歲,萬歲!”知道我為什麼那麼高興嗎?平時,大人們管這管那的,我連做夢都想當一回“小大人,”可是一直沒有這個機會。使我萬萬想不到的是,這回的五一放假,我跟爸爸媽媽一說,他們竟然立刻就答應了!你們說我能不高興嗎?
一回到家,我就左思右想:到底我這個小管家該做什麼好呢?對了!我就煮一餐飯給爸爸媽媽吃吧。我把我的想法跟爸爸媽媽說了一遍,他們笑了笑,同意了。
第二天,我一回到家,就見爸爸媽媽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我納悶了,這時候媽媽不應該在廚房嗎?這時我才猛地想起來今天是我做飯!我急忙走進廚房,買菜來不及了,隻好從冰箱裏拿餃子出來煮吧!我一想,媽媽平時都是煮餃子,這回我就來個煎餃子。
說幹就幹,我先往鍋裏倒水,再把餃子放進去,把鍋蓋蓋上後我就放心了,可是不多時,水泡就撲了出來,可我一看,餃子明明還沒煮熟嘛!怎麼會……這時媽媽過來了,告訴我:“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往鍋裏倒水,先後倒三次,這樣餃子就煮熟了。”我按著媽媽的方法去做,果然,水泡不出來了,倒了三次水後餃子也熟了。我高興極了!我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現在就要煎餃子了,我往鍋裏倒了點油,把餃子放進去,“呀,好麻!”我大叫一聲。原來油彈在了我的身上,一個餃子也跳了出來,我把它放了回去,另一個餃子又彈了出來,給我又一次“麻醉”,我氣極了。隻好請教一旁的媽媽,媽媽笑著說:“你把鍋鏟放低一點就好了。”
真神,油頓時聽話起來,不再彈了,我也煎得熟練了,一會兒工夫,餃子煎好了。聞著那香噴噴的氣味,我就直流口水,媽媽風趣地說:“我們家有了位小廚師,我可以‘退位’了。”看著這餃子我不由得想到:媽媽平時是多麼辛苦呀!每天上下班,回來還做飯給我吃,可我有時還嫌這不好,那不合口味。想想真是太不應該了……
通過讓孩子管家,孩子體會到了爸爸媽媽的操持家務的不容易。通過換位思考,孩子更能理解和體貼父母,而且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也能減輕父母的負擔,增進與父母之間的交流,可謂好處多多。我們可以通過家校合作,多給孩子管家的機會,促進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一、學校、老師引導孩子當家
廣西某學校的暑假作業裏就專門有一項讓孩子們學會做生活的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也要幫著做。一年級每天自己洗澡,晚上睡覺前自己檢查電視機是否關機。二年級每天自己洗短褲,幫助爸爸媽媽洗(至少一次)襪子,早上起床自己理床。三年級以上的孩子,每天自己洗短褲,並且和爸爸媽媽商量,在家“當一天家”,記錄家裏一天需要花多少錢,並記錄下“當家體會”或拍成照片。在暑假作業清單裏,不同年級的孩子有不同的分工。此外,老師們還要求孩子學會一個小本領。一、二年級學會洗水果,三、四年級還要學會買菜、理菜、洗菜,五年級的孩子還得學會看電器說明書,並且掌握電器的正確使用方法。雖然這些看來都是小事,但卻是很多孩子平時所不會做的。對於老師布置的暑假作業,孩子們可不敢馬虎。當家裏的一天小主人,對於孩子來說是件新鮮事。在這一天裏,他們可以掌管家裏的財政開支,買菜做飯,還得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交上來的暑假作業中,三年級以上的孩子都體驗了“當家一天”的感覺。孩子們把當家一天的照片和感想集合起來,做成了生活小報。當家一天讓大多數孩子都感受到了不容易。“我今天當家後,覺得爸爸媽媽非常辛苦,每天洗衣服、洗碗還要做飯,還要照顧我。早上洗碗時,我費了很大勁才洗幹淨,碗上的油汙總是洗不掉。中午做飯時,我的手差一點就劃破了。買一天所要用的東西,還要盡力把一共消費了多少錢記下來,感覺很辛苦。”四年級的小朋友小東寫下了他當家一天的感想。三年級的小朋友小劼仔細記錄了當家一天所花的錢,一筆一筆,小到七角錢的豆腐,大到十元錢的肉,雖然一天下來,家庭必要開支並沒有超過五十元,但這已讓他覺得爸爸媽媽養家並不輕鬆。也有同學在感言中寫道,“拖地板弄得我腰酸背疼,一天下來,覺得當家真的很不容易,外婆每天做家務真的太不容易了”。“這樣的作業做下來,感覺我們的孩子成長了很多”,這是家長的普遍心聲。事情本身並不大,隻要求孩子做點家務,當一天的家。但是這些卻能夠讓孩子很深切地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當家的不易。我們的孩子,確實需要這樣的體驗,因為他們從小的生活被安排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