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小行動幫孩子安然度過叛逆期(3 / 3)

蔣方舟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中,但很幸運的是她有一個懂得她、讚美她、支持她、發現她優點的母親,是這樣的一位媽媽讓她順利走進了人們羨慕的象牙塔。蔣方舟的媽媽最大的育兒秘籍就是賞識孩子,讚美孩子。其實孩子都是希望被讚美的,媽媽也要懂得這點教育的藝術,懂得欣賞孩子的媽媽,孩子會更喜歡。

二、正確的賞識是激發孩子潛能的良藥

會賞識的媽媽需要拋棄一個觀念,那就是“我的孩子還不夠好”。很多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已經超過了孩子年齡段應有的能力,所以他們表現得一般時,媽媽就會覺得孩子很差勁,或者沒有什麼天賦,便會出言批評他們。三年級以下的孩子寫作文的能力都很一般,這時候如果大人覺得“你寫得還沒有我好呢”,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甚至不願意寫作文、害怕作文考試。如果我們拿著孩子的昨天和今天比較,多看看孩子的進步,就能找到一些孩子的優點、進步來鼓勵他。“我發現你說話越來越有條理了”“你講的故事真有趣”,這樣一些具體的表揚和賞識能幫助孩子建立信心。或者,媽媽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表現出對孩子的欣賞,他們也能擁有“成就感”,有成就感的人就容易對自己產生信心,有信心的人就能爆發出更多的潛能。總之,懂得賞識和讚美的媽媽,才能給予孩子及時的鼓勵和讚美,獲得讚美的孩子才會一點點做得更好,才能一步步在賞識中走向美好的未來。

比爾·蓋茨之所以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並不是偶然的,這跟他的母親瑪麗的賞識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他的母親從小就注重並給予蓋茨科學的家庭教育。當蓋茨三四歲時,瑪麗外出總是把他帶在身邊,有意對他進行文化熏陶。當她在學校裏向學生講解西雅圖的曆史和博物館的情況時,蓋茨總是坐在教室最前麵,雖然蓋茨是個好動的孩子,但在教室裏他表現得比其他學生還要專注、認真。對此,瑪麗時常給予表揚,這也使蓋茨逐漸學會了專注和認真。蓋茨要升初中的時候,因為個頭很小,又生性靦腆,學習興趣與六年級的同齡孩子迥然不同。這時,瑪麗決定送他到一所叫湖濱中學的私立中學就讀。在這所學校,蓋茨第一次接觸到電腦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瑪麗十分有遠見,她十分賞識蓋茨對電腦的興趣,於是鼓勵並幫助蓋茨了解這種很有前途的新事物,還湊錢給蓋茨買了一台計算機。比爾·蓋茨很快就迷上了計算機,並最終成為計算機軟件業的霸主。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質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對孩子來說,訓斥隻會壓抑幼小的心靈,隻有賞識他們,才能開發出潛能。父母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賞識很有必要,賞識的奧秘在於讓孩子覺醒,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更容易催生自信的人格。學會賞識自己,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十分有利。沒有種不好的莊稼,隻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的父母。賞識教育的本質是生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賞識,更需要父母正確的賞識。

“建言獻策”

媽媽在對孩子進行積極的期望時,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心理壓力。拋棄那些瞬間改變孩子的想法,將一個適度的良性期待融入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

“放養”未必不放心

“放養”一詞,來源於馴化動物,就是讓動物離開人類的掌握,脫離家庭養護、圈養,回歸到大自然中,讓它們更具有本質的生存狀態。而放養教育,就是盡量讓孩子們能在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多一點的地方進行感性及理性的練習及指導。孩子究竟是要“放養”還是“管養”?專家們認為在“規矩”的培養樹立上,必須從小就需“嚴管”,待規矩成為“習慣”後,可以隨著年齡增長再慢慢去放寬管束。至於身體照顧和思想養成上,專家建議盡量“放養”,就是像老鷹對待小鷹般,早早把孩子踢出巢讓他們學飛。建立他們獨立思考、對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斷、對人生方向做出自己的選擇的能力;不要快手快腳地幫他們“做牛做馬”,而是狠下心去看他跌撞摸索“自作自受”,以培養他們勇敢麵對困難。

一、把握“放養”的原則

父母們深愛自己的孩子,一切都願意管著,不願意“放養”,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必須讓他們自己掙紮奮鬥,若不讓他們自由成長,他們永遠也活不出真實的自己。不把孩子從家長的羽翼下放開,他們就永遠不會獨立。要對孩子進行放養,需要把握一些原則。在組織“放養”教育過程中,“放養”的原則是要有激勵、有製約、有示範、有提示。

(一)激勵

孩子進行活動時,給些正麵準確的鼓勵,讓他們的行為得到正確取向的引導,這是認識教育過程中重要的環節,也就是認定教育。認定教育是人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認定的好壞,會影響孩子們以後的行為取向,甚至可以決定孩子們一生的命運。老師、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認定時,不要急於下一個硬性結論,應該讓孩子們從結論裏麵進行選擇和思考。

(二)有製約

要對危險的狀態進行製約,出現危險狀態時,製約、製止都是必要的。孩子們年齡小自製能力差,他們需要一定的看護,甚至是保護狀態都是可以的。在活動中製約危險行為時,不能驚嚇孩子,要在無聲的狀態下,完成對孩子的行為製約及保護。

(三)有示範

是指孩子們在活動中的行為、語言、操作等不規範的時候,老師及家長要給孩子們做示範。示範的次數、快慢不能千篇一律,看孩子的接受能力而定。老師及家長做示範時,一定要準確規範。

(四)有提示

在孩子們的活動中,要不斷給他們具體、有效、細節的提示,但前提是自己的看法必須準確。此外,在“放養”教育過程中,不能有硬性規定,比如規定孩子必須達到什麼目標等,而是要尊重孩子的自身現有水平,讓他們在無序行為中達到微小的目標。

二、“放養”可以分階段進行

對孩子進行“放養”,不能著急,可以分階段進行,我們建議父母們可以將“放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放鬆控製”。這一階段,父母還在監督著孩子的行為,但是可以慢慢放鬆控製,教會孩子承擔自己的決定和行為的後果。第二個階段是“在控製下自由”。這一階段,父母讓孩子去做他們認為對的事情,當然這是父母最為害怕的時候,父母們要勇於克服這種心理,給他足夠的自由,在孩子行動的過程中,給他相應的建議和指導,讓孩子在自己的隱性控製之下實現自由。當有些問題孩子不知道對錯,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強勢地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時候隱性的控製就必須變成顯性的,這個階段就是在控製下的自由。第三個階段是自由。通過前兩個階段的積累,這個階段的自由時孩子已經基本成熟,父母們徹底放開他們給他們自由。所有的行為孩子都需要為自己埋單,實現孩子的真正獨立。

通過有原則、有步驟的“放養”,孩子的成長一定能得到一個自由呼吸的空間,當孩子真正成熟時,他一定會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和付出。

“建言獻策”

“放養”並不是放任,不是不管,而是放鬆了去養,適當的時候還是需要父母稍微引導一下。父母對孩子的“放養”,是張弛有度,要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也要有親密關係之間的信任度。

幫助孩子開拓眼界,成就國際化視野

什麼叫“國際化視野”?什麼樣的人稱得上具有“國際化視野”呢?我們首先來講講丘吉爾。溫斯頓·丘吉爾是英國政治家、畫家、演說家、作家以及記者,他曾於1940至1945年及1951至1955年期間兩度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帶領英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1953年,丘吉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據傳丘吉爾為曆史上掌握英語單詞詞彙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萬多),同時,他也被美國雜誌《展示》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八大演說家之一。對於丘吉爾的評價,有人說他高瞻遠矚,有人說他知識淵博,有人說他性格堅毅,有人說他敏而好學,但是這些綜合在一起,我們卻可以看到他身上的一個綜合素質與潛質,那就是國際化視野。國際化視野包括國際合作與學習的意識、溝通能力和國際化的知識結構。國際化視野代表了更廣闊的視野與舞台,對完善個人的知識結構,探索個人發展路線更加有益。

我們如何能培養孩子達到以上這幾點呢?如何能夠引導我們的孩子努力做到這些呢?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行為,而是一個慢工。在這裏,我們給家長幾點建議:

一、鼓勵孩子勇敢溝通

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增進情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國際化視野的獲得,需要與國外友人進行溝通,同樣是為了增進情感,拉近人際距離。鼓勵孩子勇敢地用不熟練的語言去溝通,不怕別人說笨。告訴孩子,勇敢是第一位的,勇敢表現出了真誠。其實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存在的不是知識上的差異,恰恰是溝通方式的差異。溝通方式的差異來源於文化的差異。所以,家長可以鼓勵孩子邊學習西方的文化,邊學習西方的語言。

二、多帶孩子參加“國際活動”

親子活動,這是為了親子關係的建立,增進親子彼此的了解與信任。實際上,國際化視野的培養,同樣需要我們多參與“國際活動”。有些“國際活動”與親子活動是重合的,比如,觀看國外大師美術展、聽國外音樂演奏會、遊覽國外名勝古跡。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多去參加一些國際比賽。孩子可以在參賽的過程中,認識很多外國的小朋友,建立長期的友誼。當然,一些本國的大賽,如新概念英語大賽,組織方會請到一些外國的專家,他們對於孩子的點評與對話,相信一定能打開孩子們的視野。

三、多帶領孩子直接接觸外國文化

國際化視野的學習,還包括有目的的學習。如果說溝通、活動能夠直接接觸外國人,那麼學習就可以直接接觸外國文化。國際化視野就是為了對中外文化進行對比,從中選擇出適合個人學習與發展的問題解決模式。那麼這種模式的直接經驗來源於溝通與活動,間接來源則是學習。我們可以通過係統閱讀外國的圖書進行學習,當然要從國外知名的繪本讀起,如《寶貝熊玩轉數學》《咕嚕牛與小妞妞》《不一樣的卡梅拉》《小兔湯姆》等。六歲之後,培養孩子獨立閱讀外國兒童文學,如《小王子》《湯姆索亞曆險記》《床邊的小豆豆》等,小學階段對於國外名著的閱讀是建立國際化視野的基石。

文化本來就是無國界,我們應該讓孩子們多吸收外麵的空氣,當然也不能放棄本土的,否則又變成“有菜沒有盤子”了。最好的學習視角是國際化視野,最好的教育視角是對比教育。一個孩子,站得有多高,看得就有多遠,走得就有多快……

“建言獻策”

電腦的普及,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因此父母可以定期抽出時間,與孩子一同上網瀏覽,通過網絡了解各國的風土人情,並對世界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有所掌握。如果孩子的外語比較好,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到國外的一些網站上去看看,這對培養孩子多元化的思維十分有好處,並且可以輔助孩子學習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