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小行動幫孩子安然度過叛逆期(2 / 3)

有一位男孩睡覺時遺精,他認為是生病了,非常擔心,又不好意思告訴媽媽,便自己在書攤買來不健康的書籍想從中找到答案。一日,媽媽整理他的房間時,發現孩子在看一些不健康的書籍,媽媽這才意識到該告訴孩子一些正確的性知識了,但是媽媽不好意思向他講性知識。最後,這位媽媽買來有關青春期性知識的書籍放在孩子的桌上,並通過書信的方式與孩子交流。

需要強調的是,對孩子的性教育,要及早開始,要有係統、循序漸進地進行。另外,性教育的重點,並不隻是傳授與性有關的知識,更要培養對性的正確認識和健康的性心理,包括可以正視自己身體的變化,大方、坦然地討論與學習,要及早讓孩子明白,性並不神秘,更不汙穢。

二、“性教育”問題上,男女有別

怎樣進行性教育?這是目前很多父母和老師都在討論的問題。在我國,怎麼和孩子說“性”還是一個大疑惑。性教育方麵出現的問題,在男孩和女孩的身上表現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女孩的問題,主要是自我保護。有的女孩比較開放,也從來沒有注意過性別差異的問題,可能有的早熟的男生對她有意思,她卻沒有防備,這時候就需要媽媽站出來引導她。對於年齡較小的女孩,有的媽媽交代的是“凡是衣服遮住的地方,都不能給別人看,更不能讓別人碰”,這樣孩子就有一個執行標準。年齡較大的女孩子,這時候要和她交流孕育生命、十月懷胎的辛苦和不易,更要讓她知道,性關係對女性的影響,需要承擔的東西,所以女孩子要保護好自己。對女孩的建議,光說“你是個女孩子”這樣一句沒有下文的話,並不能讓她明白性別差異,所以要講清楚:女性是容易受傷害的,身體上的傷害和心理上的傷害,都會影響她的一生。

相對於女孩來說,男孩更早熟一些。男孩之間,會私下討論“性”這個話題。其實,隻要男孩是一個正常的青春期少年,他就肯定會充滿好奇心,會想弄明白“性”這個東西,所以,父母可以早早告訴男孩一些“性”知識,這樣他會少走一些彎路。

“建言獻策”

對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們需要把握的原則是直麵和尊重,直視孩子的身體變化、心理變化,尊重孩子的成長,給予孩子成長必要的幫助和鼓勵,切不可信口開河,隨意對待孩子的青春期。

別高估孩子對你的忍耐力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曆一個青春叛逆期,這一時期的孩子缺乏適應社會環境的獨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動能力等;另一方麵,初步覺醒的自我意識又會支配他們強烈的表現欲,即處處想體現自己,想通過展示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這一時期的孩子喜歡打扮得與別人不一樣,喜歡做一些引人注目、與眾不同的事情,也愛說一些令人吃驚的話,希望別人能夠對他們另眼相看,這都是他們想要的效果。

反抗期的孩子是最難“對付”的,孩子的任性和叛逆行為,有心理因素的影響。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存在兩個比較明顯的叛逆期,即兩三歲時的第一叛逆期和青春期時的第二叛逆期。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並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有時與父母的價值觀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對,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於是就在同齡孩子中尋找共鳴,父母也就變得不那麼親近了。此時,父母如果介入孩子的生活,他們勢必要反抗,要獨立。反抗形式多種多樣,有的不與父母交談,有的與父母處處對立,有的離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其實青春期的叛逆是孩子正在順利成長的標誌,反而是那些在青春期不懂得叛逆的孩子才是最危險的。也因此,歐美等國非常重視孩子說“NO”,鼓勵孩子要有自己的想法。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大多中國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們總是認為孩子最好的狀態是“聽話”。當孩子進行反抗時,父母甚至會急得火冒三丈。那麼,對待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應該拿他們怎麼辦呢?父母們可以參考以下的建議:

一、尊重孩子獨立的需要,給青春期的孩子足夠的自由

父母們不必擔心,孩子會在反抗中逐漸長大,完善自我意識,形成獨立人格。父母隻要巧妙地應對孩子的叛逆,幫助他們化解青春期可能會遭遇的危險,讓他們少走點彎路,就是對他們最好的照顧。給孩子充分的獨立空間,他們的叛逆行為自然會消失大半。青春期是孩子心理變化非常劇烈的階段,因為他什麼都想自己去嚐試,今天是這種心理狀態,明天可能就變成另外一個樣子了,因此,媽媽不必為孩子偶然出現的異常行為而焦慮不安,也不要對孩子偶爾出現的強烈的叛逆行為,譬如離家出走、早戀等大動幹戈。此時,媽媽應當適當地進行反思。因為,孩子叛逆行為是對父母強烈的控製欲望的一種反擊,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控製適當變弱,那麼孩子的叛逆程度也就會自然而然地下降。作為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孩子一定程度的叛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長和獨立的必然階段。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給他充分的獨立空間,那麼孩子的叛逆心理就會減輕;相反,如果父母不尊重或者橫加幹涉,那麼後果就是孩子的叛逆心理會變得更加強烈。

進入青春期的小栩讓媽媽非常頭痛。初一那年,他迷上了電腦,天天放學回家就坐在電腦前麵,媽媽不讓他玩電腦,他就趁媽媽不在的時候玩,或者是跑到網吧去玩。媽媽對他管得越嚴,他就越想方設法跑去玩,甚至有的時候不上晚自修,悄悄跑去網吧玩電腦。媽媽知道後,火冒三丈,跑到網吧把小栩揪出來,破口大罵:“你這個不爭氣的孩子,你是想氣死我啊!不好好學習,居然敢逃課來玩遊戲,這到底是有什麼好玩的?”“媽媽,我不是玩遊戲,我是在學東西!你不要汙蔑我!”小栩又氣憤又委屈。“還敢不承認,要不是玩遊戲,你會這麼癡迷嗎?走,回家去!以後再也不準玩了。”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媽媽不讓小栩玩電腦,小栩還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偷偷玩。媽媽很傷心,感慨以前那麼乖、那麼愛學習的孩子現在怎麼這麼壞、這麼貪玩呢?五年後,小栩在反叛媽媽的過程中長大了,考上了全國最好的動畫設計專業。他的作品獲得了很多獎,而媽媽也終於知道了原來孩子真的不是在玩電腦,而是在學習。

二、給孩子尋找父母之外的“長輩”朋友

和青春期的孩子對話最主要的不是發火,而是給他足夠的自由。父母不妨裝作“無知”,不要總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放手讓他自己做;盡量去欣賞孩子的變化,試圖從他身上發現越來越多的優點;給孩子更多的“獨立空間”,適當的時候,要學會閉嘴,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當然,有時媽媽也需要溫柔地堅持。青春期的孩子認識偏頗,難免會做錯一些事。當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或者是與異性同學交往過密時,父母就要堅持原則,讓孩子知道這樣做對他不好。青春期的孩子對媽媽喋喋不休的嘮叨感到厭煩,他們更願意聽朋友或其他長輩的意見。因此給孩子尋找父母之外的朋友顯得尤為重要。這種父母之外的朋友最好是由和孩子歲數相差不大的“舅舅”“叔叔”“姑姑”等父母的親人來擔任。與這樣的人來往,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益的。孩子在他們麵前可以暢所欲言、毫不顧忌,這些“大人”在與孩子的交往中能夠傾聽他的煩惱,並給予孩子明智的建議,更利於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來,不聽媽媽的話,什麼事都要自己來,想要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是媽媽給他安排的東西。這是正常的,也是媽媽應該為之高興的,因為孩子在逐漸脫離對媽媽及重要親人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但是,有些媽媽卻認為叛逆的孩子不聽話、不好好學習,就是“壞”孩子,就是沒有前途的孩子。這絕對是錯誤的,實際上孩子在該叛逆的時期叛逆是件好事。因為如果孩子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之後,他們會在十八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有了這個“自我”,他們就會有較強烈的欲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這些孩子長大後往往會取得很多驚人的成就,也會過上更精彩的生活。

“建言獻策”

對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們最好能記住三個關鍵詞:一是“無知”,二是放權,三是溫柔地堅持。“無知”,就是裝傻,不要總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啟發他,放手讓他自己做,讓他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放權,就是適當地讓“權”。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在家庭裏尋找自己的空間,這時候父母們要學會閉嘴。孩子在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原來你給他的生活方式發生衝突了,不要那麼快就做出反應,可以用“等待的藝術”。溫柔地堅持,就是有時候對原則性的問題要堅持,但要講究方法。

將鼓勵言辭持續到永遠

人在一種良好的期望中生活,經常聽到的是期望的語言,就會變得非常自信,這時候心理、生理上會調整到一個最積極、最活躍的狀態,真的能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樣達到一個個目標。因此,每位媽媽對孩子都要有一個好的期望,而且要透過言談舉止讓孩子感到你的期望。多說“這次有了進步,一定要繼續加油”之類激勵的話,多拍拍孩子的肩膀給他鼓勁,這些積極的外部信息能使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肯定自己,激發出蘊藏於自身的巨大潛能。

哈佛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有兩組男孩,先讓他們一起長跑消耗體能,然後一組接受嚴厲的批評,另一組得到熱烈的稱讚,隨之進行體能檢測發現,被批評的那組孩子無精打采,體能處於崩潰狀態;而被表揚的那組孩子精力旺盛,體能得到迅速恢複,充滿自信。因此,心理學家告訴父母們: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多給孩子一些適當的賞識,學會賞識、讚美你的孩子,這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十分有利。讓孩子知道媽媽對他們的關注和認可,既能快速撫平孩子身體上的創傷,也能促使孩子的心理朝良好健康的方向發展。

一、把賞識和鼓勵當成孩子生命中的一種需要

中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深刻地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欣賞孩子,沒有欣賞就沒有教育。欣賞和鼓勵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的自然需求。假設你今天在公司認認真真地做了一份策劃書,被同事大加讚揚一番,你會怎麼想呢?會不會感到很欣慰:“我的努力沒有白費。”假設你今天燒了一桌可口的飯菜,丈夫、孩子吃完後滿意地說:“嗯,今天的菜做得真好吃!”你會不會心裏特別高興,下次還會興致勃勃地為大家做上一大桌的好飯菜。其實,孩子也一樣,他們也很需要媽媽的欣賞和認可。誰能總是受著批評、指責、埋怨仍保持喜氣洋洋、鬥誌昂揚呢?孩子幼小的心靈就更需要讚揚和鼓勵了,鼓勵能使孩子信心高漲,更加努力,就像托馬斯說過的那樣,“有時候,及時有力的鼓勵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兒時的蔣方舟並未表現出過人的天賦,在媽媽眼裏,她甚至要比同齡孩子遲鈍許多。幼兒園老師反映:蔣方舟內向,不喜歡唱歌跳舞,不像其他小女孩一樣愛打扮和出風頭。媽媽就想讓女兒學點才藝,於是將她送去學電子琴,可是沒幾天蔣方舟就不學了。不學就不學,媽媽不再勉強,從那以後再也沒給女兒報任何興趣班了。後來,蔣方舟上幼兒園大班時,班上要準備一次英語彙報演出,老師放假回家了幾天,再回來孩子們的英語全都忘了,唯有蔣方舟還記得很清楚。老師便讓她當小老師來教其他孩子,蔣方舟居然教得很好。媽媽很驚喜,她開始篤信,女兒確實有語言天分。於是,就有意識地去讓她多看一些書,還鼓勵她去寫一些東西。每當媽媽發現蔣方舟寫的文章中有好的句子時就大聲讚揚,在媽媽的讚美聲中她越來越喜歡文字,開始涉獵大量的書籍,9歲的蔣方舟曾以《打開天窗》贏得了眾人的關注,後來由於文學上的長處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