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調整錯誤行為,完善和諧親子關係(3 / 3)

一、學會用“劣性刺激”來磨礪孩子

有的父母抱怨孩子膽小嬌氣,有的父母抱怨孩子耐挫能力差,平時說兩句就哭鼻子,更不用提批評了,還有的孩子動不動就跟父母慪氣,全然不在乎父母對他的愛。這不是孩子的錯,因為自從生下來,他就沒有權利選擇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他們對饑餓、寒冷、委屈、挫折很少有機會體驗,這時又怎能苛求他對這些有巨大的承受能力?老虎沒有在深山野林生活,就沒有狂風暴雨的洗禮和林海雪原的磨煉,取而代之的是自幼得來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無形中,老虎就沒了銳氣、軟了筋骨。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所以,父母在對待孩子成長時,必須改變原有的意識和方式,必須給孩子一些“劣性刺激”,讓孩子在令人不快或不舒服的外界刺激下得到適當的磨煉,以提高對各種環境的適應能力。相比較溫室教育,這才是孩子成長必需的良藥。有四種常用的“劣性刺激”:

(一)餓餓他。很多孩子偏食、挑食、食欲差,這其實是因為父母的溺愛讓孩子從來不缺好吃的,他想吃啥就有啥,自然就感受不到饑餓的滋味,吃飯時也就沒胃口。俗話說:“欲求小兒安,應忍三分饑與寒。”隻有知道餓的滋味,才會知道“饑不擇食”。所以,適當地讓孩子饑餓,是改變孩子不良飲食習慣的一種好方法。

(二)累累他。孩子懶惰,沒有責任心,父母再辛苦他也無動於衷,要想讓“白眼狼”有變化,父母就要對“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喊停,而且不要再上學車接車送。過度的嗬護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就是自己的雙手和雙腳,辛苦也是理所當然。父母不妨鼓勵和督促孩子幹一定的家務勞動和參加各種有益活動,自己的事自己做,父母不要什麼都包辦。

(三)難難他。很多孩子意誌薄弱,因為父母總是為他安排好了一切,這樣就會導致一個結果:孩子有啥事都去找父母,一旦離開父母,他們就會變得“不堪一擊”。父母這時應該有意識地為他設置一些必須經過努力才能克服的困難和挫折,給他以克服困難和戰勝挫折的勇氣和方法。

(四)批評批評他。孩子人雖小,脾氣卻挺大,這也怪不得他們,如果誰一生下來就聽著“甜言蜜語”,誰都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這就需要對孩子進行適度的批評。對那些學習拔尖、容易驕傲的孩子,在表揚和鼓勵的同時更應不失時機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讓他們體會到失敗和受批評的滋味,化阻力為動力。良藥苦口利於病,父母們可以適當地給孩子一些“劣性刺激”。

二、鼓勵和支持孩子克服困難

當孩子處於挫折中時,不僅要鼓勵他,使他擁有戰勝挫折的力量與勇氣,而且要告訴他:當自己力不能及的時候,最好積極調動別人幫助自己。要麼是尋求父母的幫助,要麼找其他朋友,甚至是找陌生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戰勝了挫折,而且他會懂得如何與他人交流,懂得如何體諒與關懷別人,如何增強團隊凝聚力。所以,作為父母,既不可對孩子過分溺愛,更不能對孩子放手不管,唯有善於引導,及時指導以及在必要時的幫助和鼓勵,才能促使孩子鼓起勇氣,正視麵前的困難,從而勇敢地去克服它。理智的愛,可以使孩子緊張的情緒得以鬆弛,可以使孩子增強與困難拚搏的勇氣;父母的關心和同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孩子渡過難關。孩子需要的是慈愛而不是溺愛,嚴格而不是嚴厲,誘導而不是包辦的環境中生活,會得到莫大的安慰和力量,激發起正視困難的勇氣。反之,如果沒有父母的鼓勵、引導和幫助,孩子遇到困難後,感到孤立無援,往往會表現出沮喪、恐懼、萎靡不振,並想躲避困難。有些孩子遇到逆境時會產生消極的想法,經常垂頭喪氣,而且采用一些逃避的方式。想要把這種現象改變,就要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告訴孩子要采取正確的態度,勇敢地去麵對困難。

例如,當孩子害怕遊泳時,媽媽就應該鼓勵孩子說:“別怕,你準行!”在孩子一次次克服困難以後,他們的勇氣就會增加,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心理的恐懼感就會漸漸消失。

自信就會自強,這時孩子會對自己說:“我行。”“我可以。”

三、引導孩子用樂觀心態應對挫折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他們麵臨的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是普遍現象,隻有經曆磨難的勇者,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父母必須明白,要想讓孩子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得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他們自小接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教會他們如何麵對挫折,培養他們堅忍不拔的意誌和毅力。在逆境中經過千錘百煉的孩子才能更具生存競爭力。生活並非都是一帆風順的,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問題。父母們應該讓孩子明白,在逆境中開放的花更美,就像冰山上的雪蓮那樣的純潔、美麗!父母們要讓孩子相信:挫折和困難是上帝給予他們的試金石,它淘汰懦弱和無能者。堅強者更懂得人生,懂得如何完善自己,從而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教訓。

逆境能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成長機會。順境可以出人才,但是逆境、挫折更容易磨礪意誌。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人更具生存力和競爭力。因為,從逆境中打爬過的人不僅有失敗的教訓,也有成功的經驗,所以更加成熟。他們能把挫折看成一種財富,深諳隻有失敗才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敗基礎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對挫折、迎難而上的風範。

苦難是人生必須經曆的一門課,也是人生最大的一筆財富。它能磨煉人的意誌,讓人和善,讓人堅強,讓人奮鬥。經曆過苦難洗禮的孩子,才會懂得珍惜生命,珍愛生活,因為苦難改變了他們對生活的認知,也懂得了生命的價值。因此,要想讓孩子將來有一個輝煌的人生,就必須讓他們從小經受苦難的洗禮。父母應該試著給孩子苦難,才能讓他真正強大。要讓孩子小時候就適當地知道一點憂愁,經曆一點磨難。對孩子來說,經曆一點磨難並不是什麼壞事,相反,這是從孩子的長遠利益考慮,同時,這也可以培養孩子的承受能力和意誌力,可以更好地讓孩子健康成長。

“建言獻策”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適當地讓孩子了解家裏的情況,讓他知道你做的是什麼樣的工作,從而理解大人的持家不易。有必要的話,做父母的還可以帶自己的孩子去看看自己的工作環境與工作情況,讓孩子親眼目睹你工作的辛苦與勞累,告訴孩子這樣做一天可以賺多少錢,讓孩子更懂得珍惜所擁有的一切,這就是一次活生生的苦難教育。

孩子本有的樂觀不能當膚淺

樂觀像一股永遠都不會枯竭的清泉,又像一首沒有歌詞卻永遠不會停止的歡歌,可以使我們的靈魂寧靜,可以使我們的精力恢複,也可以使我們的美德更加芬芳。孩子如果以樂觀的心態麵對生活,那這種愉悅的心情會使他的靈魂以及精神都得到滋潤,雖然會有煩惱和不安影響著這種美好的心情,磨難和挫折也會消耗它,但是這如清泉般的心情卻永遠存在,不會枯竭。讓孩子保持樂觀的心態,一定要微笑著麵對生活,這是必要的。

但父母們因為自己經常遇到生活的艱難,便對著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的樂觀嗤之以鼻,覺得孩子膚淺。

一些家長自己心情沮喪,當孩子表現出天真爛漫、心情愉快的樣子時,他們往往很難受到感染,也因此常常錯把孩子本有的樂觀當膚淺,把自信與活潑看成魯莽,加以指責,使孩子養成悲觀的態度。因此,與孩子相處時,父母必須要注意這一點,保持樂觀的心態,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樂觀的孩子,總是對自己遇到的人或者事有著積極的解釋和向往,也更容易和周圍的人友好地相處,得到他人的喜歡和幫助。父母應該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小寶貝充滿著樂觀和開心呢?我們來給您支幾招吧。

一、父母要以身作則,做樂觀的人

想要孩子樂觀,父母首先應該是一個樂觀的人。因為兒女在父母的身邊時間長,受父母的關愛最多,會產生一種依賴認同的反應,所以會把父母的行為特質在不知不覺中吸收內化。如果父母總是讓孩子看到樂觀的笑容,孩子就會陽光燦爛;如果父母經常唉聲歎氣、愁容滿麵的失落,孩子遇事也會經常從消極的觀點評論事物,他的舉止中也會表現出憂心忡忡以及多愁善感的樣子。

父母樂觀與否,對孩子樂觀的形成會產生很大的作用。為了讓孩子能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心態,擁有心情愉快、朝氣蓬勃、充滿自信的童年,請父母們常常對孩子微笑,教會他們樂觀地笑對生活。

歡歡的家裏經濟條件不好,但是歡歡卻像她的名字一樣,常常笑,家裏充滿著歡聲笑語。爸爸喜歡運動,喜歡帶她去爬山,媽媽喜歡刺繡和針織,常常給歡歡做好看的衣服和手帕,雖然都不值什麼錢,但是歡歡總是很開心。歡歡常常對爸爸媽媽說,回到家總是很開心,她也把學校裏的開心事說給爸爸媽媽聽。開心是一家人相互分享的禮物。問歡歡有沒有遇到煩心的事情,歡歡說:“當然有,但是爸爸媽媽都能微笑著麵對,我也一定能!”

二、讓孩子在玩耍中學習到樂觀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培養孩子的樂觀個性,是一件充滿樂趣和挑戰的事情。通過玩耍中細小的點滴,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樂觀態度,通過玩耍中遇到的問題,對周圍環境的控製,發現自己的能力,培養自己的能力,使孩子產生足夠的信心,在他們遭遇困難時,才會主動積極地想辦法麵對困難,成長為樂觀開朗的人。

讓兒童自由玩耍,不僅會促進孩子對一切新事物的熱情,同時也會讓孩子產生滿足感和愉悅感。喜悅能讓孩子性格樂觀,而使孩子獲取喜悅的最重要的途徑就是玩耍。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經常鼓勵孩子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使孩子可以在快樂中玩耍,在玩耍的過程中快樂地成長。

童童是一個樂觀的孩子,他的樂觀是在玩耍當中建立起來的。童童的家裏有一把三條腿長一條腿短的木椅,坐上去搖搖晃晃,童童喜歡在上麵玩,他說這椅子真好,像坐蹺蹺板。童童還喜歡走起伏不平的小路,他說:“這路真好,走起來像滑滑梯。”童童也喜歡看彩燈,街邊上有五顏六色的彩燈,他會看得非常入迷。

爸爸媽媽也一直讓孩子這樣玩,有時候也抽時間和他一起玩。正是因為有了玩耍的喜悅,童童才有了麵對困難的勇氣。有一次,童童突發高燒,需要打針,看別的小朋友都哇哇大哭,童童卻安安靜靜地坐在那兒,主動配合護士打針。媽媽問他怎麼能這麼鎮定,童童說:“我病了,需要打針!我打針了,雖然疼一些,可是我很快就會好起來,這樣就可以開開心心地玩兒了。”

“建言獻策”

玩耍給了孩子麵對困難的勇氣,因此父母們可以通過鼓勵或創造條件給孩子玩耍,這不僅能讓孩子開心,也能讓孩子學習到很多在課堂上、在學校裏學不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