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調整錯誤行為,完善和諧親子關係(2 / 3)

一、父母要理智地去愛孩子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在這份愛中,不僅包含著寬容和理智,更要鬆緊有度,要為孩子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間清楚地畫一條界限,讓他們的行為有章可循,學會忍受一些小事、煩心事,以及一些必要的痛苦。所以,對於孩子的自私行為,一定要及時給予製止,一定不能手軟,更不能把寬容變成縱容。

當孩子出現自私自利的行為時,一定要及時教育孩子。在家裏,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和別人平等生活。例如,吃東西的時候,家長要有意識地人人分到,不能光讓孩子一個人享用,要使孩子意識到,這些東西是大家的,不僅他可以吃,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可以吃。大部分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自己來分,這樣孩子才會不吃“獨食”,養成分享的習慣,不容易滋生出自私自利的心理。在平時的活動中,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或者食物的時候,父母應該及時給予表揚,進行反饋。長時間的堅持,在孩子心中,就會漸漸地產生關心別人的想法及行為。

二、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

家長要以一些好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去影響、熏陶孩子。

如果家長事事斤斤計較,貪小便宜,那孩子就會跟著學。所以日常生活中,作為父母一定要嚴於律己,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有些家長看到孩子拿那種可能比較貴的玩具,馬上會製止說不要帶去,弄丟了弄壞了怎麼辦,孩子的自私與父母有意無意的引導有關。如果家長一開始就灌輸不能拿最好的東西跟別人分享,二十年之後孩子在情感上、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都不能拿最好的東西跟別人分享,他畫了一個很大的圈子說這個都是我最好的,藏起來,都是我的,不能跟別人分享的。所以,家長可以說明道理,但是要把選擇和決定權交給孩子。

“建言獻策”

當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打人、咬人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嚴肅批評,讓他知道,打人咬人是不對的,已經對別人造成了傷害,必須親自道歉;同時,讓他明白,他應該學會接受這種不如意。除了批評和講道理,一定的懲罰必不可少。當孩子順手牽羊時,一定要立即帶孩子歸還物品,讓他親自道歉:“對不起,你的東西被我拿回家玩了,現在還給你,請你原諒我。”“物歸原主”的過程,教會孩子勇敢地承認錯誤。

用正確的方法對待孩子的粗暴行為

《北京青年報》上曾登載了一則消息:一個15歲的少年因為環衛工人製止他亂扔紙屑,盛怒之下滿口汙言穢語不說,還對那位女清潔工拳打腳踢。此事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許多市民紛紛表示出了極大的憤慨。小小年紀就這樣蠻橫,確實叫人痛心疾首,但是,在我們的周圍,這種粗暴、不講文明的孩子卻不在少數。

許多父母都抱怨說:“我們家孩子動不動就欺負或者毆打其他的小孩。當自己覺得不順心的時候,隨便什麼東西拿起來就亂砸亂扔。”

男孩子們在這方麵情況尤其嚴重。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會做出如此粗暴的行為呢?對於這一點,專家們的意見是,“這主要是由於人類天生就具有的攻擊性傾向的本能所致”。也就是說,在我們人類自身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使自己這個生物個體能夠生存下去的本能,慢慢地轉化為一種攻擊性傾向,潛藏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之中。因此,我們不能絕對地說,攻擊性本能一定是一種壞的、負麵的東西,它是使我們人類克服困難,從而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的一個重要力量。

那麼,父母們是不是可以把孩子的這些行動統統視為人類所具有的一種自然的本能,就對他們放任不管了呢?實際上,如果孩子的這類行動沒有超出一定的界限,達到比較危險的程度的話,即使你對他放任不管,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大,他們的這種粗暴行為自然會有所好轉。因此,父母對孩子類似的行動,可以適當地包容。但是,當你認為孩子的行為已經非常過分,達到了相當危險的程度的時候,最好還是對他們的行為加以控製。這並不是說,要強製性地去遏製孩子的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是說,要教孩子,怎樣按照我們這個社會的秩序和習慣去表達自己的意思和願望。

父母這種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們一般稱之為“家庭教育”。

如果對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不是盡量地給予包容或妥協,卻是對其一味地進行身體上的懲罰,或是進行嚴厲的訓斥,那麼孩子也會在不知不覺中以自己的父母為榜樣,模仿父母的行為。在這樣的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當他們和自己的弟弟妹妹們,或者是和他的朋友們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就會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法來對待別人。而且,這些孩子長大以後,他們用“以暴製暴”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那麼,孩子攻擊性的行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被容忍,又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父母才可以對其加以控製呢?對這個問題的解答沒有固定不變的答案,隨著每個家庭文化和生活環境的不同,答案也是各不相同的。不過,無論如何,在父母對孩子的控製和孩子對自己的“自律”之間,一定要維持某種程度的平衡。對待孩子,父母們一定要學會用適當的方法來解決他們身上表現出的攻擊性傾向。

一、當孩子表現出攻擊傾向時,冷靜下來,並施以輕微“製裁”

當你的孩子開始表現出一定的攻擊性傾向的時候,你首先應該冷靜下來,認識到這是“該發生的事情終於發生了”,然後再沉著地加以應對,千萬不能由著自己的情緒來。當孩子實施了某些攻擊性行為的時候,你既可以沉著冷靜地加以應對,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對他們采取一些輕微的“製裁”措施。如果孩子們還是不聽話,你可以適當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必過問,為雙方都留下一些餘地。盡管如此,你也必須連續不斷地用你的話語和行動,明確地告訴你的孩子,他的所作所為是不正確的,爸爸媽媽並不認可。對大多數小女孩來說,對她們施加這種輕微的“製裁”已經足夠了。可是,對於一些性情暴烈的小男孩,他們會繼續表現出某些較強的攻擊性傾向。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們一定不能就此退讓或幹脆完全放棄,而要同步地加強你應對措施的強度。

二、在家裏設置“反省椅”

比如說,當孩子長到三四歲的時候,父母可以在房間的一角設置一把“反省椅”,在孩子的一些做法已經超過了一定程度或者非常暴烈的時候,父母就可以強迫性地讓他坐在椅子上,至少讓他們在上麵待一到兩分鍾的時間,自我反省一會兒。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時你不能關上房門,讓他一個人待在家裏,也不能在房間變得非常幽暗的時候讓他進行這種反省。因為如果你要這麼做,就會使孩子感到過分的恐懼,根本就沒有反省的時間和餘地。

三、為孩子創造平和的環境

針對孩子行為容易受外界影響的特點,可以為他創造一個有足夠大的空間、足夠多的玩具、書籍和其他娛樂器具的活動場所,讓他有充裕的玩耍時間,感受良好的氣氛,減少攻擊性行為。對於攻擊性強的孩子應盡可能避免刀槍等明顯有攻擊性的玩具。體力運動是發泄孩子旺盛精力的一個好方法。體力上的對抗和競爭雖說是攻擊性行為的表現,但它是在一定行為規範的框架下進行,特別強調規則性。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參與一些這種對抗性的遊戲,樹立孩子的規則意識,還可以激發其拚搏精神。

同時,加強與孩子的親子溝通,教會孩子不良情緒的發泄方式,對於孩子來說自控力較弱,煩惱、挫折、憤怒等情緒易於引起攻擊性行為。適當地哭訴、發泄可以減輕他心中的不滿,隻要不以暴製暴、傷害他人就行。

“建言獻策”

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攻擊性行為,父母在具體行為矯正時應該通過設定具體的目標,讓孩子分步達到要求。比如,孩子在遊戲輸掉以後耍賴、打人,家長先引導他做到不打人,心情不好可以用其他方式轉移;然後讓他學習遵守遊戲規則,友善對待同伴,每做到一步給他一步的獎勵,發個小貼畫或蓋個小印章,積累到一定時候可以換獎品等。另外,在父母指導下的塗鴉活動也有助於孩子控製自己的情緒。

重視對孩子的“苦難教育”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說過:“有著非常幸福童年的人不一定都有幸福的成年。”大多數遭遇過苦難的孩子在成年以後,就不會因為不能應付複雜多變的社會激烈的競爭而備感痛苦。孩子遲早都要去麵對激烈的社會競爭,麵對自己的人生。可是許多父母卻不願意讓孩子出去,怕孩子經驗不夠,又怕他們被騙,什麼都不讓孩子自己去做。這樣做隻會使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弱,經不起一點挫折。

現在很多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所以父母們就把孩子當作掌上明珠,不肯讓孩子吃一點苦。他們千方百計為孩子打點一切,使孩子成長在非常安逸的環境下,孩子在成長中很少或根本就沒遇到過挫折,表麵上一帆風順,其實非常危險。孩子沒有機會經曆挫折,嚴重缺乏抗挫的能力和經驗,一旦遭遇困境就會引發種種問題。

6歲的豆豆活潑可愛,由於她的媽媽是她所在幼兒園的教師,所以她在上幼兒園期間一直被老師“特殊照顧”,沒有經曆一點點挫折。可是當她結束幼兒園的生活進入學前班以後,因為沒有了以往的“特殊照顧”,她便產生了一種失落感。

生活中,還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如果孩子第一次係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媽媽們便不會再給孩子買有鞋帶的鞋子;如果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媽媽們就不再讓孩子走近洗碗池。這樣的孩子隻能永遠都不會係鞋帶,也永遠不會洗碗。而且長大以後遇到困難幾乎都想辦法繞開,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克服困難的方法。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爸爸媽媽生怕委屈了孩子,在很多事情上都小心翼翼。孩子能做的事不讓做,孩子能參加的活動不讓參加,長此以往,孩子好奇、好玩、敢於冒險的天性慢慢被泯滅,養成了膽小和懦弱的個性。並且,孩子本來應該樹立起的堅強意誌也會因為父母的縱容而被磨滅。

比如,孩子摔倒了,媽媽立刻抱起來,然後埋怨天埋怨地;孩子在學校裏摔破了皮,爸爸會不惜代價地去學校“討個說法”……父母把孩子嬌慣得不知什麼叫苦,什麼叫累,什麼叫作挫折,鬥誌漸漸消磨,稍微遇到一點點挫折就無所適從,甚至意誌消沉。

心理學研究表明,有兩種人能經受得住考驗:一種是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另一種雖沒有逆境可言,但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心胸開闊,有堅強的個性。現在的孩子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多沒有逆境。要想讓這些孩子成材,讓他們學會正確地應對挫折,更成了挫折教育的重點。父母們必須適當地對孩子進行“逆境教育”,有意地創設一些困難與挫折的情境,或提出一些嚴格的要求,使孩子得到情感、意誌與適應性的訓練。可以試著把這種“苦難教育”深入到孩子的遊戲中進行,並作為媽媽對孩子教育的一大指導思想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