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管好孩子,家長要有哪些睿智行為(2 / 3)

一、讓孩子認識到角色的轉變

孩子“幼升小”第一個變化,就是“身份”的轉換。父母們首先要認識到這一點,並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喚起孩子對於“小學”的憧憬與向往。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要適當對孩子進行“學前激勵”,激發孩子的入學欲望,喚起孩子的入學熱情,使他們對新的學習生活充滿期待。不過,有很多家長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可是方法卻有問題,他們往往會這樣對孩子進行“學前激勵”:

小學比幼兒園可強多了,有更多的小朋友,可好玩了!

進入小學,你就是小學生了,弟弟妹妹們會很羨慕你的。

到了小學,學習知識,很多你不懂的問題就能找到答案了。

……

然而,當孩子真正踏入學校,發現父母所描繪的場景與現實不符時,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就會感到極端失望,進而將心目中的美好期望全部否定,甚至會對學校和老師產生抵觸情緒。可以說,這樣的激勵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在這方麵,一位家長做得就非常好:

我在孩子上小學之前,並沒有過多地向他描述、誇大小學生活的樂趣。隻是簡單地告訴他:“小學不同於幼兒園,上了小學以後,你就要讓自己變得更懂事。”

開學的前一天,我帶著孩子前往學校熟悉環境。走過操場、辦公室、教學樓,最終我們停在了光榮榜前。我用手指著光榮榜對孩子說:“你知道這些哥哥姐姐的相片為什麼會掛在這裏嗎?”孩子搖頭。

於是,我告訴他:“這個叫作光榮榜,與你們幼兒園的‘小紅花’差不多。不過,你們的小紅花隻要聽話一點,做點小事情就可以得到,而要想登上光榮榜,就一定要品學兼優才行。兒子,在幼兒園裏你是‘寶寶’,有老師照顧,多數時間都在玩。到了這裏,你就是‘學生’了,要慢慢學會照顧自己,要懂得遵守學校紀律,還要將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習上。這樣你才能像哥哥姐姐一樣,把自己最漂亮的相片掛在這裏。你能做到嗎?”

兒子不住點頭,眼中充滿光彩:“媽媽,我也要把自己最漂亮的相片掛在這裏,讓小朋友們都認識我。”

我知道,孩子對小學生活已經充滿了期待。

顯然,這位媽媽非常聰明,她采用心理戰術,讓孩子在看到角色變化的同時,又對小學生活充滿了期待,進而在情感上真正接受了小學。

二、讓孩子將興趣從“玩”轉移到“學”上來

孩子脫離幼兒園進入小學,告別了擁有玩具的生活,大多不能很快適應那種相對緊張的學習氛圍。於是,他們開始抱怨、開始坐立不安、開始厭煩學習、開始請求父母讓自己重新回到幼兒園。麵對孩子這種變化,家長要給予孩子一種理解、認同的態度,同時引導孩子,去探索課堂的樂趣。

有這樣一位母親,她在激發孩子聽課興趣方麵,就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兒子上小學以後,學習興趣總是不高。一天,他對我說:“媽媽,上課真沒勁,沒有玩具,不能隨便動,隻有老師一個人在說,我們隻能傻坐著。而且課間休息時間那麼短,上趟廁所就沒時間玩了。”

看著兒子撅起的小嘴,我故作驚訝地說:“不可能啊,媽媽上小學那會兒,覺得上課很有趣啊,比你看的動畫片有趣多了,要不明天你也試著認真聽一下課,看看有沒有什麼有趣的發現。”

兒子聽了後,半信半疑地點了點頭。幾日後,兒子放學回來,興衝衝地跑到我麵前說道:“媽媽,上課確實挺有趣的,你猜今天老師說‘告’字是什麼?哈哈,她說‘告’是一口咬掉牛尾巴。”

很明顯,這位媽媽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她能夠抓住孩子感性、獵趣的心理,因勢利導,首先認同孩子的感受,然後再借助孩子的方式,調動孩子的聽課欲望,從而使他真正愛上了沒有玩具的課堂。

三、別忽略了孩子的自卑心理

一位媽媽這樣訴苦道:

我女兒在幼兒園時,表現非常好,活潑可愛,但是不知為何,自從上小學以後,變得越來越自卑、膽小。她很怕和老師接觸,上課時不敢回答問題,有了事情也不敢對老師說。有一次,老師叫她回答一道很簡單的數學題,她本來知道答案,但就是因為膽小、不自信,便低著頭一言不發,最後竟哭了出來。現在,我真不知道該怎樣才能使她變得自信起來。

這位媽媽所遇到的問題,應該引起我們每一位家長的重視。孩子進入“幼小銜接期”以後,麵對環境的瞬間轉換,一時間會感到很難適應。這時,一部分孩子,在陌生環境下就會變得無所適從,分不清自己是對是錯,他們不敢回答老師的問題,不敢與老師正麵接觸,逐漸變得越發不自信起來。如果這時,父母對於孩子的關注不夠,就會使他們“越陷越深”,漸漸變得在困難麵前習慣性地選擇“逃避”與“退縮”。而一旦這種不良習慣確立下來,則勢必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負麵影響。

所以,在平時,家長們一定要多給孩子以肯定,比如孩子做完一件事,父母要告訴他:“你做得很好”,“你真不錯”,慢慢地讓他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好很多事情的;幫助他們掌握一些同學、朋友還沒有掌握的能力,哪怕隻是極其簡單的能力,他們的自信心也會在很大程度上被激發出來……事實上,一年級的孩子雖然很容易自卑,但同時又很容易獲得自信,隻要準確掌握孩子這一時期的心理動向,根據其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引導措施,孩子就會搖身一變成為自信高歌的百靈鳥。

“建言獻策”

其實,孩子“幼升小”的根本變化,就是其身份角色的變化,倘若父母能讓孩子正確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勾起孩子對於小學生活的向往和熱情。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就會一點點成長起來。

孩子需要關心式的和解

孩子上學以後,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就是每一位家長必須麵對的。家長和老師的立場不一樣,如果雙方不能互相理解,不能“和解”,那麼吃苦的就是夾在中間的孩子。家長和老師要想建立良好的溝通,首先家長要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彼此尊重;其次,家長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兩方成為聯合體,相互取長補短,共同協作,才能更好幫助孩子成長。家長也要接納老師的不完美,彼此寬容,相互信任,真誠合作。還有就是要注意良好的溝通方式。最重要的無外乎三點,即謙卑和氣的態度、就事論事、換位思考。有了這些,即使言語笨拙,溝通也會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孩子需要在家庭、在學校都和諧的環境,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關心式和解”。學校和家長雙方的目標都是為了孩子的快樂健康成長,老師和家長更應該是緊密的合作夥伴,而不是彼此埋怨的對手。家長,孩子,老師,關係應該如何經營?我們建議家長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一、家長與孩子的老師要保持經常聯係

家長可以趁著去學校參加家長活動的時候,抽時間去見孩子的每一位老師,溝通一下,平時就建立好溝通的基礎,和老師打好招呼,不要孩子有了問題才想到和老師溝通。有時候時間不方便,電話短信也足以解決問題。目前“報憂”溝通比較普遍,家長接到老師對孩子負麵的消息,切忌全盤一股腦轉述給孩子,更忌諱老師批評了還不算,家長還要數落孩子的“不爭氣”,這會快速地摧毀孩子的自我形象。“請家長”也是很平常的事,家長要切忌為麵子讓孩子在眾人前蒙受羞辱;家長要以真誠和尊重的態度來聆聽來自老師的信息,要從老師提出的現象當中發現孩子需要幫助的地方,將話題引導到如何幫助孩子上麵,而不是隻討論孩子的錯誤行為和缺點。向老師請教也很重要,畢竟教孩子是他們的專業,他們有很多好的方法和經驗可以借鑒。同時,老師也有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家長應予以體諒。讓我們看看豆豆的媽媽是怎麼做的。

豆豆上小學四年級,學習任務比以前重了很多,老師給我打電話,報告孩子的“反常”行為:你兒子啊,不認真聽課,上課走神;中午吃完飯,別的孩子都在教室裏待著,你家孩子總到校園裏遛彎兒,四處亂跑,希望家長督促孩子學習,也說說孩子別讓他溜達了,就他特別。而兒子呢,回來向我訴苦說,老師常常取消他們喜歡的體育課、科技課,讓他們在教室裏做語文數學題。也提到了有幾個男生常常因此跟老師“造反”,結果當然是“老師專政”。兒子雖然不在“造反派”隊伍裏,但很顯然,他支持那幾個“造反”的孩子,對我說“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我觀察孩子,覺得兒子真是可憐。城裏百姓“圈養”孩子——住房狹小,馬路太亂,鄰居不相往來,結果造成手腳運動不足,行動不麻利。說實話,接到老師電話心裏很不爽,兒子夠不容易的了。每天不停地寫作業,體育課有限還常被取消,溜達溜達挺好,比趴在小桌子上睡覺強。走神?對孩子來說很正常!但是電話裏,我沒對老師說這些,我猜我兒子這樣也必是增加了老師的一些辛苦。我對老師尊重有禮,表示在家加強對孩子的幫助,謝謝老師的關心,也請老師多幫助孩子。兒子問我,老師跟您告我狀啦?哼,我們老師就這樣,先打電話,然後就是請家長,和家長一塊給我們施壓,看你服不服,有好幾個同學都被請家長了。我意識到兒子和老師的對抗情緒,思索著怎麼避免發生衝突;或者說,我聞到了兒子將要和老師發生衝突的氣息,那我該怎麼辦。還有,我作為家長也極有可能和老師發生衝突,心疼兒子嘛。以後的時間裏積極督促孩子提高寫字質量,雖然午飯後他照舊溜達,老師也沒怎麼說,隻是覺得有一隻羊沒跟群羊在一起,不大方便管理。接下來一段日子跟老師還是電話溝通,不外以上內容。我對老師說話誠懇尊重,仔細聆聽老師對孩子情況的述說,感謝老師的辛苦和對孩子的關心。這樣幾次電話下來,漸漸有了微妙的變化——由陌生到漸漸熟悉,老師的談話由最初的“控告”,也漸漸提到孩子的很多優點,還指導我一些可以幫助兒子的方法。聽完老師對兒子“控訴”的話,我給兒子翻譯成“老師說,你寫字方麵很有潛力,可以寫得更好,讓多練練”;老師說你有啥啥優點等。開始兒子不太信,還問:老師真是這麼說的?我趕緊再給老師發短信:××老師,孩子不相信你其實很欣賞他的啥啥優點,拜托你明天親自告訴他!孩子再放學回來,眼睛放光:“媽,老師今天表揚我了!看來我們老師也不總是挑我的不是!”我一下子放鬆多了,“老師猛於虎也”的陰影開始漸漸退去,對於日後的“風雨”少了很多擔心。兒子也很願意每天回來給我做“新聞聯播”,一時間皆大歡喜。

豆豆的媽媽雖然並不讚同老師對兒子的“控訴”,但是她首先表達了對老師的尊重和體諒,並幫助孩子把字寫好,當她發現兒子和老師隱隱有“衝突”的苗頭,用智慧與老師建立了彼此信任、理解的良好溝通,將衝突第一時間扼殺。

二、家長要在家裏營造輕鬆的氛圍

營造輕鬆氛圍的目的是給孩子安全感和傾訴的空間。不論在學校發生了什麼情況,孩子都可以自由地向父母訴說。這對孩子很重要。孩子的情緒被接納,就可以建立安全感,然後孩子也願意接納你所提出的各種幫助。一旦孩子和老師的“衝突”發生,平時溝通良好的基礎就會發揮作用,家長和老師攜手教育孩子的成功案例也能就此發生,家長的“關心式和解”也就能馬上發揮作用,下麵的這位媽媽戲謔道來她和老師的“衝突溝通記”,可能讓您點頭稱是。

一天下午我正在開會,突然接到老師的電話,要求我趕緊到學校來一趟,說我的兒子極端不服從管教,要我去和老師一起“說說他”。一進教室,發現除了我兒子,另有兩個男孩子在場。一個男生斜對著老師站在講台前,和老師正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真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如同操練乒乓球的推擋功夫一般;另一個高大的男生還坐在第一排座位上,邊寫作業邊做調和員。我兒子坐在講台邊另一個座位上,臉上掛著淚,卻是滿臉的不服氣。這場麵讓我刹那間特同情孩子們。他們不但學習壓力重,還每天遭遇跟老師溝通的困難;也特同情老師,五十多個孩子,單是批完作業就快累得半死了,紀律上又是“按倒葫蘆又起瓢”,怎不心力交瘁!老師好不容易處理完了那個“乒乓球”手,又輪到我兒子。我把老師叫到外麵,請求她單獨給我和兒子找個地方。然後老師開始“控訴”我兒子的“罪行”。我兒子雙手抱臂,來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我再次叫老師到外麵,建議老師隻敘述當日事情經過和她對孩子就此事的期望。因為兒子一副“硬抗到底”的態度,很難讓他立即與老師和好。老師接受我的建議,於是事情變得容易了。老師敘述當中已經排解了大部分的怒氣。事情起因其實很簡單,吃過飯在教室裏和幾個同學扔上了橘子皮,遭到老師批評。兒子不服,於是起了衝突。老師說完了,讓孩子回家去想,看看自己有什麼做得不對的地方。然後我和老師留在教室裏。孩子們全走了,我真誠地對她說看到了她工作的勞累,體會到如今做老師的有多麼不易。老師看著我,說感謝我是個理解老師的家長,對我述說起她的困難,諸如學校各樣的要求,不同家長的要求,來自孩子的挑戰。她也感謝我聆聽她講話。回到家裏,又仔細了解了兒子的想法,幫他明白他如何對如何錯。兒子很感激我,說我沒像其他家長那樣當著老師和同學的麵斥責他。他說有的家長被老師請去的時候就是這麼幹的,他的同學憋屈著哪!一個星期後,老師給我打電話,說孩子在日記中寫了他對這次事件的認識,對老師有感謝,還有道歉。老師很感動!此次衝突,讓我和孩子和老師的關係得以加固。信任、理解、彼此接納的結果是帶來每日的和諧。我和老師隨時溝通,共同幫助我的兒子。兒子成績越來越好,與人相處日具紳士風範。在兒子的小學畢業典禮上,兒子和老師親密地合影,我看到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對彼此的喜悅。

“建言獻策”

主動和老師聯係,千萬不要等到老師報告不好的消息時才和老師聯係,僅僅被動地回應也是遠遠不夠的。沒空見麵,寫信請孩子帶給老師也是好方法。現在電子郵件、手機短信都很方便,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情況,雙方及時配合才會更好地幫助孩子。

讓孩子意識到,媽媽是一個需要保護的人

現在,都市生活節奏很快,家長們要事業和家庭兼顧,父母們每天的工作壓力、家庭經濟壓力很重,但卻很少和孩子提起,總覺得孩子分擔不了,因此一直都自己扛著。其實有時候,讓孩子知道媽媽是一個需要保護的人,不僅能讓孩子培養獨立意識,更能讓孩子有體諒他人、體貼父母的情懷。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每天在忙什麼,不知道他們吃的、穿的、用的東西是從哪裏來的,理所當然覺得他們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自然很難讓他們從心底孝敬父母,體貼父母,很難讓他們從根本上擔負起家庭的責任來。

《新文化報》的記者曾經在一地區的3所省重點中學發了280份問卷調查,結果令人震撼:問題一:你的襪子誰來洗?95%的回答是媽媽或其他長輩洗,5%的回答是自己洗。問題二:你認為媽媽辛苦嗎?22%的回答是一般,59%的回答是很辛苦,19%的回答是不辛苦。問題三:你常與媽媽溝通嗎?22%的回答是經常,26%的回答是偶爾,52%的回答是幾乎從不。問題四:你給媽媽做過飯嗎?20.5%的回答是沒有,66%的回答是有過一兩次,13.5%的回答是經常給媽媽做飯。問題五:你常對媽媽說感激的話嗎?39%的回答是經常,20%的回答是隻是偶爾,41%的回答是幾乎從不。問題六:媽媽不高興時,你安慰過她嗎?62.2%的回答是有,5.4%的回答是沒有,32.4%的回答是有一兩次。問題七:你為媽媽洗過腳嗎?17%的回答是洗過幾次,20%的回答是隻洗過一次,63%的回答是從來沒洗過。問題八:你覺得應該回報幫助過你的人嗎?20%的回答是沒考慮過,62%的回答是應該,18%的回答是不用。問題九:遇見教過你並常批評你的老師,你會說話嗎?86%的回答是不理她(他),假裝沒看見,14%的回答是會主動上前打招呼。在這份問卷調查中,有52%的回答是孩子表示自己幾乎從來不和媽媽溝通。對於“你認為媽媽是否辛苦”這個問題,有19%的孩子覺得媽媽不辛苦。“我一點也看不出媽媽辛苦,她每天早上起來給我做早飯,然後送我上學,晚上再來接我回家。天天如此,從來沒有聽她說過自己很辛苦啊。”媽媽隻是沒有把生活的辛苦和滄桑掛在臉上,孩子們就以為自己的媽媽一點都不辛苦。而在對“你常對媽媽說感激的話嗎?”這個問題上,41%的孩子選擇從來沒有,並且認為:“她是我的媽媽,對我好是自然的。別人的媽媽也對自己的孩子很好啊,我又有什麼特別嗎?”對於孩子不知道感恩回饋父母的情形,媽媽們可以參考我們提出的兩個建議:

一、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其實,如果父母把孩子當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媽媽與孩子之間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地位平等的時候,孩子就能更好地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愛,媽媽為自己做出的犧牲;當孩子完全從屬於媽媽的時候,他們就會無視別人為自己做的一切了。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那就應該想辦法引導自己的孩子認真考慮一下:媽媽每天不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還要費盡心思照顧全家人的生活,即使麵臨著工作和家庭的經濟壓力,也很少跟孩子提起,實在是很不容易。當媽媽空閑的時候,可以給孩子講一講自己工作的情況,讓孩子了解媽媽工作的艱辛,做到心中有數。無論媽媽是從事什麼職業,都是靠自己的雙手在勞動,都是憑自己的本領在吃飯,都值得孩子敬重。當孩子對媽媽付出的辛勞越了解,才越會從心裏相信和敬重媽媽,才會真正地理解媽媽。

二、教育孩子珍惜媽媽的勞動

教育孩子珍惜媽媽的勞動,讓孩子也參與到一些簡單的勞動中來,在勞動的過程中讓他體會到做任何事情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努力,並讓孩子理解媽媽對他的期望以及為此所做的一切。當孩子不能理解媽媽的苦心時,媽媽應該靜下心來與孩子進行交流,告訴他你的困難、辛苦以及工作的狀況,讓孩子去理解你、關心你,這樣才能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些孩子認為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司空見慣、理所當然,這隻是表麵的現象。事實上,也是因為父母給了孩子這樣的暗示,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不論什麼都會替孩子操心,並且認為孩子小,不忍心將生活的壓力告訴孩子。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走路摔倒了,趴在地上哭,這時媽媽會急忙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並對孩子說:“這路真壞,把我們家寶寶絆倒了,媽媽打它。”說著向地麵用勁踢兩腳,孩子看了,又笑了起來。看上去,媽媽當即把孩子哄住了,但卻給了孩子一個暗示:跌倒了怪路,孩子完全沒有責任。這很容易使孩子產生一種思維慣性:凡有錯誤都怪別人,自己完全沒有錯。這樣的孩子做事往往會推卸自己的責任。這是不正確的,父母們教育孩子學會理解,凡事除了從自身的角度考慮之外,還要推己及人,以他人的觀點觀察一下,這樣才能不失偏頗。同時還要與孩子建立親密的溝通,讓孩子了解媽媽的煩惱和辛苦。可以在忙家務的時候和孩子多聊聊天,讓孩子也能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建言獻策”

媽媽可以鼓勵孩子自己洗小手絹、自己收拾書包、自己打掃房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分擔媽媽的負擔,並從頭到尾引導孩子把廚房打掃幹淨,以此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在學習上,媽媽一開始就應該讓孩子明白,學習並不是為家長學,而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做作業時,媽媽沒有必要一直在孩子旁邊陪著,要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

為自己和孩子同時設立目標

沒有哪個家長不希望孩子成才,但大部分家長都停留在想的階段,卻很少有明確的目標,孩子也就沒有明確的成長方向。讓孩子了解,自己要去哪裏,去那裏的意義。隻有明確了自己的目標,才能向目的地前進,若是連目標都不明確,又何談達到。

目標是指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旦製定了一個目標,就會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力量,努力朝著所定的目標前進。設立目標是第一步,事實上,有目標就有管理,無論是大目標、小目標,無論是企業、個人事業和孩子的教育,理念是一樣的,隻是對象不同,方式方法各異,難易程度不同罷了。管理學家德魯克說:“所謂目標管理,就是管理目標,也是依據目標進行的管理。”它強調自我控製和自我調節,用“自我控製的管理”代替“壓製性的管理”。雖然家庭教育與企業管理截然不同,但是將目標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運用到家庭教育中也是卓有成效的。讓我們首先來看一看鹿鹿的媽媽是怎樣為鹿鹿和自己同時設定目標的。

7歲的女兒鹿鹿上小學了,報名那一天,她興奮得無以言表,不停地走來走去,喃喃自語:“怎麼搞的,就上學了!”經曆了幼兒園小班、中班、大班的漫長曆程,一條馬路之隔的小學早已是女兒夢寐以求的殿堂。如今夢想成真,讓她如何不激動呢!

鹿鹿上學後,活脫脫一隻小麻雀,嘰嘰喳喳叫個不停,纏著要給我講她學校裏發生的事情,一不留神沒認真聽她還挺有意見。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到家,外麵已經天黑了,家裏卻沒亮燈。我納悶:“出什麼事了?”隻見鹿鹿坐在沙發上,眼睛直直地盯著電視機,電視機是關的。我輕輕地碰碰她,問:“女兒,怎麼啦?”鹿鹿嘴一扁,眼淚吧嗒吧嗒掉下來,嗚咽了好久,我才弄明白原來今天她班裏發紅領巾了,她沒拿到,傷心極了。

飯桌上,鹿鹿沒戴上紅領巾的消息成了爆炸性新聞,爺爺、奶奶、叔叔、姑姑,還有她爸爸都七嘴八舌地評論,有的說:“鹿鹿學習不錯,表現也好,老師不讓她當少先隊員真是不長眼睛。”另外一個接著說:“現在的老師都很勢利,你們作父母的都不去跟老師搞關係,小孩自然受冷落。”還有的說:“現在的紅領巾沒什麼了不起的,這次沒有下次就有了,人人都是少先隊員。”我沉默不語。

那一晚我徹夜難眠,到底是女兒有問題還是我出了問題?一直以來,我對女兒的表現感覺還算良好,鹿鹿有些膽小,與其他同學相比活潑中少了些潑辣,但她聰慧、熱情、大方,在語文、數學科目的比賽中都獲獎,也積極參與各類活動。我想憑她自身努力可以在老師眼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和老師也沒有過密接觸。聽說有的老師公開和學生提額外要求,家長和老師交往深的小孩就坐在前排、安排當班幹部,沒有交往的則被打入冷宮。難道問題真的出在這兒?我思索了好久,無論鹿鹿在學校有沒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如果大人用社會的方式介入其中,那等於告訴孩子她的努力比不上走關係,等於向培育孩子的這塊淨土(學校)添上一抹黑,最後決定小孩的事情還是應該用孩子的方式去解決。

翌日,我給女兒講媽媽小時候戴紅領巾的故事,她立刻忘記了自己沒戴上紅領巾的事而轉入了對媽媽戴紅領巾的好奇。隨後,我和鹿鹿商量好,把爭取拿到紅領巾作為她下一學期的奮鬥目標。圍繞著這個目標,我要求鹿鹿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上課要專心,不能和同學說話。由於她個子較高,坐在教室後排,旁邊的同學上課愛搗蛋,老是扯著她說話。針對這一點,我要求她批評上課說話的同學,若是不聽則不要理睬他們,任他們自己說去。但是下課了還是好朋友,大家要一起開開心心地玩。

第二,要積極當老師的小助手,如幫老師收、發作業,擦黑板,搞衛生,出牆報,等等。讓老師喜歡她。

第三,要獨立完成家庭作業,自己檢查錯誤並改正。如今老師布置作業都要求家長簽字,有的家長擔心孩子不懂或想孩子作業做得漂亮給老師留個好印象,家長幫助的成分太多,助長了孩子的依賴性。鹿鹿也冒出這種苗頭,做完作業一扔給我簽字,自個兒玩去了。漏的、錯的等著我幫她改。還有一碰到問題不加思考就問,懶於動腦。自己不收拾整理書包,有時筆、膠擦沒了也不知道……獨立性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