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早上要按時起床,準點到校。由於鹿鹿沒有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有時睡得晚,起床拖拖拉拉,兩次因遲到被罰站。這方麵爸爸媽媽也有責任,如出去回來晚、看電視等,影響了小孩睡覺。
隨著女兒要做什麼,媽媽要改進哪裏,一項一項商量妥當,我們就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鹿鹿下學期爭取戴上紅領巾,開始努力了。
首先從家長做起,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一般不安排外出活動。現在的夜生活豐富多彩,吃飯、逛街,很容易就回來晚了。小孩看到家長都在活動,隻她一個人早睡心裏不舒服總睡不著,所以要從創造一個好的環境開始,下午下課後至晚飯前這段時間是玩樂時間。晚飯後要做作業,如果她提前完成了作業,這段時間也可以小玩一會兒。晚上9點至10點是練鋼琴時間,一般練習40分鍾。10點左右上床睡覺,最遲不超過10點半。睡覺前媽媽抓緊把家務活幹完,睡覺時爸爸要把電視的聲音關小,共同營造一個適合睡覺的氛圍。這樣,慢慢就把鹿鹿的睡覺習慣調整過來,早上起床也不鬧別扭了。
對於鹿鹿的家庭作業,我也調整了自己追求完美的心態,並與女兒交代,她的家庭作業我隻負責簽字,錯的、漏的她自己負責。一開始,鹿鹿還是犯老毛病,做完了事,我也故意讓她的錯誤亮相,發現了也沒指出來,讓老師打低分。分數低了,鹿鹿的自尊心可受不住了,隻得自己檢查作業,查漏補缺。當然,鹿鹿作業中遇到難題,我也不是一概不理,更不是直接告訴她答案,而是要她自己先考慮,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和我討論、分析。經過這一過程,女兒的腦筋活躍起來了,凡事都愛問為什麼,可能會怎麼樣。原來在可忍受的範圍內,在錯誤和挫折中更能培育孩子的成長。
有些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孩子一個人睡覺了,我也曾經嚐試過。可我發現睡覺前躺在床上的談話是我們母女最好的感情交流,鹿鹿平日裏蹦蹦跳跳展現的都是她快樂的一麵,可她小小的心靈世界裏也有不少的苦惱,如某某同學老是跟別人玩、不和她玩,她課堂舉手老師沒讓她回答問題,等等。隻有躺在被窩裏,鹿鹿才向我傾訴她的心裏話,露出她脆弱和敏感的另一麵。我利用這個機會和她細細分析,一方麵讓她明白世上沒有事事遂心所願的,要她勇敢地麵對和接受現實發生的事情,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麵鼓勵她隻要她心裏想要什麼,就要努力爭取,不要等、不要靠,不要把它藏在心裏,要用語言把它表達出來,用行動把它表現出來。
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學沒多久,鹿鹿跟我說班裏選班幹部的事情。她得了兩票,一票是她自己舉手投給自己的,雖然後來隻當了小組長,有些許失落,可媽媽為她的勇氣和膽量加油,她從媽媽這裏得到了滿當當的鼓勵和讚揚,鹿鹿轉而又意氣風發起來,自喃自語:“下次我還要當班幹部。”學期末,鹿鹿實現了當少先隊員的願望。她在學生手冊“本學期你最自豪的事情”這一欄裏,端端正正地寫上“終於拿到紅領巾”。我也在協助她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活學活用了目標管理。
這就是讓孩子在自己目標的引導下管理自己人生的過程,也是家長指導孩子成功學習有效的方法,心理學家經常在谘詢中幫孩子用目標管理自己,非常有效。鹿鹿的媽媽為了孩子的成長,為孩子和自己同時製定了目標,對於家長,非周末不安排外出,多安排時間與鹿鹿進行親子溝通,收到了良好效果。借鑒鹿鹿媽媽的成功經驗,我們給家長如下幾條建議:
一、目標要得到孩子認可
有一類家長把自己的好惡、願望或未實現的誌向強加給孩子,忽略孩子內心的真正需要和興趣,對孩子的夢想不以為然或者當作笑談。比如孩子說將來的人生目標是“開一家網吧”,但被父親斥為“沒出息、不務正業”。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又抗拒不了對網絡的興趣,所以偷著上網,屢禁不止。事實上,孩子若能有豐富的網絡管理知識和經營能力,又有溝通和管理能力,能開一家有特色的網吧,自己照顧自己有什麼不好?如果家長接受了孩子的人生目標,幫助孩子做了目標設計,孩子發現了現在的基礎知識學習對將來開網吧的重要性,主動要求回學校學習,解決了父母的憂心之慮。所以孩子的目標應該由孩子自己設計的,父母要學習接受孩子的目標,並用行動幫助和激勵孩子,如何製定和實現目標。
二、目標製定要科學
製定目標一定要科學,隻有通過努力能夠實現的目標才具有激勵性。有的家長忽略了這一點,他們迫切希望子女成龍成鳳,總是用“高目標”要求子女,甚至給子女定“死”目標。有關的問卷調查顯示,在教育過程中給子女定學習目標的家長達90.7%以上,其中相當多家長都要求子女學習成績要名列班上或年級前茅,個別家長非常固執地要求子女每次考試成績必須排在班上前三位,結果是81.1%左右的學生完不成家長定的學習目標,他們當中68.5%的學生要挨家長的罵,11.4%的學生要挨家長的打,隻有20.1%的家長能夠幫助子女分析成績差或考不好的原因,能夠從子女的學習方法上加以思考。由此可見,許多家長不能理智地看待子女的成績好壞、名次升降等問題,在子女的教育方法上顯得簡單粗暴。
家長和孩子同時製定目標是要利用行為、榜樣激勵作用。“身教勝於言教”,父母要用自己對目標的追求影響孩子;用正麵的教誨開導激勵孩子;用滿腔的愛心去關懷、體貼孩子。父母還要經常提供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跡教育激勵孩子,讓孩子從中汲取營養,鼓勵孩子向他們看齊。
“建言獻策”
目標製定的過程需要家長與孩子在一個和諧愉快的溝通氛圍中,也是家長不斷接受孩子、引導孩子的過程,家長要用心地傾聽孩子,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標和方向,引導其走在他自己所要走的路上。
轉移思路,適當躲開僵局
家長與孩子由於地位、經驗的差別,在家庭生活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交流的僵局,或者是“頂牛”,一言不合,你不退,我不讓,形成僵局,或者是“失語”。家長問,孩子就是不搭理,愛咋咋地。明明的“不知道”“沒什麼”就讓明明的媽媽非常痛苦。
明明今年5歲,上小學一年級。老師反映他在班上還是不錯的,沒有什麼特別不足的方麵。每次接他回家,我經常會問他在學校裏吃了什麼、玩了什麼、學了什麼,他常常用六個字回答我:“沒什麼”“不知道”。我常常追問他,一天在學校裏沒吃什麼、沒玩什麼、沒學什麼嗎?他常常被我這樣追問就不理我。他越是這樣不告訴我,我越是想知道。我真不知道他為什麼就是不願意與我們溝通。
這位母親急於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一天時間裏生活、學習的內容,甚至是一些細節。的確,父母為孩子的不開口感到困惑,並為此頭痛。這位母親反映的問題非常真實,很有代表性。許多父母都是這樣做的,去學校接孩子的時候,一見到孩子就迫不及待地了解孩子在一天時間裏吃了什麼、玩了什麼、學了什麼。遇到孩子說“沒什麼”“不知道”的時候,父母就繼續追問,甚至為了獲得一些內容一直窮追不舍、軟硬兼施,用各種方式的糖衣炮彈作為誘餌,利誘孩子,擠牙膏似的從孩子的嘴裏硬擠出一些隻言片語的內容和信息。遇到溝通的“僵局”,我們該從哪個方向著手解決呢?
一、營造自然放鬆的溝通氛圍,避開僵局
溝通需要在自然放鬆的氛圍中逐漸展開、深入發展。雙方的心態越是自然放鬆,溝通越容易展開,並且越容易達到一定的深度。然而,這個自然放鬆的氛圍完全是靠父母營造出來的,所謂境由心生。父母有自然放鬆的心態,通過一言一行、眼神表情自然而然地向孩子傳遞信號,所有這些信號綜合起來就營造出自然放鬆的氛圍,雙方才願意逐漸打開自己、深入溝通。正如目前茶社、咖啡廳是人們社交、溝通的常去之處一樣,就是因為那裏營造出的自然放鬆的氛圍,彼此陌生、不熟悉的人,在那種自然放鬆的氛圍裏,願意逐漸放下戒備,深入交流。
從這位母親的敘述中,我們可以想象,母親迫不及待的心態經過她的一言一行、眼神表情充分地傳遞給孩子,恨不得孩子像竹筒倒豆一樣,一股腦兒把幼兒園的事情全部倒給父母聽。而孩子剛見到父母的心態是什麼呢?部分孩子可能仍然沉浸在幼兒園的情景和內容之中,需要一個轉換、過渡的時間和空間。大部分孩子見到父母時很高興。然而,即使他們見到父母內心非常高興,也未必每一個孩子都像竹筒倒豆一樣打開話匣子,將幼兒園的一日情況統統倒給父母聽。這時候,父母需要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允許孩子有一個逐漸打開的過程。我們都知道,蚌殼打開、蝸牛伸出頭來都需要耐心等待。同樣,孩子的嘴巴也是需要父母耐心地等待。如果沒有在自然放鬆的氛圍裏進行溝通,父母總是迫不及待地追問孩子,孩子是不會主動自願地打開自己的。因此,越是這樣,父母和孩子之間就越難以溝通。
二、求同存異,轉移思路,躲開僵局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無論孩子的年齡多大,都是一門非常講究的藝術,包含著許多的方麵和具體的技巧。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雙方既有共同的認識,又有可調和的分歧,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僵局,可以用求同存異的方法去解決,各自保留意見,按共同的認識去辦事,打破目前的僵局。
曉丹今年9歲,上小學三年級。快到暑假了,對於暑假生活,曉丹和媽媽有了分歧。媽媽說:“上午去學英語、練鋼琴,下午到體操班訓練,晚上做暑假作業。”曉丹不同意,曉丹說:“平時上學就那麼忙,學得那麼辛苦,暑假我要好好玩玩,我已經和同學說好了,和他們一家去海南。”怎樣過暑假?媽媽主張“以學為主”,曉丹主張“以玩為主”,談話中僵局出現了。這個時候,媽媽很聰明地請爸爸來“定奪”,爸爸一看曉丹和媽媽,笑了,說:“嗯,我們的曉丹和媽媽各自都有道理,暑假嘛,當然要讓我們的曉丹開心,但是學習也不能落下,對不對?要不明年就很難追趕了。(曉丹點點頭)這樣,我們先聽聽老師的意見,我再問問曉丹的朋友都怎麼過的好嗎?我們綜合一下意見一起做決定,你們說好嗎?”
怎樣過暑假?媽媽主張“以學為主”,曉丹主張“以玩為主”,談話中僵局出現了。爸爸先肯定雙方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讓孩子開心的同時,不落下學習。爸爸隨後建議各自保留不同意見,先聽聽老師和朋友怎麼說。爸爸用求同存異的方法打破了談話的僵局,避免了孩子逆反情緒的產生。
“建言獻策”
當孩子因為與父母的溝通產生僵局,有時候會產生逆反情緒,激怒父母,如果父母能適當調整自己的情緒,平靜地接受他的反抗情緒,平靜地接受孩子的行為,孩子的逆反情緒就會緩解,從而轉變態度,達到與父母溝通。用順勢方法化解孩子情緒,這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心理學方法。爸爸媽媽可以在生活當中多應用。
爸爸媽媽忙,但真的很愛你
雙上班族家長相對而言是蠻累的,一周至少有五天要在家庭、單位之間來回奔走,好不容易挨到休息日,還要麵對堆積如山的家務,更要抽出時間拖著疲憊的身體去悉心教導子女。
其實作為父母,為了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即便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願。對於爸爸媽媽們而言,孩子就是一切,一切為了孩子。孩子上幼兒園時,他們雖然會因“時間少,不能常伴”而感到愧疚,但至少有老師照顧,還可以心安幾分。可一旦孩子升入小學,“教育問題”就成了父母最大的心結,他們並不懷疑老師的能力,可老師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
“孩子回家以後由誰來照顧、誰來教育?能照顧好、教育好嗎”——這無疑是上班族父母心頭一塊揮之不去的陰雲。
那麼,麵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上班族父母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解除自己的苦惱,最大限度地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空間呢?在這裏,我們為家長們提供幾個方法:
一、與照顧孩子的人搞好關係
現代社會,由於工作的原因,很多父母並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教育孩子的責任,就不可避免地落入到第三方手中。這些人有可能是孩子的親人,如奶奶、姥姥,也有可能是從外麵請來的家政人員。在每位父母的內心深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優秀的教育,但恰恰由於這種“愛之深”很容易與第三方出現教育理念的衝突。
有一位聰明的媽媽是這樣做的:
由於我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孩子上學之後,不得已將孩子交給公公婆婆帶。公公婆婆對於孩子生活上的照顧,我一點都不擔心,兩位老人簡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這一點不難理解,不是常常說“隔代親”嗎?
但是漸漸地問題也來了,我發現公公婆婆太寵愛孩子了,讓小家夥養成了霸道不聽話的壞毛病,看到好吃好玩的,隻要不同意,就開始又哭又鬧。作業也不認真寫,經常纏著兩老人教他,說是教他,其實就是讓倆老人幫著做。
這樣下去對孩子肯定非常不利,但是如果直接去跟老人說,難免會讓老人傷心,老人如果不理解,到時候我將會夾在老人和孩子的圍攻之下。老人抱怨我,孩子有可能還會覺得媽媽就是不如爺爺奶奶好。
一天,趁和婆婆一起買菜的機會,我故意憂心忡忡地對婆婆說,孩子在學校經常欺負別人,學習成績又很差。不知道該咋辦?婆婆一聽就著急了。我看時機成熟了,對婆婆說:“媽,孩子必須要管啊,太縱容就是害了她……”經過一番長談,我漸漸發現老人也開始有變化了,甚至還買過幾本教育孩子的書研究起來。
這位媽媽的做法很值得肯定,事實上,無論將孩子托付給誰,父母都不會放心,他們時而會擔心對方對孩子照顧不周,時而又會擔心孩子疏於管教,變得乖張任性。孩子對於父母來說,是無比珍貴的,爸爸媽媽不允許別人做出任何傷害孩子的舉動。但是各位家長要注意,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將顧慮埋在心裏,對於照顧孩子的人,要給予足夠的尊重、真誠,或許對方的教育理念與你有所不同,或出現教育上的失敗,都不要因此而與他們發生衝突。如果為此而發生衝突,往往最終受到傷害的是孩子,這是任何家長都不想看到的。
二、與其他父母結成同盟
平日工作忙,接觸孩子的時間相對較少,無法準確掌握孩子的學校生活,這時我們又該怎麼辦?其實很簡單,我們完全可以借助另一支力量——同齡孩子的父母,來獲取子女的教育信息。也就是說,我們要與其他家長保持良好的“夥伴關係”,相互交流經驗、相互交換信息,最好是能夠結成一個“父母教育同盟”,用大家的愛去培養大家的孩子。
讀到這裏,也許有些家長會說:“每天上班、下班、回家、做飯、輔導孩子做功課,時間排得滿滿的,哪有時間去接觸其他家長呢?”那麼,我們不妨看看這位家長是怎樣建立“父母同盟”的:
由於上班很忙,我很難了解孩子在學校裏的切實狀況,但孩子剛剛進入小學,這個關鍵期,也不能放任不管吧。思來想去,我有了這樣一個主意——請一會兒假,參加學校舉辦的一些活動,結交一下其他的媽媽。我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學校活動是與其他媽媽建立良好關係、取得緊密聯係的絕佳機會,有了她們的幫助,我就能更好地掌握孩子的校園動向;第二,其他家長都去了,如果我們不去,孩子一定會以為我們不重視他,傷心之餘很可能會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
就這樣,在參加幾次校園活動以後,我便與媽媽們結成了“親密夥伴”,平時,利用電話、QQ,我們經常聊一下孩子的教育問題,有時,她們還會提醒我一些孩子的動向、最近要注意的事情等,我發現,在她們的幫助下,自己在“教子”方麵確實獲得了很大收益。
事實上,大人們因為子女年齡相仿,所以在育兒、教子方麵,很容易建立起共同語言。隻要你肯用心去接觸、去溝通,就不難與他們達成共識,進而與他們一起去嗬護孩子的成長。
三、增進親子交流,獲取孩子理解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愛,他們希望能夠常在父母身邊,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聊天,因為隻有通過這些接觸,他們才能切實感受到父母對於自己的愛,但是現代社會,父母雙方都有自己的事業、工作,有時候忙起來,陪孩子的時間就會很少。這時,就需要父母與孩子多溝通,多多去爭取孩子的理解,讓他們正確認識到“爸爸媽媽之所以要工作,並不是因為不愛他,而是為了使寶寶生活得更好”,以防止他們產生誤解,進而導致性格、學習興趣發生變化,對其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在這方麵,一位上班族媽媽的教子經驗,就很值得我們借鑒。
我在一家造紙廠上班,平時工作很忙。節假日加班時,兒子總是哭鬧著不讓我去,責怪我不能像別人家的媽媽一樣陪他去玩,可有什麼辦法?家庭開銷這麼大,隻靠他爸爸一個人,根本支撐不起來,更別談給孩子創造什麼好的教育條件了。
每每看到孩子緊皺的眉頭、委屈的小臉,我都會感到心痛萬分。他太小,說教根本不能使他理解大人的苦衷。幾經思考,我決定讓孩子切身體會一下媽媽工作的辛苦。
於是,在征得領導同意的情況下,我在周末將兒子帶到了工作車間。兒子睜著小眼睛一會兒看看這,一會兒看看那,臉上掛滿了好奇,還不時地向我提出幾個問題,我也一一給他做出了解答。可是走著走著,當兒子看到那些叔叔、阿姨在辛苦地灌漿、切紙,他臉上的笑容逐漸消失了。
回到家以後,兒子破天荒地要為我捶肩,並對我說:“媽媽,原來你工作這麼辛苦啊。”
我笑了笑,摸著他的小腦瓜說道:“隻要寶寶能夠好好生活、好好學習,媽媽就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寶寶似乎有些哽咽:“媽媽,我以後再也不對你哭鬧了……”
我的眼角似乎也有些濕潤,因為我的寶寶終於懂事了……
其實,孩子的心理極易得到滿足,事實上,我們除了和孩子溝通外,隻要我們略微抽出一點時間來增進親子交流,就可以讓孩子感到幸福和滿足。例如,午休時打個電話詢問一下吃沒吃飽,放學後打個電話問問有沒有安全到家,晚飯後問問孩子今天都學了什麼,和同學相處得如何,再用心幫孩子準備一下學習用品……他們就會感覺“爸爸媽媽是愛我的”,就會快快樂樂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
“建言獻策”
中國的上班族父母有幾億之多,其中又以單親上班族家長尤為苦惱,他們身上的擔子太重了。麵對來自社會各個方麵對於單親孩子的歧視,單親上班族父母一定要堅強,我們可以與老師協調好關係,求助老師給予孩子一個與其他孩子“對等”的環境,讓孩子感受到他與其他孩子沒有任何區別。另外,在孩子結交小朋友時,刻意去了解一下對方的家庭環境,倘若對方的父母對單親家庭有歧視,那麼不要讓他們接觸太近,以免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可怕的傷害。
不要因為忙於事務而忽視對孩子的關注
“朝九晚五”是現在上班族的標準時刻表。辛勞的父母們,每天奔波於單位、學校,在孩子和工作之間努力尋找著平衡。但即使再努力,也難免會顧此失彼。現代生活的節奏,已經讓父母錯過了很多與孩子相處的時光,如果父母完全被如此繁忙的工作駕馭,就容易忽視對孩子的關注,和孩子的交流和溝通也會越來越少。
有一天很晚了,一位媽媽下班回家,感覺很疲憊,到家時,看見兒子在門旁等她,“媽媽,我能不能問你一個問題?”“當然可以。”媽媽回答。“你一小時可以賺多少錢?”“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媽媽生氣地說道。“我隻想知道而已,你告訴我好不好?”
兒子哀求著。“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一小時能賺20美元。”“哦”兒子低頭,接著說:“媽媽,能借給我10美元嗎?”媽媽生氣了,“如果你是想借錢買玩具的話,就回到你的屋裏仔細想想,你怎麼會這麼自私。我每天辛苦工作這麼長時間,沒有時間和你玩這種小孩子的遊戲。”兒子很聽話地回到自己的房間。
約一小時後,媽媽平靜下來了,她覺得對兒子太凶了。她走到兒子的房間,“你睡了嗎,孩子?”她問道。“媽媽,還沒睡。”
兒子回答。“我想過了,我剛剛不應該對你那麼凶,這是你要的10美元。”
兒子笑了笑,坐起來說:“媽媽,謝謝你。”然後從枕頭下麵拿出了一些弄舊的鈔票。兒子慢慢地數著錢然後看著媽媽,說:“媽媽,我現在已經有20美元了,我能買下你一小時的時間嗎?明天晚上請你早點回家好不好,我想和你一塊吃晚餐。”
從這個故事中,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的確,就像故事中的媽媽一樣,現在的父母們總是很忙,忙著不停地工作、加班……從來沒有停下來,陪孩子一起,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雖然小,但是他們希望得到媽媽更多的愛和關注。當孩子發現媽媽好像並沒有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心裏的黯然失落是非常正常的。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內心中最需要的是一種愛的感覺,他們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和父母在一起,感受到更多的來自父母的關注和愛護,這種良好的感覺,是孩子在日後樂觀、積極、自信的主要動力源。父母們該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多地感受到關注和愛呢?
一、父母要充分意識到傾聽孩子心聲的重要性
孩子的心聲您都理解嗎?當您忙於事務的時候,當您喋喋不休的時候,當您對孩子有過高的要求而他們不反駁的時候,您可知道孩子們在想些什麼?您知道孩子心底的真實想法嗎?從現在開始聆聽孩子的心聲吧!網上的熱帖“孩子27句心裏話,最想你懂”我們總結了一下,27句話裏麵,孩子的希望包括:希望父母不要將自己與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希望父母不逼著自己學習;希望父母對自己溫柔一些,不要打罵自己;希望爸爸媽媽不要吵架;希望爸爸媽媽說到做到;希望爸爸媽媽給我們獨立的空間,比如不用接送,不要強迫我們學沒興趣的東西,希望媽媽不要隨便翻我們寫的日記;希望爸爸媽媽不要催自己寫作業,不要給我們成績上的壓力。雖然有時候孩子的心聲並沒有完全考慮到社會對人的要求,但是傾聽孩子的心聲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對孩子尊重的方式,如果一定要孩子遵守和做到的,要跟孩子解釋,讓孩子理解。
二、傾聽孩子的心聲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孩子的心聲並不是那麼容易能聽到的,有的孩子比較外向,什麼都願意跟父母說,但是有的孩子隻會通過行動或者其他方式表現出來。父母們一定要注意觀察,尤其是孩子做出反常的行為時。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的表現背後一定有一個理由。他們或許是在宣泄身體創傷方麵或精神方麵的負麵情緒,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對孩子進行價值評價,會挫傷孩子的溝通熱情,比如孩子告訴父母,“我不想上學了”。有的父母第一反應是:“你怎麼這麼懶!”父母如果這樣說的話,孩子會覺得自己被批評了,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就會大打折扣。在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坐下來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聲,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和重視。對孩子來說,父母需要帶有價值判斷的傾聽,才是使孩子想表達溝通、建立彼此信任關係的重要基礎。這種狀況下,可以問孩子:“你的意思是,你最近對上學沒什麼興趣了,是嗎?”然後再問:“為什麼呢?你告訴我原因,好嗎?”讓孩子繼續對你說他的心裏話。如果父母可以這麼說,孩子就會明白,如果他有什麼困難的話,不管在什麼時候,爸媽都會耐心地聽他說,幫助他想辦法。這樣,孩子很自然就會把他的心事拿出來與父母一起分享。
“建言獻策”
在傾聽孩子心聲時,可以掌握一下技巧:說話時注視孩子,與孩子保持目光接觸,不要東張西望。“傾聽”最好的時間段是,在你和孩子單獨相處在一起的時候。這樣,孩子更容易對你敞開心扉。要自然放鬆地保持微笑狀態,隨著孩子的談話內容有相應的表情變化,在適當的時候恰如其分地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