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管好孩子,家長要有哪些睿智行為(1 / 3)

會問問題的家長,不吃虧

向孩子請教,向孩子問問題在很多家長看來非常不解:明明孩子處於弱勢,為什麼自己要扮“弱”,裝不懂呢?其實,當父母向孩子求教的時候,會強烈地刺激孩子的學習欲望、成就感甚至自尊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於孩子怎麼想的,父母也沒有十成把握。問問題,就是研究孩子是怎麼想,研究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麼,取得孩子的積極配合。這樣的互動,自然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向孩子問問題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對他的尊重,對他的關心,並且讓他自己也參與到教育中來發揮互動作用,這是啟動孩子心靈發動機的重要方法。父母“明知故問”的“求知者”身份,會讓孩子油然升起一種熱情,主動承擔起解答疑惑的任務,喚起心中的激情,小明的爸爸就是這樣的高手,讓我們來瞧瞧他是怎麼做的吧。

最近,小明爸爸用問問題的方式教上小學的小明背誦古詩。爸爸說,他抄一首古詩,貼到牆上,然後向孩子請教,讓孩子教他識字和背誦。孩子總是鄭重其事、興致勃勃地查字典、找資料,然後精心地教他,他也非常謙虛地學習。他用這種“請教”的方式,教自己的孩子背了一首又一首古詩。爸爸說:“如果我硬叫他背,他肯定不樂意,現在請他教我,他就特來勁,學習效率也高。”這真是一種極高明的教育方法。

一、清晰把握向孩子問問題的本質

向孩子問問題的本質,是尊重、關心孩子。現實中,孩子的地位是低下的,有些家長圖省事,總認為孩子什麼也不懂,把自己的意識強加於孩子,替孩子做主,不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隨意打罵孩子……總之,親子關係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能在尊重上找到原因。小虹媽媽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我平時注意傾聽女兒的講話,有時發現女兒心情不好,就主動問她是不是碰到什麼困難,然後認真地傾聽女兒道出原委,最後幫助她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女兒上了大學,我還定期通過電話聽女兒談她的學習生活,幫她排憂解難。

二、真正做到以孩子為師

家長們常看到教育書籍上說的一句話,“以孩子為師”。很多家長不以為然,雖然有時覺得有不如孩子的地方,但是總覺得家長的權威是不能不維護的。其實,孩子在充當“老師”的過程中,會陡然升起一種自豪感,從而產生責任感和自信心。被長輩看重,對一個渴求發展的孩子來說是彌足珍貴的,有很多成功者就是因為小時候師長的鼓勵、尊重而創造了自己生命的輝煌。

小劍讀小學三年級,他成績很差,失去學習的信心,很自卑。放學回到家裏,他幾乎都不敢跟父母說話,但是父親就很溫和地不斷向他“請教”學習上的問題,他因而忘了自卑,滿懷熱情地教他父親。如果他有不懂的問題,就去問老師,弄明白後,再教父親。就在這種教父親的過程中,小劍恢複並增強了學習的信心,成績越來越好。其實,那是父親用這種“請教”的方式在教他,鼓勵他。父親的目的也的確達到了。

“建言獻策”

適當地向孩子示弱、請教、問問題,能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增進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最佳做法是:想鍛煉孩子哪方麵的能力,就在哪方麵多示弱,多“請教”,請孩子幫你解決問題。

先糾正錯,再表達諒解

孩子總會出現很多問題,如不愛學習、賴床、愛撒謊等,當孩子犯了錯誤,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麵對呢?當然具體問題有具體的解決方式,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首先要冷靜下來,去尋找一下錯誤的根源。先糾正錯,再表達爸爸媽媽對他的關心和諒解。因為隻有我們找到了孩子犯錯誤的根源,“斬草除根”似的除掉孩子錯誤的根源,才會徹底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當孩子認識到錯誤之後,對孩子的沮喪、難過等情緒要進行安撫和諒解,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要嚴格,但是,對所有的感受、願望、欲望和幻想,應該寬容對待,不管它們是積極的、消極的,還是矛盾的。像我們所有的人一樣,孩子無法禁止自己的感受,有時候,他們會有自責、憤怒、害怕、悲傷、歡樂和惡心的感受。盡管他們無法選擇他們的情感,但是他們有責任選擇何時、如何表達這些情感。無法接受的行為並不是無法容忍的。試圖強迫孩子改變無法讓人接受的行為,結果是令人失望的。成功的父母們應該學會讓孩子麵對錯誤、改正錯誤,給孩子的成長創造規範而寬容的條件。

一、先給孩子規定好紀律

每個人都要受到“紀律”的約束,隻有這樣社會才能夠有秩序地發展,生活中處處有規則需要遵守,爸爸媽媽們使用智慧的力量教會孩子遵守紀律,首先需要給孩子規定好紀律,並且連續一致地執行,這樣比天天在孩子耳邊嘮叨那些所謂的“規則”要好得多。在約束孩子守紀律的過程中,不要對孩子情感上的快樂造成傷害。

布萊克夫人要去給那些犯過錯誤的男生上第一次課,她很擔心。當她輕快地走上講台時,她絆了一下,摔倒了,課堂裏爆發出哄堂大笑。布萊克夫人沒有懲罰那些嘲笑她的學生,而是慢慢站起來,直起身子,說:“這是我給你們的第一個人生經驗:一個人會摔倒趴下,但是依然可以再站起來。”教室裏寂靜無聲,孩子們接受了這個啟示。

二、給孩子一個界限

無規矩不成方圓,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一個清晰的界限:什麼行為可以接受,什麼行為不行。孩子缺乏經驗,如果沒有父母的幫助,他們很容易盲目行事。當他們知道被允許的行為的清晰界限時,他們會覺得更加放心。對父母來說,限製比強迫執行這些規矩要容易得多。當孩子向這些限製挑戰時,父母應該學會靈活處理。父母希望孩子開心,當父母不允許孩子違反規則時,孩子可能會覺得不再被愛了。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們正確的做法是積極回應,而不是一味指責。

10歲的雷特答應給家裏洗車,但是他忘了。等他想起來,試圖去補救,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媽媽對兒子說:“兒子,這車還需要再洗洗,特別是車頂和左邊。你什麼時候能做?”雷特說:“我可以今晚洗。”媽媽微笑著點點頭:“謝謝你。”雷特的媽媽並沒有批評他,而是告訴了他一些結果,語氣沒有絲毫的責怪和貶低。想象一下,如果雷特的媽媽批評了他,試圖教育他,雷特的反應會有什麼不同呢?媽媽問:“你洗了車嗎?”雷特說:“洗了。”媽媽開始不高興了:“你確定?”雷特撒謊道:“我確定。”媽媽生氣了:“你居然說你洗完了?你就是敷衍了事,你從來都這樣。你隻想玩,你覺得你能這樣過一輩子嗎?你要是工作了,還是像這樣草率馬虎,連一天都幹不了。你太不負責任了!”這樣的結果,不僅傷害了雷特的自尊心,而且對他身心發展也不好。

對於把手套丟了這樣一些小事,媽媽應該這樣跟孩子指出來:“你把手套弄丟了,這很不好,很可惜,不過這不是什麼大問題,隻是一個小意外。”這就是所謂的小意外、大價值。丟失了一隻手套不需要發脾氣,一件襯衫扯破了,也無須對孩子大發雷霆。相反,發生小意外時,是傳授孩子價值觀念的好時機。

“建言獻策”

“有心無痕”的批評和表揚才能對孩子生效。當批評孩子時,媽媽更要講究藝術。要切記:孩子犯一次錯,隻能批評一次。如果他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可以變換角度來說他。比如,孩子放學後寫作業,每次寫完後都不把書收拾到書包裏,你可以批評他。但當他答應做到而又沒有做到時,你可以和他一起想辦法,比如,建議他在“記事本”上記住每天要做的這件事。批評孩子,既要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心存自責,又要鼓勵他下次積極改進,這才是批評的高級境界。

適時讓孩子“占點小便宜”

教育孩子,有時候需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孩子們寬容,“適時讓孩子占占便宜”,是一種教育藝術。孩子涉世未深,難免會犯錯,有時孩子犯錯並非是有意的。兒童期是犯錯誤最多的時期,與成年人的犯錯不同,孩子們大多不會明知故犯。也許,孩子出於好奇或無知,也許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樣控製自己的行為,這時父母需從心底裏寬容孩子的過錯。此外,孩子在看待問題上,常常容易誇張或放大自己的問題,以為自己犯了錯,父母再也不會喜歡自己了,如果父母再不能給孩子寬容,他可能會感到絕望。另外,如果因為一些無意的過錯訓斥、處罰孩子,不利於感化和教育孩子,成年人也會因此失去孩子們的信任。

孩子做事不妥當或犯了錯誤,常常與他的生活經驗不足有關,或者說與其社會經驗少有關。對於孩子做事的特點,父母們務必給予理解,做出合乎情理的分析,而不宜誇大問題的嚴重性,更不應曲解孩子的動機。同時,孩子犯錯誤之後,往往有後悔自責之意,這時候是讓孩子接受教育的黃金時刻。此時,如果對孩子的錯誤給予理解,讓孩子“占便宜”,以寬容之心和顏悅色地剖析事情原委及是非曲直,孩子可能字字入心、聲聲入耳,會成為他進步的一個推動力。

格蕾絲上初三的一個星期六,提出要去慶賀同學的生日,並在人家那裏吃晚飯。雖然母親不願意女兒晚上出去,可又體諒她對友情的珍惜,並且答應了人家,一旦爽約是挺難為情的。所以,媽媽裝作平靜的樣子同意了,問格蕾絲幾點回家,格蕾絲答應晚上8點之前。當時她家剛遷入新址,媽媽不放心女兒夜歸,與她約定晚上8點在地鐵車站等她。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媽媽準時趕到地鐵車站,等候女兒歸來。不料,等了一小時,也不見她的身影。媽媽又擔心又氣憤:言而無信,今後再也不能信她了!媽媽伸長了脖子,凍僵了身子,心裏卻火燒火燎。又過了20分鍾,格蕾絲終於出現了。隔著好遠,可以聽見她急促的喘息聲。顯然,她是跑著衝出地鐵口的。媽媽使勁克製住自己的情緒,平靜地問:“回來了。”“對不起,老媽,我回來晚了。”格蕾絲一臉愧意,一邊走一邊解釋。原來,那位同學家又遠又不靠車站,而女兒去時遲了,人家不讓早走,加上回來時又找不著車站,又等車又倒車,折騰下來就耽誤了不少時間。媽媽寬容地笑了,說:“沒關係,誰都可能碰上特殊情況,你回來就行了。”隨後媽媽又與女兒分析,學生過生日,選在中午比晚上好,否則讓多少人著急呀?而且大黑夜裏東奔西走,也不安全。女兒聽了連連點頭,還誇媽媽很理解人。母女倆感情一下貼近了許多。

寬容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特殊的愛,是一種勝過懲罰的教育。如何化懲罰為寬容,在孩子心中留下更好的印象?給父母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適當的時候給孩子台階下

對於孩子無論怎麼做都做不好的有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了,因為有些隻是生活上的小節,並不是原則或者道德上的問題,比如8點之前總是完不成家庭作業,總是拖個三五分鍾,和孩子說過,孩子也很努力,很緊張地看時間,還是做不到,那就算了,也不是什麼特別大的問題。如果總是逼得孩子很緊,對於孩子的成長會得不償失。當然,父母們要善於分辨什麼樣的事情無足掛齒,而什麼事情必須堅持原則,這是首要的因素。

二、孩子犯錯誤時,對孩子要耐心寬容

孩子犯了錯誤,不要操之過急。批評孩子時首先肯定其某些良好動機是十分必要的。孩子改正錯誤需要一個過程,媽媽要有耐心,不要期望孩子立刻就能把錯誤改正過來,應該允許孩子在改正過程中有一定的反複,可以多多留意孩子在一段時期內的變化,鼓勵孩子以後不要犯類似的錯誤。與孩子分析事情的教訓所在,適當提出希望,告訴孩子錯在哪裏、怎樣改正。與孩子一起評論是非曲直。如確實是孩子的錯誤,應該幫助其認識到錯誤,然後促其改正;如果不是,父母應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態度,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寬容的力量更強大,“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們,選擇以寬容之心對待您的孩子吧!您將看到孩子身上閃耀著比以往更奪目的光彩!

“建言獻策”

每個人都會犯錯,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以寬容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錯誤,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引導孩子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己。對於孩子,寬容是最好的教育方法。父母要意識到,正確的東西都是在錯誤的積累中得以形成的。所以,媽媽要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誤,不苛求孩子十全十美。

抓住孩子智力開發的黃金期

神童仲永的故事,相信大多數家長都耳熟能詳。

神童仲永很小的時候便能作詩,當時,但凡有人指物讓他作詩,他就能出口成章,詩的文采和深意都遠非同齡孩子所能比。同縣的人感到驚奇,經常請他去做客。他的父親覺得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但是最後,當他十二三歲時,叫他寫詩,已經很一般了。等到成年之後,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傷仲永》的作者王安石,在故事結尾寫道:“泯然眾人矣。”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於孩子教育失敗的痛心之情。故事的真實性已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教育失敗案例在今天依然存在。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我家寶貝,小時候多聰明啊!”這句話的潛台詞可能就是“為什麼現在泯然眾人了呢?”其實,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和生理學的眼光去看待像仲永這樣的教育失敗案例,失敗的原因在於,沒有抓住孩子在8歲以前智力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期。

三歲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第一個黃金期,這一時期大腦生長迅速,智力水平與孩子先天關係很大,這個黃金期就像電腦的硬件,從某種意義上說,取決於天生,就像故事裏麵的仲永,天生就有很強的文學天賦。而8歲左右,孩子將迎來他們智力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期。此階段,孩子的智力將達到整個人生智力水平的83%~90%。而這一階段智力開發,就像給電腦安裝軟件,更多取決於外界正確的刺激,也就是父母的教育引導有關。如果沒有抓住這個重要時期,對孩子加以悉心培養,孩子或許就成了泯然眾人的仲永。

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往往忽略了“第二個黃金期”的開發。把孩子送入小學,就將培養孩子智力發展的任務全權轉交給老師,自己則“樂得清閑”。曾聽一位家長這樣說過:孩子終於上小學了,以後就不用整天圍著他轉,又是陪他玩,又是想方設法開發他的智力。上小學了,有了老師,他的知識教育、智力開發,都可以由老師來負責,我也就可以輕鬆很多了。

事實上,生活中有類似錯誤想法的家長並不鮮見,你們有沒有覺得孩子進入小學之後,因為有了學校老師教育,心理上有意無意地會感覺到放鬆了很多呢?

好孩子的成長靠父母。孩子的教育是一項持續的工程,是父母一生的重要事業,如果將孩子的教育過多依賴他人,其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退一步講,一個班級要有多少名學生?而一個班級又能配備幾名班主任?也就是說,即便老師全力以赴,將所有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也很難保證不會顧此失彼,絕不會比家長一對一的智力開發更有成效。因此可以這樣說,如果家長在孩子初一入學,便放棄對他們的智力培養,則無異於是在浪費孩子智力發展的“黃金時間”。

聰明的父母,理應懂得在孩子智力發展的第二黃金期,發揮“引導者”的作用,通過正確的方法激發孩子的智力潛能,為孩子日後的人生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那麼,如何才能抓住孩子七八歲時智力發展的第二黃金期,讓他們變得更加聰慧呢?家長們不妨通過以下三種微手段,來提升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

一、讓孩子多動手,智力發育好

七八歲的孩子十分貪玩,如果采取強製、枯燥的教育手段,很容易讓他們產生抵觸情緒。家長在開發孩子智力的時候,不妨使用一些“潤物細無聲”的軟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孩子智力進行開發。

據了解,科學家通過對正常人及很少動手的癡呆病患者大腦進行解剖發現,人的動手能力與其大腦靈活度成正比,如果平時讓孩子多“動動手”,就等於是在反複進行“頭腦體操”訓練,通過手腦並用的方式來提升孩子的大腦靈活度。父母可以有意識地鼓勵孩子多動手,或將這一理念和孩子愛玩的特點結合起來,做一些手部鍛煉。例如左手剪東西、擺弄智力玩具、拍球投籃、學打算盤、做手指操、玩積木和橡皮泥等活動,都是通過手指鍛煉,開發孩子智力的方式。同時,父母還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孩子自己鋪床疊被、收拾房間等,這樣,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同時,也讓他們的大腦得到有效鍛煉。

二、寓教於樂,讓孩子愛學

一提到遊戲,很多家長就會反對:“孩子都上小學了,該收心了,怎麼還能總是想著玩呢?現在想讓他們收心還來不及呢!”持類似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家長往往把上學了和要努力聯係在一起,很多家長還笑稱,上學了就是給小野馬戴籠頭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對於孩子而言,快樂第一,學習第二。會引導的父母應達成這樣的效果:讓孩子覺得學習像遊戲一樣有趣。

讓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孩子上小學之後,數學學習成了一個大問題。由於孩子喜歡玩,上課經常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也不大,而且由於經常受批評,對學習產生了厭學情緒。究竟該怎麼辦呢?作為媽媽的我心裏非常著急,一來擔心孩子的數學學不好,另外更擔心孩子對數學失去了興趣,以後將學習也當成一種負擔,這對他以後影響是巨大的。

最後,我想到了一個辦法。有一天,我叫來兒子,神秘兮兮地對他說:“兒子,咱們來做生意吧。”兒子一聽就來了興趣。遊戲規則是這樣的,兒子拿出他的玩具和故事書,然後標上價格,吸引我來買,我買幾件商品之後,兒子必須在10秒鍾之內計算出商品的價格,否則交易就不成功。如果交易成功一次,我就獎勵給孩子一個卡片,這些卡片按數量可以升級。升級到一定程度我就能實現兒子一定級別的願望。

在跟孩子玩的過程中,我為了鍛煉孩子的計算能力,故意刁難兒子,有時候同樣的商品拿好幾套,有時候故意調換好幾次。兒子為了達成交易,也認真地計算著。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之後,我發現兒子的數學學習不再像原來那麼被動了。三年級的時候還獲得過計算比賽的冠軍。

這裏,我們要先為這位家長鼓掌。這位媽媽並沒有強迫孩子多學習,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孩子的遊戲心理,設計了一種很符合孩子口味的遊戲,遊戲規則大有動畫片裏打怪物升級的影子,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數學訓練,效果遠遠好於逼著孩子做幾份試卷,算幾道難題。

家庭教育最關鍵的一條就是不要強迫改變孩子的天性,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對於玩有著很深的眷戀。可以說,喜歡玩就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父母要給予孩子玩的權利,不要怕玩會影響學習。對於聰明的父母而言,引導孩子正確去玩,不但可以促進孩子的學習,而且還可以讓孩子玩出快樂、玩出開心,在玩中喚醒好奇心,在玩中認知事物,在玩中進步!

三、注意右腦開發,讓孩子智力均衡

人類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其中,左腦主要負責邏輯性思維,右腦主要負責形象思維,有研究發現,隻有兩個半球均衡發展,人的潛能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一項權威研究顯示:愛因斯坦、達·芬奇、居裏夫人這些世紀偉人的共同之處就在於他們都有著超強發達的右腦。可是,如今很多學校和父母隻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卻並不重視對其非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就造成孩子右腦得不到鍛煉。

七八歲時是孩子智力開發的重點,恰恰是對其右腦的開發。一旦錯過這一右腦開發的黃金期,使右腦潛能開發不到位,會最終導致孩子智力發育受到阻礙,影響一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維能力。

因此,作為家長,必須要把引導孩子學會科學用腦作為孩子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借助合理的方法幫助他們對左右腦同時進行開發。例如:

一、讓音樂伴隨孩子一起成長

音樂可以開發右腦,是絕大多數教育學家的共識。尤其古典音樂對孩子右腦的開發有很大影響。家長可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給孩子播放一些古典音樂的曲子,這樣既能夠開發孩子的右腦,也培養了孩子對音樂的熱愛,陶冶孩子的情操。

二、常與孩子一起塗鴉

繪畫是開發孩子右腦的一個好方法。塗鴉是一種綜合訓練,包括視覺感受、動手能力、聽覺描述、語言理解等能力,對右腦刺激也是多方麵的。父母在平時可以主動鼓勵孩子塗鴉,比方說當孩子看了動畫片以後,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剛看過的情景畫下來。

三、展開孩子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豐富的孩子,在日後的發展中益處多多,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對於孩子的右腦開發效果也很好。平時可以有意識地對孩子的想象力進行訓練。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這樣引導孩子:

給孩子講故事,故意留下一段懸念,然後讓孩子自己想想下麵會發生什麼。

和孩子看連環畫的時候,故意遮住一張,讓孩子想想下麵會發生什麼。……

開發右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甚至可以說這一過程將伴隨孩子一生。爸爸媽媽不要覺得開發孩子的右腦是一項任務和工作,想想看,和孩子一起做做遊戲,看著孩子開心的樣子,對家長而言,不就是一種難得的快樂嗎?同時,對小孩子而言,他們最需要的也是快樂,可以說,擁有快樂童年的孩子,智力發育一定不會比別的孩子差。

“建言獻策”

在開發孩子智力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心急。要知道,神經係統的發育成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的智力發育也要遵循自然規律。所以,在開發孩子智力時,應遵循自然生長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能超過孩子的智力承受水平。倘若急功近利,則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引導孩子習慣“沒有洋娃娃的課堂”

“沒有洋娃娃的課堂”就是指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這一時段,幼兒教育上稱之為“幼小銜接期”,其時間跨度大致可以從幼兒園持續到小學低年級。有一部分處於“幼小銜接期”的孩子,往往會出現貪玩、注意力不集中、沒有時間觀念、沒有規則意識等種種不適應症狀,為此家長們大感苦惱。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孩子由幼兒園進入小學,並非僅僅是升學這麼簡單,其實對於孩子來說,要麵對很多對於他們來說甚至稍顯痛苦的“改變”:

一、關係人和行為規範的改變

幼兒園教師和小學老師的角色定位是不同的,相對於被稱為“第二父母”的幼兒園老師而言,小學教師對孩子要求更嚴格、學習期望更高。因此,孩子進入小學後,必須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融入集體,他們以往的感性要漸漸被理性和規則所控製。這種關係人和行為規範的變換,對孩子的壓力和負擔是不言而喻的。

二、學習方式的改變

在幼兒園中,老師更注重培養孩子情感及心理的健康發展。他們將娛樂融入教學,通過遊戲的形式來達成教學目的。進入小學以後,孩子們將脫離以往那種寓教於樂的教學模式,轉而進入相對“索然無味”的學科課程。孩子麵對比幼兒園更重的壓力,如果家長和老師這時忽視孩子的心理及生理問題,也會導致孩子出現諸多問題。

三、社會結構的改變

孩子入小學後與幼兒園的友伴分離,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結交新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並為班級所認同。如果孩子在這方麵沒有處理好,很容易出現自卑、膽小、厭惡交際等心理問題。

由於上述原因,有些孩子們開始出現不適症狀,為了尋求心理上的平衡,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會選擇重拾“幼兒園樂趣”,繼續將“玩”當成自己的主要任務。一部分人會對學校及老師產生抵觸心理;麵對打擊,部分孩子會對自己表現出極大的不自信。

由此不難看出,“幼小銜接期”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孩子人生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其影響力甚至不亞於“小升初”或是“考大學”。那麼,既然“幼小銜接期”在孩子的人生旅途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分量,作為家長,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彌補自身不足、順利度過這一關鍵時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