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父母應該怎樣影響孩子長大(1 / 3)

孩子不是你的複印件

相信父母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想讓孩子長大,又舍不得他們長大,害怕孩子長大獨立後與我們分離,於是希望他們永遠被保護在我們的羽翼下。當孩子從嗷嗷待哺到長大成人時,父母們會欣慰,同時也會不舍,望向孩子的眼神就會越來越焦慮。為了“享受”孩子對自己的需要,父母們對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是全權打點,小到削鉛筆、洗衣服,大到填報誌願,都要大包大攬。這樣的結果如何呢?讓我們來看小林在媽媽“寵愛”之下會怎麼樣呢?

“媽,我吃一根香蕉行嗎?”小林問媽媽。

“你這孩子怎麼這樣?香蕉是咱們家的,想吃就自己拿,非問我行不行,是想要我幫你拿嗎?”媽媽一聽小林又為這種小事“請示”就來氣。

在家裏,像這種事情小林每次都小心翼翼地問媽媽,其他的大事,沒有家長的允許,她根本不會去做,甚至連想都不想,如果媽媽哪天不在家,小林就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過。

有一天,媽媽和小林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小林,你為什麼上學?”“你們讓我上,我就上了,我也說不好。”“那你今後想做什麼?”“我不知道,你們說呢,你們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那你說說看,你有什麼特長和愛好?”“我也不知道。”媽媽看小林難受的樣子,就不再說什麼了。這孩子,說老實,真老實;說聽話,真聽話;說省心,真省心。可他就是一點也不沒有自己的主見。不過小林的媽媽很快說服了自己,孩子還小,什麼事都有父母,自己好好學習就行了,別的事,先別管吧。真要什麼事情都讓孩子操心,要父母幹什麼?孩子大了,參加工作,結婚了,肯定就會自己操心了,現在我們多替孩子想,多替孩子做,應該的。小林的媽媽安慰自己。

案例中的媽媽對小林一切都包辦代替,孩子在生活中已經沒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思想,成為了父母的“複印件”,客觀上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孩子在這種疼愛下永遠長不大,而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怎麼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呢?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會經曆兩個性格獨立發展期,第一個是兩歲的時候,第二個是十二三歲的時候。這兩個時期的發展非常關鍵,想讓您的孩子更好地生活,父母們就應該幫助孩子向外獨立去探索,越愛孩子就越不能讓他在溫室裏躲避風雨的侵襲。在這兩個時期,父母對孩子需要有更大的耐心,允許和鼓勵孩子走出家庭的小世界,隻有深深紮根在生活的土壤裏,把成長的權利還給他們,幫助他們成長,孩子的未來才能綻放得更加璀璨奪目!

還有的父母,喜歡把自己今生無法實現的夢想全部加給孩子,父母當年想當作家、詩人、畫家、音樂家,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如願。這終身的遺憾想在下一代身上去彌補,去實現,不管孩子願不願意,有沒有興趣,自作主張安排孩子的人生路。這會讓孩子感到痛苦和壓抑,一生都無法過得開心。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狀況,家長在平時可以注意以下兩點:

一、不要過分對孩子“慈愛”

很多時候,父親一直扮演壞人的角色,他像凶猛的獅子一樣,對孩子的錯誤嚴加懲罰。不管是貪玩忘記寫作業還是忘記跟鄰居打招呼,父親要麼用嚴厲的眼神盯著孩子,要麼用沉悶的聲音指出孩子的不對。孩子的媽媽有時無法做到果斷和堅決,這個時候,就需要父親們用“爺們”的力量,“殘忍”地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地麵對生活中的苦難和挫折。對孩子無原則的慈愛,容易滋生孩子唯我獨尊的心理,就像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雨一樣。

小飛的爸爸在他一歲半的時候就不給他喂飯了,爸爸為小飛準備了一張單獨的小桌子,每次吃飯的時候放上小勺和小碗,讓他自己吃。剛開始的時候,小飛很不習慣,把桌子和自己的衣服都弄得髒兮兮的,小飛的爸爸替他擦幹淨後接著讓孩子自己吃。這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孩子還是會把飯粒撒得滿地都是,小飛的爸爸想,可能是孩子知道有爸爸給他擦,所以吃飯不注意。於是,小飛的爸爸不再給他擦了,而是把餐巾紙遞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擦。現在,隻要小飛吃東西,他都會自覺地拿好紙巾,弄髒了就小心翼翼擦掉,有一次,家裏的餐巾紙沒有了,爸爸對小飛說:“寶貝,今天我們家沒有餐巾紙了,你吃飯注意一點,不要撒了哦!”孩子朝爸爸眨眼睛,點了點頭。那次,小飛真的一點都沒撒,吃完飯還拉著爸爸看他的桌子,一臉驕傲和自豪。

其實,讓孩子自己吃飯並不是容易的事,開始孩子鬧,不願意自己吃,但是孩子要成長,必須自己自立。聰明的你,一定知道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隻有這樣,當孩子有一天真正離開父母的時候,你才能放下心來,因為你已經給了他獨立自主的性格,他可以獨當一麵了。

二、不要將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強加給孩子

有的父母經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唉,爸爸這輩子算是完了,就看你的了。”這些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既不會表達憤怒,也不怎麼會表達愛,會經常壓抑自己的憤怒和感情,習慣於以別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他們不敢和媽媽做直接的交流,因為在交流之前就已經在腦海裏出現了媽媽勃然大怒的形象。就是這樣輕而易舉地,媽媽對孩子實施了精神控製,或者說是精神奴役。常說這句話的媽媽們請好好反思一下,“都是為你好”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建言獻策”

自己動手,不依賴別人,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去做。有時候要把孩子的故意撒嬌行為忽視掉,該狠的時候就得狠,不要隻想著如何去幫孩子。你要相信,沒有你的幫忙,孩子照樣可以做得很好。

言談話語間,你要成為孩子最喜歡的媽媽

好媽媽不是天生的,做一個孩子喜歡的好媽媽需要在時間、精力和心思上付出很多。從言談舉止開始,做個好媽媽,這也是一段良好親子關係的開端。孩子是一本無字的書。隨著歲月的流逝,這本書上慢慢寫上了多彩的字。媽媽們每天翻動著它,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孩子的了解。孩子的成長變化永無止境,媽媽對孩子的認識也要不斷更新,這是對好媽媽們的基本要求。好媽媽是學出來的,不是天生的,盡管女性都有母性情懷,但是在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沒有哪位媽媽是天才,隻有不斷完善自己的育兒知識和教育方式,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好媽媽,成為一個合格的媽媽。

怎樣從言談話語間成為孩子最喜歡的媽媽呢?我們從孩子的需要出發,給媽媽們提供了以下三條建議:

一、好媽媽在言談話語中正確地教會孩子做事

孩子對外界有著強烈的渴求了解的欲望。對孩子來說,母親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對於如何在言談話語中正確地教會孩子做事,有兩點很重要:第一是采用能引起孩子興趣的方法,第二是正確地告訴孩子做事情的原因。隻有把這兩點時刻掛在心裏,孩子才會如媽媽一樣知書達理。我們來看看小蘭的媽媽是如何教會她與人打招呼的。

小蘭的媽媽帶著小蘭一塊兒去超市買東西,媽媽在停車場停好車,下車後遇到了同事張先生。媽媽下車的時候主動和張先生打招呼,張先生也笑著和媽媽打招呼。媽媽對小蘭說:“打個招呼,能讓雙方心情都愉快,剛才跟張先生說幾句,媽媽就覺得很開心。如果以後遇到咱們的鄰居、你的老師以及同學,我們和他打招呼,不但能夠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別人也會認為咱們小蘭是個講禮貌的好孩子。”

二、好媽媽在言談話語中尊重孩子

孩子都渴求尊重和平等。孩子最不能傷害的就是自尊,自尊是一個人的立足根本,無論多小的孩子,都需要自尊,需要媽媽的尊重。媽媽要把孩子當成個有感情、有羞恥心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像寵物一樣,想玩就玩,想逗就逗,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隻有孩子從小受到尊重,才會尊重媽媽,尊重別人。另外,對尊重的渴求也就是對平等的渴求,孩子希望受到媽媽平等的對待,成為和媽媽一樣受尊重的人。

三、好媽媽在言談話語中對孩子表示理解

媽媽的愛撫、擁抱、搖動等親昵舉動是孩子在孩童時代健康成長的必需品,因為孩子很容易從肢體語言中體會到被愛。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見與看法,有了自己的朋友與世界,有了自己的喜好與語言。這時候不要以為孩子已經是大人了,可以獨立去麵對一切,他們畢竟社會經驗不足,有些情緒不懂得處理,有些事情不知道如何麵對,需要被聆聽,需要被了解、被接納。這個時候對他們多一些關懷、理解,能使他們知道媽媽愛他們,也能讓他們進一步加深與媽媽的感情聯係。

“建言獻策”

其實孩子最喜歡的媽媽,一定是做孩子的好朋友的媽媽,尤其是現在的獨生子女,他們的孤獨心理比任何一代人都強烈,所以,他們求友的欲望比任何一代人都迫切。好媽媽應該成為孩子的好朋友,和他交流分享,讓孩子時刻擁有朋友的陪伴,趕走他的孤獨。

別讓孩子長大後,越來越不認識你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媽媽是一個令他們信服、能讓他們靠近的人。父母們大概也能從孩子心中那些動畫英雄的身上看到孩子信服和崇拜的“點”。不要求我們的父母都像變形金剛、奧特曼,但是至少我們的父母應該是一個勇敢、正直、善良的人。

爸爸媽媽們不僅要立得正、行得端,同時還能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為人父母,應該要很清楚地知道他們的職責以及孩子對於家庭的意義,保護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維護家庭也是父母不能逃避的義務。做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不僅要能把他扛在肩頭,還能把他背在背上,抱在懷裏,這樣可以給孩子多些安全感。同時,爸爸媽媽的雄心壯誌也會影響孩子,激勵他成為一個有抱負的人。

那麼,具體來說,父母們如何做到讓孩子信服、讓自己與孩子更親近,而不是讓孩子長大後,覺得離父母越來越遠、父母對於自己越來越陌生呢?在這裏,我們給家長們提兩個建議:

一、父母要對自己有品質和責任感的要求

父母首先要有正確的是非觀,這樣才可以教導孩子讓他們分清善惡美醜。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不僅僅隻是血緣上的名稱,還意味著能給孩子支撐起一片天,擔當起父親母親的職責,保護孩子、維護家庭,用智慧、用人品給孩子的成長播灑一路陽光。我們來看看小君的爸爸在小君的心裏是怎樣一個“英雄”的:

小君的爸爸是一個遊戲迷,每天的工作就是玩遊戲升級買賣“裝備”,他一整天都在電腦跟前,連吃飯也不例外。每次小君要跟爸爸玩,爸爸就說:“乖,去找媽媽,爸爸要打怪獸了。”就把女兒推給了妻子。妻子上班的時候,他就把小君推給父母。自己整天玩遊戲,什麼都不管,父母和妻子多次勸說,他不僅無動於衷,而且說道:“我玩遊戲賣裝備也是在賺錢,你們能不能不要這麼老土!”因為總是拒絕和女兒一起玩,孩子與父親越來越疏遠。一次,女兒的幼兒園舉行一個活動,每個小朋友說說自己父親的英雄事跡,有的說,爸爸很輕鬆能把我扛上肩頭,很英雄。有的說,爸爸帶我去動物園,保護我不被動物咬到。有的說,我爸爸是警察,每天去抓壞蛋,是一個真正的英雄。小君沉默了半天說:“我爸爸是遊戲裏的英雄,他總是在家裏打怪獸。”所有人都被逗笑了,隻有小君一個人哭了,小君心裏特別委屈,為什麼別人都有一個那樣的爸爸,而自己,卻隻有一個關心遊戲的爸爸呢?

小君爸爸的行為不僅傷害了女兒,也失去了女兒的心。作為父親,作為家長,小君的爸爸不僅不能給孩子保護和支持,反而躲在年邁父母的翅膀下,玩自己的遊戲。這樣的父母,對於孩子,是一個莫大的悲哀。當孩子長大,懂事之後,必然會感覺到羞恥,父母也會覺得離孩子越來越遠。

二、把握對孩子要求的度

父母對孩子提出要求是必要的,但應當把握好“度”。每個孩子的心理素質和學習能力都是不同的,父母要根據實際,提出恰當的要求。什麼是對孩子恰當的要求?就是讓孩子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要求。如果孩子無論怎樣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漸漸地就會失去信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會把父母的要求當作一種壓力。還有個性比較偏激的孩子就會懷疑父母對他的愛,變得內向孤獨,甚至自暴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