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父母應該怎樣影響孩子長大(3 / 3)

一、讓孩子在大自然中盡情玩耍

大自然的一切都對孩子有著莫大的吸引力。孩子們有著天生和自然親近的本能,能夠和大自然親密對話,他們能用心聽懂大自然的語言。因此,讓孩子接觸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讓他們通過對自然的喜愛之情來幫助他們打開身心,為成長中的心靈輸入靈性和智慧的光芒。父母們不但可以帶孩子們去公園春遊,還可以利用散步和戶外活動的時間,帶他們到公園裏到處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使孩子們不但感到自由輕鬆,還能讓他們沉浸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之中。有條件的話,家長還應帶他們去農村參觀,看看農民種地的情景,有時還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參與到農民的勞作當中去。

二、教會孩子欣賞自然的美

我們不該讓孩子遠離自然。讓孩子懂得親近自然、擁抱自然、熱愛自然,讓孩子投身到自然中,並在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過程中,給孩子輸入智慧的軟件,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孩子對大自然的認識、對各種生物的了解也會越來越細致,而且對美的欣賞能力也會越來越高。小寶的爺爺就很有方法,在和小寶一起觀察自然的過程中,教會了小寶很多東西。

小寶和所有生活在鋼筋水泥構築的都市裏的孩子一樣,渴望戶外生活,爸爸媽媽忙,帶小寶出去的時間不多,好在爺爺奶奶每天在身邊陪著小寶,每到周末和節假日,爺爺就會帶著小寶去自然景區散步遊玩。在遊玩的時候,爺爺會主動介紹沿途所見的各種植物的名字、習性,和各種相關的神話傳說。小寶覺得每次出去散步就像在收集各種寵物精靈一樣新奇有趣,而爺爺就像知識淵博的博士。和自然親近之後,小寶就忍不住想要把自然搬到家裏。小寶央求爺爺從附近的花藝市場買來植物種養,爺爺先給小寶挑選了仙人掌、馬鞭草這些容易成活的植物,增強孩子對自己動手能力的自信,然後開始引導他們培育種植一些比較複雜,需要日常細心嗬護的如山茶花、薔薇之類的植物。在有了這一係列訓練之後,爺爺就開始教他運用植物、石塊製作小型盆景,並教他如何將房間和陽台用植物盆景布置,既讓植物們各自生長在適合它們的光照和土壤環境下,又會產生美感。通過這一係列的培養,小寶不再整天沉迷於電腦遊戲和電視節目,他每天放學做完作業之後就會觀察庭院裏植物的生長,給它們記《成長日記》。等到有花開放的時候,他還會叫上同學們到自己家裏來賞花,增進了彼此的友誼。

“建言獻策”

自然和遊戲都是最貼近孩子天性的,是孩子成長的需要。為讓孩子能在自然中成長,在遊戲中學習規則、學習知識,父母們可以多了解適合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環境的遊戲,在郊遊的時候全家一塊兒玩耍,也可以教會孩子觀察自然、認識自然。

不逼著,孩子也會學習

對孩子而言,求知欲就像學習的營養劑,有了它,孩子的學習就有了原動力。可是,我們有很多家長僅僅關心孩子的分數。有了高分數,什麼都是好的,什麼要求都答應,什麼願望都滿足。分數差,家長、老師冷落,還會挨罵、挨打。於是,孩子從小就被各種無形的壓力逼著學習。

每次考試成績出來的那天,小傑都非常忐忑不安,因為試卷上的分數將決定他回家後的命運。考得好的話,媽媽會給他獎勵。獎勵有三等:第一等,考第一名的話,可以任意提一個要求,媽媽都必須滿足;第二等,考前三名的話,可以領取兩倍的零花錢;第三等,考前10名以內,便被允許多看一小時的電視。相比起這些豐富的獎勵,小傑更在意的是更嚴格的懲罰製度。如果跌下前10名的話,一個月內沒有零花錢,不許看電視,每天看書時間增加兩小時;而如果跌下15名的話,連自己喜歡吃的冰激淩、牛奶等都不能吃。所以,每次老師發試卷時,小傑就像是等著聽宣判一樣,忐忑不安,當看到好成績時,他歡喜雀躍地回家領賞去,而當成績不好時,他就磨磨蹭蹭地不敢回家。由於長期對考試成績懷有緊張的心情,小傑漸漸地害怕考試了,而越擔心害怕,就越容易出錯,現在,小傑的成績經常不如意,他受到懲罰的次數就越來越多了。

對孩子來說,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家庭都有“父母獎學金”獎勵孩子的學習進步,但是僅僅依靠物質的刺激,時間一長,物質一旦失去吸引力,就不會再給孩子驅動力了。因此,在學習上,必須從孩子的內心深處激發出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僅僅憑借物質獎勵。小傑開始為了獲得媽媽的獎學金而努力學習,但當他不再感興趣的時候,就很自然地感到學習的壓力和“可怕”。不逼著,孩子就能夠認真而又安靜地學習,這是多少家長夢寐以求的事情。下麵,我們來教您幾招吧:

一、讓孩子堅持發展興趣愛好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的動機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兩種。內部動機是我們內在需求的,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是自己的主人。外在動機是外界給我們的,如果我們被外部動機所驅使,我們就會成為外在世界的奴隸。一個人的成功,內部動機比外部動機更重要,因為內部的刺激更加持久,也比較強烈,而將內部動機轉化為外部動機,興趣變成了責任,刺激就不強烈了,這點提醒我們的爸爸媽媽們注意。一個媽媽說,以前孩子很喜歡小提琴的,但是真的讓他報了小提琴班,讓他學習古典音樂的樂理時,他又沒有興趣了。這位媽媽,實在有點操之過急了,或者說叫作“拔苗助長”。孩子有一點點興趣的時候,千萬不要急著讓他去學習專業的課程,因為一旦他的興趣變成了責任,就不再好玩了。媽媽催促孩子去學習,看起來像是給孩子提供了進修的機會,其實,是把他們的內部動機強化成了外部壓力,原本覺得好玩的事情,一下子變成了自己一定要完成的任務,變成了甩不掉的負擔,孩子哪裏會高興?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媽媽的耐心。如果媽媽總是急於求成,孩子就像一個被催熟劑催熟的果子,品嚐起來一點也不甜美。當孩子表現出好奇的時候,請給他好奇的權利和時間,這就是媽媽最好的體貼和關懷了;當孩子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時,請給他自由發展的機會,這就是媽媽最智慧的引導和嗬護了。

二、多看“沒用”的書,培養出閱讀的習慣

父母們可以推己及人地思考,對成人來說,持久的閱讀興趣也是源於書籍的“有趣”而不是“有用”。所以,孩子的閱讀興趣也是來自閱讀的樂趣。樂趣才能產生興趣,興趣才能養成閱讀習慣,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孩子才能通過閱讀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事實上,“有趣”與“有用”並不對立,有趣的書往往也是有用的書。陶行知先生曾建議把《紅樓夢》當作語文教材來使用。一本好小說對孩子寫作的影響絕不亞於一本作文選。當孩子興致勃勃地閱讀時,媽媽萬萬不可因為書“沒用”而責怪甚至阻止孩子的閱讀,這樣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課外閱讀學習,還會影響孩子的閱讀積極性。一位媽媽發現自己正在讀初中的孩子愛讀韓寒、郭敬明等一些青年作家的青春文學作品,大驚失色。雖然她從未認真讀過這些人的作品,但她主觀地認定這些作品不健康,認為閱讀這些作品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所以她總是阻攔孩子去讀。因此和孩子常發生衝突,孩子最終拒絕媽媽推薦的所有書,甚至不再看書。如果孩子不喜歡閱讀,死抱著教材學習,那麼孩子進入中學後就會越來越力不從心,到頭來,原本認認真真看“有用”書的孩子,反而沒有愛看“沒用”書的孩子視野廣闊,知識豐富、後勁十足。讓孩子課外多看看他感興趣的有正規出處的“沒用”書,才能培養出孩子愛閱讀的習慣。

“建言獻策”

父母給孩子推薦“有趣”而“有用”的書時,可以參考暢銷書排行榜上適合孩子閱讀的版本。父母自己可以先把關,然後把這些書推薦給孩子,這樣既能在孩子閱讀的過程中與孩子討論,又能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自始至終,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影響,不要認為隻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愉和不快,怎麼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父母是孩子言行塑造的第一任導師,給孩子良好的言傳身教,比給他們巨額的財富更重要。身為家長必須隨時隨地檢查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行為規範教育孩子。下麵這位母親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星期天,我正在電腦上寫文章,上幼兒園的兒子走了過來,往我身上一靠,親熱的樣子。我知道兒子是想玩電腦遊戲,就說:“是不是想玩遊戲?等媽媽忙完了,馬上就給你玩!”

兒子高高興興地走開了。可沒過多久,兒子又過來了,問我說:“媽媽,您幾點才忙完啊?”兒子的意思很清楚,就是什麼時候讓他玩。好家夥!剛上幼兒園,時間的概念剛剛建立,就跟我玩起這一套了……

手中的文章隻打了一半,真不情願讓兒子玩電腦,可如果在兒子麵前不講信用,將會有嚴重後果,於是我便放下手中的事兒,把電腦讓給孩子。

我對兒子說:“好吧!不過你玩的時間不能太長,半小時,否則……”

兒子答應了,熟練地打開“極品飛車”,開心地玩了起來……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要先做到。

案例中的母親有如此覺悟實屬不易,她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如果不講信用,會給教育孩子帶來麻煩,也會不斷提醒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她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她做到了:她放下沒有打完的文章,履行了與孩子“馬上就給你”的諾言,這首先是尊重孩子的表現;同時,她與孩子約定時間,教會了孩子自律,將言傳身教融於生活小事中,可謂高明。這裏,我們給家長兩條建議,如果家長能時刻關注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水平,一定也能擁有像這位母親體現出來的教育藝術。

一、時刻關注自己的言行舉止

把孩子培養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願,而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做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缺乏知識經驗,他們首先通過直觀表象來認識外界。這也決定了他們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模仿,那麼誰是他們的模仿對象呢?當然是離他們最近的父母。許多子女的行為舉止之所以像父母,與其說是遺傳不如說是早期模仿的結果。因此,家長應該做到:要求孩子相信的道理,自己首先應該相信;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應該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事情,自己也不做。即使偶然疏忽做錯了事,也要放下家長的麵子,向孩子說明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這有利於孩子辨別是非、知錯就改和實事求是。如果說循循善誘、曉之以理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那麼身教更重於言教,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水平

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家長的言行有意無意地都會影響到孩子,不要對孩子空洞地說教,孩子的眼睛亮得很,雖然他們察言觀色的方法與成人不一樣,但是他們對很多事情都有著父母想不到的洞察力,孩子不是“傻子”,光靠幾句“大人和小孩不一樣”是打發不了他們的,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必須身體力行,通過言行舉止,以德服人。如果家長的行為和言行不一,無論家長對孩子說得如何有理,天花亂墜,也難使孩子心服口服,比如,孩子常常看到父母插隊、罵人,然後又聽到爸爸媽媽說,你要遵守學校的紀律,你要講禮貌,做好孩子,他就會很懷疑,很迷惘,個性比較強的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對人生采取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所以說,家長自身的道德修養在家庭教育中至關重要,父母能不能給孩子做表率,這是一個關鍵問題。

“建言獻策”

“說到做到,絕不食言”,這對爸爸媽媽特別重要。因此,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哪怕付出一定的代價也值得。承諾不分大小,即使它真的隻是一件小事,也不要怠慢。因為這關係到孩子心靈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