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父母應該怎樣影響孩子長大(2 / 3)

另外,父母應當認識到,考試分數不是孩子學習階段的唯一檢驗,對孩子的未來並不一定具備決定性的作用,還應該認識到,孩子的成功與否並不是最重要的,快樂幸福才是父母對孩子的最終期望。父母要求過高,過於嚴厲,對孩子沒有耐心,動輒體罰,會在潛意識裏把暴力植入孩子的大腦,讓孩子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了崇尚武力解決一切的習慣,對孩子的健康發展百害而無一益。

小銘,小學四年級(1)班的學習委員,愛學習,性格活潑,是老師心目中的“尖子生”,也是同學眼中的可愛公主。但媽媽對小銘的期望很高:每門功課必須在98分以上,不管試題多難,不管在班裏的名次如何,隻要低於98分,媽媽就不滿意,對她嚴厲批評。在媽媽的嚴格管教下,小銘的心理壓力很大,漸漸地,小銘不堪重負,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對學習也產生了厭倦,開始喜歡上了逃課,變成了班級的“落後分子”。

小銘的例子告訴我們,對孩子過高要求會給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使愛學習的孩子變得厭學,同時也會對孩子健康成長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建言獻策”

人性中的弱點很多,比如膽小懦弱、懶惰無能、消極固執,但是在做了父母之後,都要堅決地摒棄。如果在短時間內不能做到,那麼應該一邊修正自己一邊教育孩子,為求給孩子樹立一個正麵積極又可親近的形象。

誰在一邊大發抱怨之詞

我們誰都不願意自己身邊的人是個愛挑剔、愛抱怨的人,因為愛挑剔、愛抱怨的人會讓周圍的氣氛非常不愉快。但是,現實生活中,喜歡抱怨的父母卻大有人在,他們抱怨天氣,抱怨公交車,甚至抱怨孩子。麵對孩子,容不得孩子出現半點兒錯誤、有半點兒缺憾,隻要他們知道了孩子的問題所在,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抱怨:“你怎麼這麼笨呢!你看誰誰就比你強很多!”抱怨之聲常常不絕於耳,雖然有的抱怨的確事出有因,但孩子自身的理解能力有欠缺,在抱怨的氛圍中長大,日久天長,很容易形成消極悲觀的人生觀。

小天不願意回家,他說他經常一踏入家門,就聽到媽媽對爸爸抱怨:“你成天就知道工作工作,從來不管兒子,現在他幾門功課不及格了。”父親低聲嘟囔:“養這個家容易嗎?我沒日沒夜地忙,你也不看看自己,一上牌桌就下不來,兒子你也有份!”小天忍不住了:“別吵了!你們少說兩句,我就能及格了……”

小天的父母都表現出了抱怨的情緒,媽媽抱怨爸爸,爸爸抱怨媽媽,造成家庭氛圍沉悶、緊張,壓抑,也難怪小天這麼不愛回家。在抱怨氛圍中長大的孩子要不逆來順受,要不逆反、攻擊性強。父母們,請停止抱怨,給孩子創造一個清新的教育空間。

一、父母要認識到抱怨的危害

在單位裏和同事抱怨,回到家裏也不忘發牢騷,看到孩子做事做得不好,更是煩心。父母們如果冷靜下來思考,會發現這些抱怨和牢騷都在給孩子傳輸一種消極的人生觀,讓孩子充滿精神壓力,這樣做隻會讓孩子失去溫暖的堡壘,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對於孩子做不好事情這個問題,父母如果想要讓他改進,就要停止抱怨指責,事實上,孩子做得不好被父母抱怨,會使孩子越做越差。因此,父母不要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孩子怎麼做,一看到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就抱怨;而要從自己身上找到不足,學會改變自己的視角,從根本上轉變思想和方法。隻有這樣,孩子才會有一個健康、良性的發展。

二、對孩子成長要有耐心和信心

孩子表現不好,讓父母丟臉、難堪,這是因為孩子對社會規則、行為準則沒有掌握,這是成長必需的代價,我們每個人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就像“賞識教育”的創始人周宏老師說的那樣,如果我們對待孩子都像教他學走路那樣,何愁孩子不成才呢?請您回想一下,當年您教孩子走路的時候,有進步您替他高興,表揚他,他摔到了,您鼓勵他,堅信他能夠走好。其實道理就是這麼簡單,賞識和尊重可以讓孩子開啟成長的內驅力。比如孩子作業寫得不工整,父母可以挑出書寫工整的地方,欣賞地說:“你看這些字寫得多好看,後麵的如果也像這樣,該有多好,爸爸媽媽相信你以後一定能寫好的。”然後和老師溝通,多給孩子一些關注,多給孩子欣賞與鼓勵,這樣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會得到滿足,進步就肯定是水到渠成了。成長是艱難的,也是美好的,請父母們多給自己的孩子一點耐心和信心吧。孩子是上天賜給父母最好的禮物,他們應該活在燦爛的陽光中、明媚的春光裏。他們活潑可愛,足以讓我們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抱怨是弱者的表現,停止您的抱怨吧!如果您能停止抱怨,以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那麼,您的孩子將會有更美好的前程。

“建言獻策”

孩子心靈十分脆弱,任何打擊都會使他一蹶不振。而偶爾的表揚、小小的鼓勵卻能讓他充溢向上的力量。當您想要抱怨孩子的時候,請您學會以下這招:把話鋒“掉個頭”,先用鼓勵和正麵的語言肯定孩子,再委婉地指出孩子做得不足的地方,這樣孩子接受起來就會舒服多了。

溝通,引導孩子心理的必備武器

“溝通”一詞在中文大詞典的解釋是:“穿溝通達也;疏通意見,使之融洽。”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就是尋求事情的“共同處”,找出事物的“平衡點”,畫出事物的“交集”,其過程是“疏通”,結果是“融洽”。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溝通對於孩子的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行為、態度、價值觀受家庭的影響很大,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直接關係著孩子的認知、行為、情感等方麵的發展。親子之間溝通的和諧程度,與孩子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如果溝通不暢,孩子很容易出現社交性的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不良的溝通往往是溝而不通,對家庭生活氣氛有傷害,進而對家庭成員的心理產生消極的影響,對孩子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非常不利。

讓我們來看看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場景:

一個孩子氣衝衝回到家裏,告訴爸爸:“我再也不打籃球了,每次比賽我都想上場,老師從來不讓!”爸爸聽了這話後的反應,大體會有下麵幾種:

其一,“你應該告訴體育老師你的想法,知道怎樣為自己爭取權利。”

其二,“你自己技術不行還怪老師,小時候叫你練球你就是不肯。”

其三,“我相信通過練習你會進步的,要有耐心,老師還沒看到你的潛能。”

其四,“我去找你們老師談談,這對你不公平,你想打球怎能不讓你打?”

上麵的四種反應都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在第一種反應裏,父母“教育”意識、“規範”意識過強,缺少感情,特別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第二種指責和埋怨孩子,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第三種反應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是通過回避問題來“解決”問題,是一種缺乏建設性功能的溝通。第四種反應大包大攬,孩子在這種溝通模式中,容易形成的是任性,隻希望別人遷就自己,自己卻很少體諒別人。

那麼如何正確地應用方法,使自己在和孩子溝通的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家長們不妨抓住以下三個要點,相信它能幫助您提升和孩子溝通的融洽程度。

一、提升主動傾聽的意識

良好的溝通技巧是打開孩子心門的一把鑰匙。傾聽則是搭建心與心的橋梁的基石。隻有了解到孩子天馬行空、千變萬化的想法,父母們才能更好地為他們的人生保駕護航。孩子的教育80%在於溝通,20%才是教育,隻要溝通到位,教育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傾聽正是親子溝通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正如“賞識教育”創始人周弘所說:“要想和孩子溝通,就必須學會傾聽。傾聽是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前提。不會或者不知道傾聽,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麼,連孩子想什麼都不知道,何談溝通?”父母千萬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忽略他們的想法。不要總是居高臨下,而是要蹲下身,與孩子麵對麵、平等地互相傾聽與訴說。在傾聽的過程中,用眼神或簡短的語言表示出您的關切及濃厚的興趣。切忌表現出不耐煩,或說出讓孩子掃興的話語。

二、允許孩子申辯、解釋

溝通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一種交流,因此,父母們必須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孩子保持同一高度,這樣會減輕孩子的壓力,更容易讓他吐露心聲。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例子:孩子犯錯,爸爸媽媽劈頭就訓,絲毫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當孩子開口想要申辯時,父母會氣上加氣,對孩子一聲斷喝:“住口,不用解釋了!”這種做法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孩子有時候犯了錯,可能有一定的原因,應該讓他申辯和解釋,總是用“你不用解釋!”來製止孩子,他就會漸漸放棄為自己辯解的權利,他會背負許多冤屈,一個人默默承受,長久下去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三、運用反饋式傾聽

幫助孩子找出問題的症結。所謂反饋式傾聽,就是試著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然後用客觀、理性的話表達出來,向孩子求證,進一步了解孩子話語中隱含的意義,找出孩子隱藏的感受和問題的症結,幫助孩子從合理、正麵、積極的角度覺察自己的感受,使負向情緒得到疏解。反饋式傾聽的關鍵在於要抓住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所要講的事情的真相,然後加以闡明,這樣,孩子就會感到你理解他了。反饋式傾聽為孩子能更清楚地看待自己提供了一麵對照的鏡子,也就是說,它給孩子們提供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機會。

讓我們來看看運用反饋式傾聽的爸爸如何來幫助孩子解決自身的問題:

爸爸:“看樣子你在生老師的氣,因為他沒讓你參加比賽。”兒子:“可不是嗎?打籃球挺有趣,尤其是在比賽的時候。”爸爸:“你很想參加比賽,可是事實讓你感到失望了,因為同學之間有競爭。”

兒子:“是啊,也許我應該加強練習,提高球技,才能有機會上場。”

爸爸將孩子生氣的感受和生氣的原因簡明扼要重述了,反饋式傾聽是一種尊重孩子的態度,父母可以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通過反饋式的傾聽表示願意真誠地了解他們的感受,包括字麵上的意思或隱含於背後的意思。孩子覺得受到了尊重和理解,反而容易平靜下來,思考自己的不足之處。

“建言獻策”

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巧妙地表達您的意見,在傾聽孩子述說中,不要表示或堅持明顯與孩子不同的意見。因為孩子希望的是家長“聽”他說話,或希望家長能設身處地地為他著想,而不是給他提意見,批評他。您可以配合孩子的述說,巧妙地提出您的意見,比如孩子說完話時,您可以重複他說話的某個部分,或某個觀點,這不僅證明您在注意聽他所講的話,而且可以用下列的答話陳述您的意見,如“正如你所說的,我認為……”“我完全讚同你的看法……”等。

給孩子輸入智慧的心靈軟件

好奇心強、酷愛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當孩子告訴你,天邊的白雲像爸爸刮胡子留下的白沫,媽媽發起火來像一隻暴躁的火雞,爸爸媽媽們不要跟孩子生氣,也不要覺得孩子荒唐,因為這些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想象力。想象力讓孩子的世界衍生出很多新奇的畫麵,讓孩子的腦袋裏五彩斑斕,而自然是給孩子想象力最好的基地和源泉,父母們可以借大自然的力量給孩子輸入智慧的心靈軟件,打開孩子們求索知識的心扉。

海倫·凱勒,這個美國的盲、聾女作家,她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海倫的老師沙莉文小姐正是通過引導海倫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創造條件讓海倫走進自然,才創造了海倫教育的奇跡。海倫說:“在大自然裏,我明白了它施與人類的恩惠,我懂得了陽光雨露如何使樹木在大地上茁壯成長起來;我懂得鳥兒如何築巢、如何繁衍、如何隨著季節的變化而遷徒;也懂得了鬆鼠、鹿和獅子等各種各樣的動物如何覓食、如何棲息。我了解的事情越多,就越感到自然的偉大和世界的美好。”海倫的話告訴我們,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親近之情對開啟孩子的心智是相當有益處的。自然給海倫·凱勒開啟了智慧之門,成就了海倫驚人的成就。我們的孩子四肢健全,身體健壯,如果適當引導,一定會擁有比海倫更高深的智慧。世界上再沒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師了。我們提出以下建議讓家長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