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湖何以在東湖之上(1 / 2)

西湖何以在東湖之上

藝術·生活

作者:樊良樹

東湖、西湖俱為我國特色鮮明的兩座名湖。東湖位於華中重鎮——武漢,湖麵麵積33平方公裏,係我國最大的“城中湖”。西湖坐落東南名城——杭州,湖麵麵積6.5 平方公裏,以悠久的曆史、旖旎的風光、厚重的人文,被譽為“天下第一湖”。

中國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湖泊眾多。杭州西湖無疑為其中翹楚。自唐代開始,西湖登堂入室,源源不斷湧現、融合、吸附大量的湖山勝景與文化建設,為其它風景湖泊所罕見。就文化深度和影響力而言,西湖遠在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之上。西湖之盛,非一朝一夕之故。

百湖之市與湖城合璧

武漢,兩江交彙,三鎮鼎立。中國第一大江——長江、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在此彙合,為武漢帶來充沛的淡水資源。武漢居民的人均擁有淡水量,遠遠超過一般城市。除了長江、漢江兩條大江,武漢還擁有沙湖、水果湖、月湖、南湖等一百多處湖泊,為赫赫有名的“百湖之市”。武漢坐擁江湖,因水而興,因水而盛。在武漢,江河湖泊縱橫交錯,東湖僅為其中一員,宛如閃爍在繁星群落中的一顆亮星。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如果說武漢充溢一種闊大與流動,城市建設能向四周延伸,杭州的主城位於西湖的東麵,城市建設無形中受到西湖的界限。就湖泊數量而言,杭州的湖泊,不能同武漢的湖泊等量齊觀,但西湖在杭州“獨此一家,別無分店”,並且因杭州湖泊之少、城區麵積之小,恰到好處。

大有大的好處,小有小的妙處。在杭州城市發展史上,杭州主城的西麵,始終沒有逾越西湖,這是杭州城市發展很獨特的一點。曆代古寺、書院、別業、庭院、墓碑、寶塔薈萃西湖周圍,給西湖增添了眾多的人文勝跡,也為後人發展旅遊業奠定堅實基礎。前人說西湖“三麵雲山一麵城”。這種基本格局,曆經千年牢固不移。就城、湖互動而言,杭州、西湖,湖城合璧,十指連心,融為杭州西湖一體。今人每每以“杭州西湖”並稱,可見杭州城、湖互動的緊密。

同杭州城市重心的牢不可破相比,俗稱“三鎮”的武漢,先是漢陽、武昌兩鎮隔江對峙。到了明成化年間,漢江改道,漢口衝出江湖,成為新的一鎮。民間說,“到漢口,貨物活”;“緊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漢口”。擁有江漢轉運之利的漢口迅速勃興,成為武漢乃至華中地區全新的影響源。武漢由兩鎮擴張到三鎮,城市擴張到哪裏,新的城市湖泊就矗立在哪裏。漢陽有漢陽的湖泊,武昌有武昌的湖泊,漢口也有漢口的湖泊。武漢三鎮鼎立,三鎮的湖泊各據一方,鼎足而三。

大千水源與同飲一座湖

武漢多水,整座城市因水而盛。世界範圍內,像武漢這樣擁有豐富淡水資源的城市,也不多見。在自來水網絡沒有通達武漢全城的情況下,沿江、沿湖居民靠水吃水。那些離江湖距離稍遠的居民,要麼在地下打井,要麼在山澗找山泉水。位於武昌的珞珈山、洪山、桂子山都有清泉湧出,便利鄰近居民就近取水。

兩江、百湖、諸泉,為武漢居民帶來飲用水源的豐盛選擇。由於交通阻隔,在武漢長江大橋沒有修建前,人們要靠渡船將三鎮聯係。沒有貫通武漢三鎮的自來水網絡,漢陽居民喝漢陽的水,武昌居民喝武昌的水,漢口居民喝漢口的水。三鎮的經濟文化體係涇渭分明,飲水係統也是自成一體。對漢陽、漢口兩鎮居民而言,東湖並非他們的飲用水源,他們同東湖沒有多少交集。

在曆史上相當長一段時間,西湖曾經作為杭州居民的集體飲用水源。這是我們觀察杭州西湖城、湖互動不容忽視的視角。杭州在曆史上本為江海故地,海水容易倒灌,地下水鹹苦不中飲。自唐代官員李沁督杭,將西湖引入杭州城內,供給杭州居民飲用,西湖由此成為杭州居民關鍵的飲用水源。

一城居民同飲一泓湖泊,這樣的飲水格局,在中國名城中並不多見。清代北京,皇室享用位於北京“上風上水”的玉泉山泉水,百姓飲用不潔的井水,或找專業的“水窩子”買水喝。同北京居民涇渭分明的飲水體係相比,杭州居民既要共享西湖,更須共建西湖。保持西湖水質的長盛不衰,也就成為杭州居民的重責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