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的文學插圖去哪了
藝術·生活
作者:劉火
董秋斯譯的《大衛·科波菲爾》(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裏有插圖近40幅,這是我平生以來見過的最棒的文學插圖。書末的“譯者題識”裏,除了介紹狄更斯之外,還介紹了插圖畫家白朗。白朗不僅是狄更斯同時代傑出的插圖畫家,而且是與狄更斯合作最久與最友好的畫家。譯者還指出,柯林斯版的白朗插圖,“不僅最熟悉當時的人情物誌,也最能體會作者的用心”,因此,“就這一點來說,同時的和後來的為本書製圖的人,恐怕沒有能趕上他的了”。
在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初讀董秋斯譯《大衛·科波菲爾》多年之後,我對白朗有了更多的了解。白朗(Brown),生於1815年,卒於1882年,倫敦肯寧頓人。1836年春天,白郎遇到了狄更斯。從此,狄更斯的小說、白朗的插圖,交相輝映,成就了一段文學與藝術天作之合的傳奇。《狄更斯手冊》一書中說,白朗與喬治·克魯克沙克(George Cruikshank)是狄更斯時代最有名的畫家,準確地說,是狄更斯小說最得力的“禦用”插圖畫家。
白朗插圖的材料和手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黑白木刻,另一種黑白金屬蝕刻。狄更斯與幾個插圖畫家,特別是與白朗和克魯克沙克配合得相當密切。得益於他們的插畫,尤其是白朗的插畫,狄更斯的小說更加有了色彩。正是因為給狄更斯創作了差不多一輩子的插圖和大量的木刻版畫,白朗於1878年被授予英國皇家學會年金。也可以說正因如此,白朗在英倫三島的藝術史上才留下了大名。《大英百科全書》有他的生平介紹,他墓地的藍色墓匾,不僅完整地記錄了他的生卒年代,還特別刻有:“狄更斯小說的插圖藝術家長住於此。”
不隻在英國,在法國,插圖畫家也享有盛名。記得很久以前打算讀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卻在書架上找不到,於是隻得新買,沒想到買到的新版竟是一本英漢對譯且有精美插圖的。一看插圖畫家叫多雷,便一下子想起《神曲》的插圖畫家,好像也叫多雷。從書架上翻出《神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果然是多雷。古斯塔夫·多雷是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版畫家、插圖畫家,1853年為拉伯雷的小說插圖獲得巨大成功後,一生致力於世界名著插圖而聞名歐洲。除拉伯雷外,還為但丁的《神曲》、彌爾頓的《失樂園》、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等插圖。由白朗、多雷等為名著插畫的情形看,足見當時歐洲文學藝術的風尚。同時,我們還由此看到,插畫家成為名畫家,再給名著插圖,不僅是風尚,而且是歐洲文藝複興以降的一個重要文化現象。
事實上,中國的文學插圖與西洋的文學插圖相比毫不遜色。據《中國古代插圖史》(徐小蠻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宋元插圖,在“圖文一體”的傳統上,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專就文學史來說,據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所標示的插圖看,在明一代,文學作品的插圖已經相當成熟和繁榮,如《唐詩畫譜》《昆侖奴雜劇》《紅拂記》《詩餘畫譜》《琵琶記》《焚香記》《易鞋記》《儒林列傳》《西廂記》《柳枝記》《西遊記》等十多種,還隻是西諦先生的私藏。事實上,明代的文學插圖遠不止這些。譬如湯顯祖(1550—1611)的《玉茗堂四夢》的插圖本,就是與湯顯祖同時代同時期的戲曲史大家臧晉叔(1550-1620)所修訂的。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湯顯祖戲曲集》“校例”稱,《臨川四夢》的插圖至少有四五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湯顯祖戲曲集》選用的是其中一種。《臨川四夢》的插圖,無論是準確與生動的人物造型,還是房舍樓台與人物的比例,以及花草樹木怪石的點綴,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重要的是,明代的一些文學作品的插圖本身就係名家所繪,如《水滸葉子》《北西廂記》的插圖即為陳洪綬(1599—1652)所作。但不知什麼原因,文藝史家,往往不看重木刻的插圖,其插圖畫家(也包括雕刻藝術家)許多都沒有留下姓名,更沒享有過如白朗、多雷的聲譽和地位。很少有歐洲中心主義意識的《圖說中國繪畫史》([美]高居翰著,李渝譯,三聯書店2014年版),對明代繪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對中國明代的木刻文學插圖藝術卻無一字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