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1 / 1)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

藝術·生活

作者:鄧成君

家有小兒,每天都纏著我問各種各樣奇怪的問題:“媽媽,為什麼有白天和黑夜?”“媽媽,為什麼魚在水裏不會被淹死呢?”作為一名自認為很合格的媽媽,不管工作多累,我都會解答他的這些問題。因而,我曾一度驕傲地認為自己是孩子最耐心最稱職的老師,如果他能夠乖乖地聽我的話,不調皮搗蛋,他一定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直到最近我讀了一本名為《以愛為本——裴斯泰洛奇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以下簡稱《以愛為本》)的書,它是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關於討論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教育理念的論文集,很多國家的學者就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理念均發表了自己觀點。在他們觀點的碰撞中,我才有所明白,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什麼樣的,孩子對於父母意味著什麼,以及父母如何跟孩子一起成長。

首先,愛是教育的基礎,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全麵的、包容的。愛,看似是每個家長公認的本能,然而盲目自信的愛是不能夠有效了解孩子的內心,真正幫助孩子建立起強大的內心,從而快速成長的。同濟大學袁誌英教授在《以愛為本》一書中提到:“裴斯泰洛奇一方麵認定孩子總是忙不迭的天性,另一方麵又不貶低這種行為的衝動,並不作為需要加以阻止的情感失控,而是作為人類學的基本事實加以認可的。”我們不僅要愛孩子,還要會解讀孩子的性情與需求,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玩耍,釋放他們的天性,從單純的“家長”轉變為身兼家長與教師雙重角色的教育者。我們不能夠隨意剝奪孩子快樂的童年,不能夠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塑造孩子,而是應該真正地傾聽孩子的內心,學會做一個“夥伴”而不是“獨裁者”。

其次,父母不僅是孩子的老師,同樣孩子也能夠在相處中教會父母如何變得更加完美。誠然,在孩子成長初期,是父母教會孩子各種生活中的技能,教會孩子如何解決生活中碰到的各種問題,然而,父母就一定是教育者,而不是被教育者麼?商麗浩教授在《裴斯泰洛奇和平民教育家》一文中寫道:“教育家晏陽初認為歐美的教育注重家庭,中國的教育注重家長。”這個論斷恰恰表明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理念,西方是把家作為一個教育的整體,父母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分子,都有話語權,父母和孩子是相互學習,相互溝通,互做朋友的關係;而在中國,父母單純地認為教育就是家長的事情,忽視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教會了父母如何成為更優秀的父母。孩子對於父母其實意味著一筆豐厚的財富,是孩子教會了父母耐心,是孩子教會了父母細心,是孩子教會了父母忠心,是孩子讓父母成為更好的人。

最後,《以愛為本》這本書告訴我的是父母要學會跟孩子一起成長。“做一個有愛的家長就跟騎車一樣,一旦摔倒了,就要總結一下此前哪裏做得不對。”父母也是很容易犯錯的,一個犯了錯的父母及時改正錯誤還是一名合格的老師。那麼反過來,孩子犯了錯,隻要他們改正了,那他們也仍然是父母的老師。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控製自己的脾氣,以包容的心態學習更多優秀的育兒知識,同時明白民主的重要性,不要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到孩子身上。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派來的天使,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珍寶,學會跟天使一起長大,就能擁有人生寶貴的財富。

孩子是父母人生旅途中的精彩,是父母成長過程中的老師,善待孩子就是善待父母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