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一葉茶,傾醉迷人江山?
藝術·生活
作者:周濱
2014年11月21日,我的朋友周重林和李樂駿正在廣州茶博會現場忙得不可開交,因為新書《茶葉江山》的首發,兩位年輕學者麵對著蜂擁而來的購書大軍,手寫簽名一度到腕不能提的程度。而我在同一天上午,收到了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楊玉潔小姐寄來的《茶葉江山》樣書,一翻之下,除了油墨清香,竟生出好一番感動——像茶葉與江山這樣的命題,這樣一種需要宏大背景和豐厚人文素養駕馭的素材,在這本不過208頁篇幅的小書中,被論述得如此鮮活生動。
在中國,恐怕沒有哪一種物質,能像茶葉這番被人從古到今、從裏到外、從朝野至田壟、從東方到西方……始終翻來覆去、津津樂道地訴說,究其原因,茶葉裏牽涉了太多的曆史興衰和家國命運,對國而言,它是中華複興的重要旗幟和標識;對家而言,華茶的沉浮起落以及商業興衰,曾經見證了許多最優秀的中國人,在其所處不同的曆史階段裏,留下的意味深長的一瞬。
中國茶葉的江山如何界定?這是一個關乎中國茶在世界茶葉版圖中究竟擁有何等話語權的問題。過去在中華文明的極盛時期,這完全不成為一個問題——萬國來朝、唯我至尊,誰會否認那些富麗得幾近奢靡的茶風茶事中所洋溢的,是最迷人的茶湯?而自清以後,國勢衰弱不但使得巍巍中華之領土被人得寸進尺地分割,連一片茶葉的原產地歸屬,都成了莫衷一是的辯題。這其中最大的推動力,其實是茶葉由物質上升到文化,然後又從文化返歸到物質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和文化價值。
在今天,當我們走進任何一種形式的喝茶空間時,關於茶葉,我們會聽到的是各種版本各種主題都暗通銷售的文化故事,但是對於一片茶葉在中國命運數次起落的關鍵時刻,所起到的作用,卻被長久漠視。其實放眼望開去,越過眼前的這杯茶,如果時光倒流幾百年——你會看到位於中國邊疆卻是居世界中心、跨越滇川藏青海數省區的“茶馬古道”上,那些馬背上沉甸甸的茶箱和那些離鄉趕馬人的身影;而那些因茶而興的邊陲小鎮上,留下過情歌聲聲;甚至在藏區那一望無垠的蔚藍天幕下,因茶本身與佛教淵源的深厚,茶既是當地人的生活需要,也成為一種精神信仰。茶葉江山,臻此境地,誰能說,它不是我們最懷戀也最需要的那份味道、家國與生活?
寫到這裏,不由得想起2013年的夏天,我和周重林在飛往中國南方城市的飛機上,對坐談論中國茶葉複興的情景——他從自己裝滿書的沉重背包裏,掏出筆記本刷刷寫下幾句話,然後抬起頭笑著告訴我:“在變得和茶葉有關係的這些年裏,無論是想到什麼、看到什麼、理解了什麼,我一定會隨時記下自己當時的感受和觀察,這幾乎成了一種條件反射。而我在想,像茶葉這樣的物質,本身有自己的疆域劃分和文化脈絡,它應該也必會成就一番江山氣象。”這一份話裏話外的堅持,令我感動至今,讓同樣身為中國茶葉書寫者的我,忽覺到我輩青年在中國當下的茶業飛速發展中,所應肩負的責任及使命。
茶葉江山,不遑相待;茶業中國,正在徐徐走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茶產業評論人,原《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