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展高校職業教育的必要與對策(1 / 2)

綜合

作者:翁亞光 施先安

摘要:本文從高校職業指導教育存在問題入手,對開展職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了闡述分析,力求推進高校職業指導工作再上一個新台階。

關鍵詞:高校 職業教育 必要與對策

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積極探索解決的途徑已經成為當前的主要課題。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從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實際出發,認為有效開展職業教育是提升高校畢業生擇業能力,增強其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一、高校職業指導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目前在各高等院校也都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就業指導、創業指導課程,但效果不明顯,存在問題較多,主要表現為:

1.學校教育脫離社會現實。目前開展的職業指導教育還不全麵,是一種狹義的就業指導。從對象看,範圍僅僅局限在畢業生,這種模式的職業指導教育像快餐,學生沒辦法通過幾節課就提高就業水平。指導對象的狹窄,也導致很多本該開展的內容沒有開展,指導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從辦學思想看,這種職業指導教育更像是一種“臨時抱佛腳”的應試教育。職業指導教育應該重在熏陶,是一種長期而係統的工程教育,應該從高校畢業生一入學甚至更早抓起。這不是一種科目的學習,而是一種成才理念的培養,應該滲透在所有科目的教育之中,是重視興趣,拓展專長,培養個人成才觀念的一種教育,更多的將個人能力和社會需求相結合,緊密聯係社會現實而不能和社會就業脫節。我國麵對高校畢業生有完善的就業政策和創業政策,但很多高校畢業生依然改變不了“一畢業就失業”的現狀,正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磨光了這些學子的棱角和創造力,使他們走出“象牙塔”麵對社會無所適從。

2.人才質量與社會需求存在較大差距。我們的教育工作一直在追求和市場經濟相協調,但現有教學模式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市場需求也一直是教育和市場脫節,無法解決的瓶頸問題。問題的關鍵是教學質量不高,還是教師素質不高?是教學環境不好,還是教學設備不夠完善?事實是,我國建國早期的那些老大學生大部分都成為社會上各行業的精英人才,現在的整體教育環境遠遠超越了建國初期的水平。問題的根本是我國的經濟體製已經由計劃時期走向市場調節階段,社會對人才有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專業的知識水平,還要有創新能力和更好的社會融合能力。我們的教育模式要改革,不是全盤否定傳統教育,而是要豐富和完善教育體係,盡快豐富和發展職業指導教育,改變師者對職業指導的理論和實踐缺乏係統認知的現狀,豐富評價學生心理特點的方法,提升高校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指導教育不僅僅在於幫助學生尋找職業,更主要的是對學生進行職業理想、職業觀、創業意識教育,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基本素質更能適應社會需求。

3.學校職業指導的開展和推動不能完全適應學生就業的需要。盡管高校都設立了畢業生就業指導部門,但就業指導工作局限於就業信息的發布和就業政策的宣傳,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很難適應學生的就業需求。如何開展職業指導教育課程,如何合理設置就業指導機構,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工作,人員構成在數量和質量應該有怎樣的要求,是當前高校職業指導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另外,職業指導形式也非常單調,單純的職業指導課程常常流於形式化教學,缺乏現實意義和實際指導作用,對學生的幫助不大。

二、在高校開展職業指導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更主要的是人才結構不平衡的問題,高校人才不是飽和了,而是社會上緊缺的高層次人才依然短缺,用人單位招一個合適的人才還比較難。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緩解高層次人才短缺問題,在高校中開展和推廣職業指導教育,提升高校畢業生社會能力是關鍵。

1.開展職業指導教育是適應經濟體製改革,緩解就業壓力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人事勞動保障製度的改革,就業崗位更加豐富,就業形式的多樣化為人們提供了更多自由選擇職業的機會,也對學生的職業選擇和就業觀念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顯得非常迫切和必要。另一方麵,由於高等院校不斷擴招,高校畢業生數量迅速增加,使就業競爭力加大,剛剛走上社會的學生首先要麵對的是嚴峻的就業壓力。在學校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對於促進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將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