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營銷學的視角解讀政府“擴大消費需求”戰略(2 / 3)

三、擴大消費需求的難點

1.城鄉居民總體收入偏低,老百姓購買能力不足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人們消費多少主要取決於他們的現期收入,收入多消費即多,收入少消費即少,收入與消費呈正相關的關係。可見,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需求的最重要因素。然而,從1997年以來,我國連續出現居民收入明顯低於GDP增速的現象,這表明,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對下降。而且,據統計,我國僅有大約1億人口屬於中等收入者,其比重不足全國總人口的10%,富裕家庭僅占1%,而低收入群體占絕大多數。可見,消費者因收入不同而呈上尖下寬的金字塔型結構分布。這個巨大的低收入群體包括城鎮貧困人口和低收入家庭、農村大部分居民。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決定了其有限的消費能力,他們在消費過程中表現出囊中羞澀,需求總量很少,需求層次很低。

2.社會保障體係不健全,嚴重製約百姓消費欲望

我國市場的需求不足,除了上述收入水平總體低下,影響消費能力外,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消費欲望不足。這種消費欲望不足的根源就在於我國的社會保障體係還不夠健全,人們對於未來養老、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麵的支出預期嚴重製約了即期的消費欲望,形成了中國老百姓“有錢也不敢花”的消費文化。

四、擴大消費需求的舉措

綜上所述,在我國人口基數十分充足的條件下,要實現擴大消費需求的戰略目標,應多渠道地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城鄉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提高中收入群體占總人口的比例,使我國社會消費結構從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變,從而釋放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同時健全社會保障體係,解決百姓的後顧之憂,提升百姓的購物欲望,使城鄉居民切實有錢可花,有錢敢花。

1.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百姓購買能力

(1)提升城鄉居民的總體收入水平。在提高居民收入方麵,政府應當加大政策幹預力度,著力改革工資製度,確保居民工資水平的上漲與國家經濟增長同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調整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係。在國家與居民個人的分配關係上,控製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加大國民收入向個人傾斜尤其是向低收入群體傾斜的力度;在企業與居民個人的分配關係上,進一步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分配製度,調整資本要素所得和勞動要素所得的關係,扭轉目前資本所得偏高、勞動所得偏低的局麵。與此同時,政府還應不斷減輕企業在稅收、員工社會保障方麵的負擔,促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盈利空間,從而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員工的工資水平。

(2)盡快消除城鎮居民中的貧困現象。目前我國城市的低收入群體主要由於下崗、失業人員構成。因此,解決下崗失業問題對提高收入、消除貧困問題是當務之急。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途徑有:一是通過政府幹預,加強下崗失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鼓勵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二是各地區政府應科學地規劃主導產業及各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民營中小企業,給中小企業更大的創業自由和發展空間,積極擴大就業;同時出台相關政策鼓勵下崗、失業人員積極創業,多渠道地提高城鎮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