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麵報道

作者:高麗華

《計算機世界》與IBM的30年

1980年,中國信息產業領域第一大專業媒體《計算機世界》誕生;1984年,IBM對華貿易的新機構中國IBM公司在北京成立。

一份30年的媒體,與一個100年的企業,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最迅猛發展的重要時期,跨界交彙。從那時起,《計算機世界》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資深記者,深入跟蹤並研究IBM。

為了探究IBM的中國效應,本報特別約請了三位跟蹤IBM數十年的老記者重新執筆,重溫IBM留在他們心裏的深刻記憶。

《計算機世界》報社資深記者、IT業著名評論人。1988年躋身IT傳媒領域,撰寫了《我們距離信息化還有多遠》、《Internet衝擊波》等深度報道。1998年開始連續4年在《計算機世界》開設“麗華專欄”,被譽為“IT領域第一專欄”。

說起大象,人們在歎其“大”的同時每每還會感其“笨”,且二者似有某種因果關係——身量大了自是輕盈不起來,轉個身子都步態遲鈍,更不要說翩翩起舞了。但素有IT業界“大象”之稱的IBM,大則大矣,給人的印象卻是身手敏捷、長鼻善舞,每每以“巨人”之身先天下之變而變,屆百歲高齡仍立於產業潮頭之上。

現在一些年輕人也許不會想到,時下以軟件研發和谘詢服務為主業的IBM,曾是一家地地道道的硬件廠商。曆史上,IBM是PC和大型機領域的絕對霸主,PC、硬盤、服務器這些概念都首先來自於這家老牌廠商。筆者上世紀80年代從業IT傳媒,其時對IBM的報道,篇幅最多的便是服務器了。

技術市場上有“領先的脆弱”一說,指的是某一領域領先的公司難免會有保守傾向,為保其地位而固守一隅,往往不願再趟新技術的“水”,以至於有人稱“一個新時代注定要由新的進入者開創”。但此說在IBM那裏並未應驗:早在硬件還占主導的上世紀90年代,IBM就悄然轉向軟件研發和IT管理服務,10年之後其軟件人員由占公司的5%增至50%,軟件業務不輸微軟。到2000財年,其全球服務部的業務已達320億美元,占公司業務總額的40%。又過了10年,主要業務便全部轉向了軟件與服務,成為全球最大的服務廠商,並在雲計算、智慧地球這些時下最為熱門的領域占據先機,連續8年實現兩位數增長。這期間,它喊出的“IBM就是服務”、“電子商務隨需應變”等業界耳熟能詳的口號,也成了自家脫胎換骨的新形象。

以此而論,步入“百歲”的IBM最可貴的也許並非是其技術和經濟上的“大象”實力,而是其對市場之羚羊般敏捷的反應。尤其在IT技術風起雲湧的20多年時間裏,這家公司每一次轉身起舞都恰到好處地順應了技術與市場的潮流,昂首迎來了自己的百歲誕辰。這正應了它那句經典的廣告語:“無論一大步還是一小步,總是引領世界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