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麵報道
作者:孫定
1993年加入《計算機世界》,曆任編輯、評測實驗室主任、計算機世界網總經理、計算機世界報副總編、執行總編、總編等職務。 現任計世集團副總編。
大學時沒讀上計算機專業,竟不知道IBM。1982年畢業,分配到研究所工作,到研究室報道的第一天,老同誌發給我一本IBM係統360資料,到圖書館一查,才知道IBM原來是一家如此了不得的美國公司。
當年研究室的實驗室裏堆著很多儀器,有各式各樣的電源、信號發生器、示波器、萬用表什麼的。實驗室的一角,一個試驗台上放著一台用布蓋著的儀器,不常有人用。一位同批進所的大學生告訴我,那是一台進口的IBM PC,值好幾萬元,由一位老同誌保管,不讓隨便動。
後來,領導要求我們這些新來的大學生學習IBM 彙編語言編程,這才有機會用這台IBM PC上機了。
上大學時,學過編程,也上過機,到研究所以後,也見過所裏的計算機。當時的計算機沒有顯示器和鍵盤,指令用布滿孔的紙帶,通過光電機輸入,或者用搬鍵開關置入。計算機的數據和工作狀態都通過中控台上一排排的發光二極管顯示。計算機被安放在有空調和架空地板,甚至有空氣淨化器的玻璃機房裏,裏麵的工作人員都穿白大褂和拖鞋,特牛。
為了上機,用戶要把程序寫在專門印的程序紙上, 由打字員打成紙帶, 交回用戶自行保管。上機時,把自己的紙帶交給係統管理員,他們把紙帶裝在光電紙帶機上將程序輸入計算機運行,用戶就在機房外等候運行結果。程序運行完了,通過打印機輸出一個結果報告,交給用戶。有時候,常常等了半天,卻告知程序有錯。用戶得會修紙帶,每個人要成為讀紙帶、補紙帶專家。
這台IBM PC的用法和當時的計算機完全不同,顯示器、鍵盤、5英寸軟磁盤,按照隨機配的手冊,輸入DOS命令“dir”,一行行文件名就出現在屏幕上,輸入“print”,文件就在打印機上輸出。顯示器、鍵盤、主機、打印機,每件上都有IBM的標誌,每一樣都是IBM造的,高級極了,新鮮極了,不用弄紙帶的感覺真是好極了。
時至今日,IBM PC依舊在記憶裏那樣嶄新、那樣高級。再後來,我們老了,100年的IBM依舊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