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如何獲得並保持故事的效果(3 / 3)

我確信,如果在故事的挑選上我們非常仔細謹慎,敘述講究藝術感,這樣真相就能被表達出來;可以說,我們能夠在孩子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改變他們記憶中不道德的傾向。我曾經有幾次在這方麵理解錯誤,因此,我希望在這裏能把它講清楚。我並不是想讓故事完全代替道德教育或是直接的教育,而是說,在很多情況下,故事能夠補充和加強道德教育,因為故事之於想象力的巨大吸引,比之於良心的道德吸引要快得多。一個孩子時常會本能地抗拒後者,以免讓自己陷入枯燥說教的包圍之中。常見的情況是,他往往沒法抵抗得住前者的吸引,因為在他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前者就占據了他的心。

在我們所有的故事中,為了產生期待的效果,我們必須防止自己占據某個立場,就像美國自然學家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說的,要“為每一方辯護”,而且,我們必須讓孩子們通過故事中的人物的行動來做出判斷,讓他們能自主地下結論,而不是將我們的結論強加於他們。

在一篇關於心理學的評論中,我們找到了談論小說的一段話,也可以拿來論述故事:

“心理小說家躍躍欲試,開始為自己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寫下簡短的評論。如果他有天賦的話,他會利用微小的差別而不是具體的功過來分析其動機,並且透過令人眼花繚亂的循環交替,展現出一個單純的人物。倘若他是一個新手,他會進行純粹的、粗糙的創造——這兩種情況的後果,都遠離了藝術的真正目的。藝術是一種暗示,它是不應該被解釋的。一旦你讓它變得顯而易見,展露其所有細節,你就會使它變得名存實亡。”

故事的效果不應該停留在糾正有害的傾向這個消極任務上,它還擁有將抽象的目標轉變成具體行動的積極效應。

亨利·薩默塞特夫人(Lady Henry Somerset)告訴我,當第一批孩子到倫敦來進行為期兩周的假期時,她非常訝異、震驚地發現,孩子們玩的遊戲是那麼的傷風敗俗!作為一個聰明的心理學家,亨利夫人明智地避免了表現出驚訝,也沒有試圖用任何直接的方法譴責他們。“我明白,”她說,“‘假正經’是不會產生任何效果的。因此,我給他們閱讀或講述那些最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且不對故事做任何評述,就這樣,我改變了整個氣氛。兩個星期之後,情況完全改觀了,那些遊戲都沒再繼續。相反,男孩們表演了充滿威力、震動人心的遊戲,女孩子們則表演了自己從烈火熊熊的塔裏和散發著惡臭氣味的地牢中被救起的情景。”如果這些行為在我們看來多少有點做作,我們至少應該認識到一點,既然已經改變了原先那種不潔遊戲的整個氣氛,那麼,將這種行為轉換成更符合時代精神的某種東西就更容易一些。而且,如果男孩子們曾經有過挺身而出、不畏個人艱險、願意自我犧牲的體驗,那麼,萬一他們的姐妹陷入比燃燒的塔和黑暗的地牢更汙穢、更普遍的危險境地時,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救其離困境。這種效果,也是有可能達到的。

接下來,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這些效果一直保持下去。我們已經探討過在故事中加入教條主義的訓誡和直截了當的訴求的危害,那麼很明顯,避免在故事中出現這些元素,是在孩子們的記憶中維持故事的藝術魅力的最基本方法。我們必須小心行事,正如我在第一章中指出的,不要用評論或問題,來幹擾圍繞故事所營造的氣氛,否則,將來這個故事就會變得模糊不清,被其他的記憶所覆蓋。那樣一來,孩子們日後記得的,不是講故事的人敘述的故事這個藝術整體,而是因為不相幹的問題或多餘的評論而帶來的無足輕重的旁枝末節。

很多人認為,孩子自己將故事改編成戲劇,有助於更好地保持故事產生的效果。就我個人來說,我擔心這種將故事迅速複製的方法,存在同樣的危害,也就是說,整體的戲劇性效果可能會被削弱。

但是,如果必須將故事改編成戲劇(當然,我不希望教條化地來闡述這個話題),那麼,在我看來應該被局限於忠實的改編上,而不是幻想的改編;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將神話故事戲劇化是毫無效果的。

在這個問題上,賀拉斯·斯卡德(Horace E。Scudder)指出:

“沒有比將童話故事搬上舞台,更會將童話庸俗化的了。童話的魅力,就在於它和人類的經曆迥然不同;而舞台的魅力,其實在於它是對人類生活的縮影。如果我們在台下聽到青蛙能口吐人言,看到小狗被潑了一點冷水,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變成了一個王子,那麼童話的魅力就煙消雲散了。此外,這種變戲法似的表演會讓我們因此產生一種複雜的樂趣。既然童話的生命在於它的奇思妙想,那麼我們將它從神秘的麵紗後拉出來,其實就犯下了錯誤,會讓它在恍然大悟的‘燈光’的照射下化為灰燼。”

我承認,當老師們倡導孩子對故事進行再現時,他們肯定會反駁我的觀點,而且通常會使用三個我承認其合理性的論據。但是,無論如何,他們是說服不了我、讓我改變想法的,因為在我看來,這種方式得不償失。

他們提出的第一個論點是,將故事進行再加工,能讓孩子擴大和提高他的詞彙量。我對這個觀點深有同感。不過,當我把講故事的時間看做是一段非常寶貴、非常特別的時間,認為它能對孩子的性格形成產生持久的影響時,我想,在用來講故事的這一段時間內,以犧牲故事的整體性價值、犧牲用來呈現故事的文學方式為代價,來提高孩子們的詞彙量,這一點並不是那麼重要。這就像使用《聖經》來分析或解釋發音一樣。到目前為止,我相信,這一觀點到此就應該結束了,盡管依然還有敢於褻瀆的人,毫無敬意地使用彌爾頓和莎士比亞的作品,來為這個目的服務。

除了處理故事的再加工、將其改編成戲劇這個問題外,當然還有其他更加功利的錯誤,即故事可以用來達到這樣一個目的:獲得曆史學知識或地理學知識。當然,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語法課就是用來擴大和增強詞彙表的,而不一定要用講故事來完成這一任務;同樣,曆史課或地理也是如此。但是,我渴望將講故事的時間獨立出來,相比於那些不錯但卻功利性的考慮,可以讓故事產生更加積極的效果。

老師們采用的第二個論點,是孩子在被允許改編故事時能獲得喜悅。這一點同樣也深深地吸引了我,不過,有一種方法既可以滿足他們的願望,同時也能不破壞故事的整體性,那就是偶然讓孩子們將自己戲劇性的“發明”付諸實施。在我看來,這一點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這是一項特別的、創造性的工作,除了能立時獲得的喜悅之外,還會將一個有趣的比較過程展現在他們麵前,向他們顯示自己尚未成熟的努力和經驗豐富的藝術家所完成的作品之間的差異。通過引導,孩子們能夠依靠自己的觀察能力分辨出這種差異,假如老師不是那麼急於將這種差異指給他們看的話。

下麵這個故事是一個原創的小“發明”,是5歲的孩子寫的:

“一天,我乘坐著一艘救生艇到海裏去。突然,我看到了一條巨大的鯨魚。我從救生艇裏跳起來,想抓住它,但它太大了。於是,我爬上它的背,騎在它身上,所有的小魚都看著我笑。”

這是一出完整的、令人興奮的戲劇,不僅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精彩的畫麵,而且其中還洋溢著曆險的氣息。我們幾乎不可能給這麼年幼的孩子提供類似的故事,以讓他們得以再創造、並能更強地激發其想象力。

下麵是一個名叫洛蒂的孩子提供的另一個故事,不過我們不知道洛蒂的年齡:

“從前,有一個小女孩住在殖民地,她打開了一個巨大的甜瓜,裏麵蹦出一個綠色的野獸,還刺了她一下,結果這個小女孩就死了。”

洛蒂補充道:

“短語‘住在殖民地’和‘巨大的甜瓜’,足以瞬間就將我拽入一個夢境。而通過幻想,我看到了熱帶森林裏,到處是不可思議的鳥兒。哦!‘殖民地’這個詞是多麼簡單而具有魔力啊!在我的童年,它們意味著眾多炎炎烈日下的遙遠國度,那裏有著無數的棕櫚樹和巨大的花朵,那裏的原住民皮膚是黝黑的,森林裏有各種各樣的野獸,可能還有各種各樣的曆險。”

我之所以引用了全部文字,就是因為它清楚地展示了文字那種能喚起畫麵的神奇魅力,而不需要任何現有故事來輔助改編,就能帶來喜悅。這和呈現在眼前的真實圖片的效果恰恰相反,那些實際的圖片,會剝奪孩子在腦海中自行組織畫麵而帶來的教育價值。

老師們用來支持改編故事的第三個論點是,這是一種檢測的手段,可以發現孩子真正從故事裏學到了多少東西。這個觀點,現在對我而言已經毫無吸引力。

我的經驗告訴我,首先,孩子們很少會公開宣稱自己獲得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們看來,這是很神聖而且是私密的。不過,他們很快就會明白老師期待的是什麼,於是準備一套老師會接受的標準說辭。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能夠探知一個故事的深層效果呢?或者,一個孩子又如何通過表演故事,來描述他試圖介紹的那些難以捉摸的要素呢?一個人還不如設法使用簡單的手段,來展示太陽和雨水之於植物的作用,而不是慶祝那種明確而緩慢成長的美麗。

那麼,再問一問,我們為什麼這樣急於找出故事所能產生的影響呢?今天或者明天知道孩子理解了多少,會有什麼關係呢?對我來說,我非常肯定故事的效果,因此願意無限期地等待。

教授普通科目的老師,這方麵的任務就容易簡單得多。那些教自然科學、數學,甚至在某個程度上,教曆史和文學的老師,都能夠通過考試的方式,相對準確地檢測他們的學生學到了多少。而通過故事的方式來授課,是無法用同樣的方法來檢測成果的。

如果我們運用我努力呈現的這些方法將這門精彩的藝術付諸實施,那麼,那些委托給我們照料的孩子,有一天會為我們帶來榮耀,就像比昂鬆“注①”稱讚安徒生的那樣:

“注①:Bjornstjerne Bjornson,挪威戲劇家、詩人、小說家,諾貝爾獎獲得者。”

是你給我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

我飛上天空,飛向神奇與偉大;

是你給我的心靈種下了詩的種子,

給卑微以美化。

當我幼小的靈魂渴求著所有的未知,

它需要你用偉大的真理去滿足:

如今,一個厭世的人,

因為你,他的稚子之心將永不消散。

本章小貼士

一個好故事可以產生的效果:

·抵消有害事物對小孩子愛看熱鬧的本性的吸引

·讓生活不再那麼平淡無奇,培養想象力

·培養孩子區分真相和謬誤的能力

·讓孩子脫離陳詞濫調式的說教

·培養孩子自主做出結論的判斷力

·讓孩子將抽象的目標轉變成具體的行動

如何獲得並維持故事的效果:

·避免在故事中出現教條主義的訓誡和直截了當的訴求

·謹慎使用評論和提問

·將故事改編成戲劇,應限於忠實的改編,而不是幻想的改編

精彩故事章章讀

美洲豹和雄鹿

[南美洲]夫拉迪米爾·胡巴奇

一天,雄鹿對洞穴生活感到厭煩,於是決定造一座房子。

雄鹿選中了一個陽光充足的好地方,那裏靠近森林,且離河流不遠。它開始采集石頭、樹枝和樹幹,準備動工。緊張地勞動了一整天,天黑以後,鹿累得倒在地上,睡得十分香甜。

就在這天夜裏,美洲豹碰巧從這裏經過。

美洲豹看到雄鹿已準備好的材料,心裏產生了一個想法:“咦!你看!我可以在這裏造一座房子,石頭和木料都已經準備好了。”

美洲豹說幹就幹,它馬上動手蓋起房子來。它把石頭一塊一塊壘起來,一直勞動到天亮。美洲豹又累又困,便回到茂密的草叢裏睡覺去了。

豹子前腳剛走,雄鹿後腳就回來了。雄鹿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房子已經蓋了一半。“不用問就知道,”雄鹿心裏琢磨著,“一定是善良之神昨夜裏來幫我了。”於是,雄鹿幹得更加起勁。

在房子蓋成之前,這樣的怪事一直持續地發生著。

雄鹿白天蓋,美洲豹夜裏蓋。它們都以為神在暗中幫助自己哩,而且都堅信不移,絲毫也沒有想到對方也在蓋著。

最後,房子終於建成了,雄鹿首先搬了進去。

這一天,雄鹿自豪地在新房子的周圍轉來轉去,向每一隻路過的動物誇耀著,說它的房子在很短的時間裏就建成了。

晚上,美洲豹來了。它生氣地大聲對雄鹿嚷嚷道:“你呆在我的房子裏幹什麼?”“你的房子!怎麼成了你的房子呢?我白天辛辛苦苦地蓋一天,夜裏神幫助我繼續蓋。”“神……哪裏是神在幫助你?!那是我蓋的。”美洲豹越說越生氣,“我一直以為神在白天幫我蓋哩!”

怎麼辦呢?不管樂意不樂意,雄鹿和美洲豹隻好忍氣吞聲地住在一起。但是,它們彼此都感到很別扭,都想找一個好法子把對方趕走。後來,它們兩個的想法不謀而合了。美洲豹想方設法殺死了一隻幼鹿,並且把死鹿叼回那所房子。它心裏洋洋得意,以為這下子雄鹿一定會被嚇跑。然而,事情完全出乎美洲豹的意料。雄鹿站在房子前,它的腳下躺著一隻小豹的屍體。

“這——這是你殺死的嗎?”美洲豹驚恐不安地問。

“當然啦!難道你不知道我最喜歡殺豹子嗎?”雄鹿以嘲諷的口氣說道。但是,當它看見美洲豹帶回來的東西時,它的話卡在嗓子眼裏說不出來了。這對它真是一個晴天霹靂。雄鹿嚇得像丟了魂一樣,頭也不回地撒腿就跑。

假如雄鹿當時回頭看一下,它會發現美洲豹也絕望地落荒而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