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適合給孩子講的九種故事(3 / 3)

這段與眾不同的文字的價值,在於整個畫麵中無處不在的神秘,是防止沒完沒了地對事物進行解釋的完美方法。我認為,對孩子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認識到最好最美麗的事物是沒法用日常用語表達的,他們必須讓自己滿足於會在各處一閃而現的美好事物。弄掉一些泥土塊,不可能增加山脈的美麗;對海水中的微小水滴進行分析,也不可能加深對無邊無際的海洋的印象。但是,當一個人站在遠處抱著平和的態度時,他可以獲得對整個世界的清晰印象,能夠讓自己擺脫細枝末節的影響。

引用這些文字時(這必須得非常謹慎),經驗讓我學會,我們必須坦白地告訴孩子們,讓孩子們確信接下去不會有任何刺激的事情發生,這樣他們才會無拘無束地聆聽純粹的文字。偶爾,我們還可以做一個很有趣的試驗,就是在幾周之後請孩子們用自己的話告訴你,當時在他們腦海裏出現的畫麵是什麼樣的。和允許孩子們在聽完引文後立刻複述相比,這有很大的不同。關於這一點,我會在之後詳細講述。

最後一種素材類型,我們應該有一些談論死亡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已到了該認識死亡的年齡的孩子。我們得讓他們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並不是悲劇,而是一件非常自然、非常單純的事情。如今,孩子們總是將死亡和不幸的事故聯係在一起。我認為,他們應該聽到一些有關英勇獻身的故事,比如人們為了偉大的理想而死去。這樣,孩子們就有機會領略令人欽佩的勇氣、獻身、無私等優秀品質,或是了解由於背信棄義所帶來的死亡,譬如巴爾德爾“注①”之死、西格弗裏特之死“注②”,諸如此類,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對那些卑陋行為表示憎恨。不過,也要有一定數量(所占比例合適)的故事講述自然的終結,比如我們的事業完成了,我們的力量耗盡了;關於這種自然的過程,最悲慘的莫過於葉子從樹上凋落。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要讓孩子們有一種最初步的了解,即個體與整體相比,要渺小多了。

“注①:Baldur,北歐神話中的光明之神,在火神的唆使之下,被自己的孿生兄弟用弓箭射死。”

“注②:西格弗裏特被朋友誘騙到一口泉眼邊,然後在低頭喝水時被標槍射死。”

年幼的孩子經常能很自然地對待死亡。一個5歲的男孩在校門口遇見了兩個比他大的同伴。他們用悲傷而莊重的口氣說:“我們剛剛看見了一個死人!”“哦,”這個小小年紀的“哲學家”說,“這很正常。我們的工作做完之後,我們都會死的。”

在佛教的故事中,其中有一個講到了一隻小小的野兔(在我看來,那是神經焦慮的個體的一種代表符號),它總是不停地說:“假如地球毀滅了,我會遇到什麼樣的命運呢?”

在結束本章前,我想補充一個問題,即給孩子講故事時,故事中戲劇性的興奮點應該占整體的多大比例。就我自己而言,假如孩子們都還很弱小,我的意思是指在思想上,而不是年齡上,我傾向於將這種戲劇化的興奮排除在外,因為期望讓孩子能夠不受氣氛中這種興奮的影響,是空想而不切實際的。當然,對於個別孩子來說,做到這點並非不可能。孩子們渴望興奮,除非我們以合理的形式將這種興奮帶給他們,否則,他們就隻能接受興奮本身所具有的狂熱形式。假如我們能夠依據自己的經驗,通過適度滿足孩子的需求、掌控其精神方麵的領悟和理解,避免他們過於急切地將那些自己能輕易找到的素材一股腦兒吞下去。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是關於一個蘇格蘭男孩的。這個蘇格蘭男孩,請求父母允許自己將一本宣揚虔誠信仰的小書,送給自己一個生病的朋友。這本小書是男孩的姑媽送給他的禮物。小男孩或許希望,因為備受病痛折磨,他的朋友能夠更加容忍書中那種令人厭惡的文學風格。但男孩的父母規勸他,並指出,他這麼做是多麼的不領情,遺棄姑媽送的禮物又是多麼沒有教養。聽到這些,男孩再也遏製不住自己。他大聲地喊了出來,在無意識當中,他的話表現出了一個孩子在某個特定的發展階段的正常態度:

“這就是一本愚蠢無聊的書:書裏麵沒有誰被殺死。我喜歡那些人們把別人的頭砍掉了的故事,喜歡那些人們殺死了獅子、老虎、熊……之類的故事。”

下麵這段文字來自於喬治·艾略特“注①”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Mill on the Floss):

“注①:George Eliot,19世紀英國著名小說家。”

“哦,親愛的湯姆!我真希望你們不要在學校打架。你受傷了沒有?”

“受傷?不會的。”

湯姆邊說邊掏出一把大折刀,慢騰騰地拉出最大的那個刀片,仿佛進入冥想狀態似的,用手指在刀片上來回摩擦,說:

“我狠狠地教訓了史邦塞一頓——那就是他想鞭打我的後果。我可不想因為有人想用皮帶抽我,我就把糖分給他們。”

“哦!你真是太勇敢了,湯姆。我覺得你像參孫“注①”一樣勇敢。假如有一頭獅子咆哮著向我衝過來,你肯定會和它打,對不對,湯姆?”

“注①:《聖經》中的大力士。”

“怎麼會有一頭獅子咆哮著衝你來呢,你這個愚蠢的家夥?沒有獅子,除了在舞台上。”

“沒錯,不過,假如我們是在一個獅子的國度——我的意思是在非洲,天氣非常炎熱,那裏的獅子會吃人。我可以在我讀的書裏給你指出這點。”

“那,那我會帶上一把槍,把它打死。”

“要是你沒有槍呢?可能我們出門的時候,你知道,沒有想到這一點,比如說我們去釣魚。那時,或許有一頭獅子咆哮著衝過來,

我們沒辦法從它麵前逃走。這個時候你會怎麼辦呢,湯姆?”

湯姆躊躇了一會兒,最後輕蔑地轉過頭,說:“可現在並沒有什麼獅子衝過來啊,我們討論這些幹嘛呢?”

這段文字,顯示了兩個人想象力之間的差異,一個是高度發展的,而另一個還處於平庸的階段。湯姆可以討論教訓他同學這樣的簡單問題,然而,他卻無論如何也想象不了一頭獅子突然出現的這種戲劇性場麵。湯姆非常需要童話故事的熏陶。

這就是我們必須追求的目標,我們不能逃避我們的責任。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與教師談心理學》(Talks to Teachers on Psychology)一書中指出:

“活的事物,運動的事物,或帶有危險和血腥氣息的事物,有一種戲劇化的特質,天生就對孩子有吸引力,會將其他所有東西幾乎都排除在外。而且,小孩們的老師,會通過這類事物持續地吸引學生,以保持和他們的聯係,除非這些老師能夠創造出其他更多的後天樂趣。”

當然,這種效果,隻是我們要求的其中一類東西,不過我想通過這段的文字,讓這個問題更清晰。

在素材的選擇中,這是最困難的部分之一,也就是說,如何在故事中給孩子們提供足夠的興奮點,同時包括足夠的積極要素,在消除其渴望的某些消極東西的情況下滿足他們。

在鼓勵孩子對勇氣和其他的優秀品質(在戰爭年代這些品質經常會展現出來,它們能夠減輕對恐懼的害怕)產生高度欽佩和尊重時,我認為,我們應該展示這些英雄們生命中最優秀的一些瞬間,與他們作為士兵的身份毫無關聯的一些瞬間。因此,我們有了關於菲利普·錫德尼爵士(Sir Philip Sydney)和士兵的著名故事;有了羅蘭在戰爭結束後,將他陣亡戰友的屍體拖出來,以便進行悼念時,那種動人心魄的場景“注①”;我們還有拿破侖將他的水手們送回英格蘭的故事。而在關於貢納“注②”的故事中,在屠戮敵人的時候,他突然停住,說:“我想知道,我是不是沒有其他人那麼卑鄙,因為我不像他們那樣熱衷於殺人。”

“注①:出自法蘭西著名史詩《羅蘭之歌》(TheSongofRoland)。”

“注②:Gunnar,沃爾鬆傳說中布林爾特的丈夫,西格德的妹夫和古德倫的兄弟。”

在安德魯·朗格的一部作品裏,有這樣一個場景:一所房子著火了,祖母催促自己的孫子趕緊逃出門去。在那個故事裏,我們找到了小男孩的這樣一段話:

“在我很小的時候,您答應我,親愛的祖母,絕不會讓我離您而去,除非我自己想要這麼做。我寧可和您死在一起,也不願在您去世之後獨自偷生。”

寫到這裏,道德上的勇氣已經展現得如此明白無誤:沒有一個英雄會害怕在戰役或戰鬥中失去生命,然而,在麵臨火災會導致喪生的情形時,要考慮更多更深刻的東西。這是我們應該向孩子說明的一種觀點。

盡管戰士和水手的行為能帶來戲劇化的興奮,然而,難道我們不應該在故事中嚐試講述生命的救助,以帶來同樣的傳奇和興奮嗎?

下文是以詩歌的形式,描述了應該如何正確滿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

1

一個新的小生命降臨了。

他拄著棍子走上了朝聖之路。

鞋帶纏繞在柔弱的腳上,身上帶著用來裝禮物的袋子。

2

你將帶給他什麼呢,命運之神?

在彎曲的路上,等著他的是什麼?

是一頂皇冠,還是桂花之冠?

是一把用來揮舞的寶劍,還是金子?

3

你將給他幸福還是悲哀?

每日每夜的路途上,是什麼等候在前麵?

賜予或保留他的力量和名聲,但請給他歡笑和愛!

4

讓他成為風雨陽光和花草樹木的愛人;賜給他為了月亮的榮耀而歌唱的心;還有一顆晨光也能看見的溫柔的心。

5

讓他成為你和你同伴的愛人——聖子和聖母瑪利亞;

帕恩“注①”和森林之神,還有隱在他的同伴之中的神。

“注①:Pan,山林和畜牧之神。”

6

愛心、歌唱和歡笑,這是裝在他的袋子裏的禮物,直到旅程終結。他最後站在彙聚而來的黑暗中,站在沉睡的入口處。

——埃塞爾·克利福德(Ethel Clifford)

因此,我們的故事必須盡量去創造所有這些要素,在孩子的生命之旅中,將它們裝進他的袋子,提供給他必要的東西,保留或者去除那些非必要的。然而,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給孩子的袋子裏裝上他永遠不會拒絕的禮物,即使當他穿過了那扇“沉睡之門”。

本章小貼士

講故事時,可以選用的幾類內容:

·包含孩子熟悉的情境

·與眾不同、異想天開的情節

·能夠培養孩子幽默感的內容

·能引發聽眾愛美之心的內容,包括語言和形式之美

·描述常識和智慧重要性的內容

·各個民族相關的遠古曆史、傳說

·為避免過於說教和嚴肅的內容,講一些神奇性的故事,以為現實生活增加趣味性

·鼓勵孩子與動物建立親密關係的內容

·適當談論死亡的故事

精彩故事章章讀

青蛙姑娘

意大利童話

從前有個農婦,家裏有三個兒子。雖然他們以務農為生,但家鄉土壤肥沃,莊稼年年豐收,日子過得很富足。

一天,兒子們告訴母親,說他們打算結婚成家。

母親回答說:“當然可以,但媳婦必須賢惠,能盡心盡力幫你們打理家務。這樣吧,為了證明自己的未婚妻的確賢惠,你們三人各拿一捆亞麻,交給她織成布。誰織得最好,誰就是我最中意的兒媳。”

兩個大兒子早已有了心上人。於是,他們從母親手裏接過亞麻,交給各自的未婚妻織布。可是,最小的兒子拿過亞麻,卻不知交給誰,因為自己從未跟任何姑娘搭過話,誰也不認識。他轉來轉去,每碰到一個姑娘,就問人家願不願意幫忙織布。姑娘們一聽,個個不留情麵,當著他的麵不是嘲笑,就是挖苦。

小兒子失望地離開村子,坐到野外的池塘邊,大聲痛哭。

忽然,他覺得身旁“噗”的響了一聲。原來,有隻青蛙跳上了岸。青蛙問小兒子為什麼哭,他就講述了自己的苦惱,說兩個哥哥都有未婚妻為他們織布,而自己找來找去,卻沒人願意幫忙。

青蛙安慰說:“不用哭!把亞麻給我吧,我幫你織布。”說完,它接過亞麻,撲通一聲跳入水中。小兒子轉身回家,心裏一直忐忑不安。不久,兩個哥哥也回到家裏。

過了幾天,母親要兒子們取回織好的亞麻布,於是三兄弟一起離開家門。不一會兒,兩個哥哥先後回來了,手裏都拿著未婚妻織好的布。

小兒子可犯了愁,連亞麻都沒有了,更別說織好的布。他隻得再次傷心地來到那個池塘,坐在邊上又哭起來。“噗”的一聲,青蛙又從池塘裏跳出來,落到他腳邊。“拿去吧,這是我給你織好的布。”

小兒子別提多高興了,連忙抱著布跑回家裏。母親看了小兒子帶回的布讚不絕口,說從未見過這麼漂亮的亞麻布,線密實不說,顏色也幹淨,不知比兩個哥哥帶回來的強多少倍啊。

隨後,母親又對三個兒子說:“孩子們,這還不夠啊!你們的未婚妻到底賢惠不賢惠,我還得再考驗一下。屋子裏有三隻小狗,你們每人抱走一隻,交給你們的未婚妻喂養和調教。將來哪隻狗最乖巧聽話,它的主人就是我最中意的兒媳。”

兩個哥哥抱著小狗走了。小兒子沒了主意,隻得返回池塘,又一次坐到地上哭起來。“噗”的一聲,青蛙又跳了出來。“你又為什麼哭呢?”青蛙問。小兒子把自己的苦惱告訴青蛙,說不知找誰幫自己喂養小狗。“那就交給我吧,我幫你養大。”看他抱著小狗猶豫不決,青蛙一把拽過去,帶著小狗跳回池塘裏。

好幾個月過去了。一天,母親把三個兒子找來,說要看看未來的兒媳把小狗調教得怎麼樣了。兩個大兒子轉身出去,一會兒就分別領回一隻大狼狗,樣子凶惡,狂吠不止,嚇得母親渾身發抖。

小兒子又來到池塘邊,請青蛙相助。不一會兒,青蛙跳上岸,帶出一隻無比可愛的小狗,小兒子連忙跑過去。小狗立起後腿,用兩隻前爪行禮,還表演了許多好玩的雜技,脾氣乖巧不說,還特別通人性。小兒子興衝衝地抱著小狗回到家裏。

母親一見小狗,連連誇獎:“我從來沒見過這麼漂亮的小狗。孩子,你好幸運,你的妻子真是百裏挑一。”

隨後,她又對三個兒子說:“這裏有三件襯衫布料,拿給你們的未婚妻,誰把衣服縫製得最合身,誰就是我最中意的兒媳。”

三個兒子拿上布料離開家。當然,結果還是青蛙縫製的衣服最好最合身。於是,母親說:“好啦,你們都做得不錯,現在去把自己的新娘子帶回來,我要給你們籌備婚禮。”

不難想象,小兒子聽完這話有多麼不知所措。他到哪裏去找新娘啊?這一次,青蛙還能不能幫忙?他垂頭喪氣地再一次來到池塘邊。“噗”的一聲,忠誠的青蛙又跳到他麵前。“出了什麼事?為什麼又這樣發愁呢?”小兒子就把事情經過講了一遍。“你願意娶我做妻子嗎?”青蛙問。“什麼?!娶青蛙做我的妻子?”他覺得這個念頭很瘋狂。“再問一遍,你到底是願意,還是不願意?”青蛙追問說。“我可不想娶你,但不答應也沒別的辦法啊。”

青蛙聽完,忽然不見了。

過了片刻,小兒子看到路旁停著一輛漂亮的小馬車,車前是兩匹又低又矮的小馬。青蛙拉開車門,請他上車。“咱們一起走吧。”青蛙說。小兒子隻好跟著青蛙上了車。

回家途中,他們碰上了三個女巫:一個是瞎子,一個是駝背,還有一個喉嚨裏卡了一根刺。看到一隻小青蛙大模大樣地趕著小馬車,女巫覺得滑稽得不得了,忍不住一陣狂笑:瞎眼女巫笑得眼皮突然迸裂,重新見到了光明;駝背女巫笑得滿地打滾,脊背突然一下變直了;第三個笑得前仰後合,竟然把喉嚨裏的刺噴了出來。

三個女巫非常感激,覺得應該酬謝青蛙,因為青蛙在無意中幫她們擺脫了痛苦。於是,第一個女巫揮了揮魔杖,把青蛙變成一個絕色美女;第二個女巫把小馬車變成一套華麗的大馬車,小矮馬變成神氣十足的高頭大馬,車上還端坐著一位馬車夫;第三個女巫送給姑娘一個神奇的袋子,裏麵裝著花不完的錢。施完魔法,三個女巫就不見了。

小兒子帶著漂亮的新娘回到家。母親看到小兒子那麼有福氣,心裏甭提多高興了。於是,不久後小兒子建起一座漂亮的宅院和母親住在一起,而青蛙姑娘成了婆婆最中意的兒媳。小兩口的日子和和美美,一直白頭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