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籍的選擇》(The Choice of Books)一書中,弗雷德裏克·哈裏斯(Frederic Harrison)說:“對閱讀最有用的幫助是,知道什麼是我們不該讀的,什麼是我們應該保留的,從生長過度的信息叢林中清理一小塊幹淨的地方,找出能夠結出果實的知識。”
同樣的表述,也可以應用到我們的故事上。忙於砍伐大量不結果實的植物,“清理我的小片空地”,並不是要建議什麼是播在這片空地上的最好的種子,以“改造叢林”。
我要再次重申,關於該講哪類故事,我不打算固執己見,也不打算提供什麼太具體的建議。我所列的主題可不敢自稱囊括了所有孩子的需求,而且,正如我在上一章告誡人們應該避免的主題時,沒有將不正常和與眾不同的孩子列入其中。在闡述素材的選擇方麵,我也準備將這幾類孩子排除在外,因為你可以向那些不一般的孩子提供幾乎所有的主題,尤其是當你和他保持著親密的關係,了解他的理解能力有多麼強大的時候。在這件事上,年齡幾乎沒有什麼關礙,重要的是發展的階段。
經驗告訴我,對正常孩子來說,不管其年齡如何,適合他們的第一類故事應該包含著孩子們熟悉的情境。理由很明顯:由於經曆有限,孩子隻能憑經驗理解,除非他的想象力被喚起,而且能夠通過這一能力領會自己並未實際經曆的東西。在想象力被喚醒之前,他通過和自己的親身經曆相比較,可以進入故事所描繪的那種虛構場景裏麵。每一個故事和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遠遠不止是擴大經驗;當然,因為性情、感覺的靈敏度、肉眼觀察的能力和注意力的不同,興趣也會因而千變萬化。
在《沼澤王的女兒》(The Marsh King's Daughter)這個故事中,安徒生寫道:
鸛給它們的孩子講了許多故事,全是關於沼澤地、水潭的。一般說來,這樣的故事都是按孩子的不同年齡和不同理解力而隨時調整修改的。最小的孩子隻要聽到“嘰嘰、喳喳、噗噗、嗤嗤”也就滿足了。它們覺得這頂有趣了,可是大一點兒的卻總想聽那些意思比較深刻一些的,或者,至少要和自己一家有點關係的故事。
有關這個主題最有意思的試驗是,每隔一年或半年的時間,將同一個故事講給同一個孩子聽。每次講故事時,故事吸引他的不同情節,是他的智力發展和想象力被逐步喚醒的一種印記(你必須仔細認真地觀察這一點,確定他是真的被吸引住了,而不是因為某種暗示假裝出來的興奮)。這是一個需要小心處理的試驗,而且不是一貫都正確,因為小孩子通常都不會那麼坦率,他們經常會因為害羞或是沒法發出清晰的音節,而假裝或是隱藏對故事的欣賞。盡管如此,它依然是一個非常有趣並且很有用的試驗。
我們來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假設我們給一個五六歲大的孩子講安徒生的《堅定的錫兵》。給他第一次講時,故事中吸引這個孩子的情節最可能是站立在桌子上的錫兵,因為根據自己在兒童房的經曆,他就能理解這一點。這是對他所熟悉的情況的一種描述,不需要他借助什麼想象力就能做到。
會吸引小朋友的另一情節是玩具們的他所不熟悉的經曆,不過那依然發生在他熟悉的環境中;這也就是說,故事中不同尋常的經曆開始發生在兒童房——那是這個孩子熟悉的環境。
下麵這些內容是我從這個故事裏摘選的:
等到天晚了,其他錫兵都放進了盒子,那一家子的人也上床去睡了。這時候,玩偶們就開始互相玩他們自己的遊戲,串門,打仗,開舞會。錫兵們在盒子裏也吵鬧起來,他們也想出去跟大家一起玩,但是打不開盒蓋。那些核桃鉗子玩翻筋鬥,鉛筆在桌子上蹦蹦跳,吵得那麼厲害。
現在,從故事的這一情節開始,下麵的內容大多超出了孩子的親身經曆,需要他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以便欣賞故事中那個錫兵令人膽戰心驚、毛骨悚然的後續曆險。換句話說,錫兵開始了橋下陰溝中的航行,他遇上了一隻凶橫的老鼠,老鼠向錫兵收取過路費;錫兵被魚吞下了肚子,在那裏麵令人驚恐的情形,等等。或許,到了最後,這個孩子可能會欣賞這位英雄最優秀的品質:他的謙虛,他的尊嚴,他的緘默,他的勇氣和他的不屈不撓。看起來,這個錫兵身上融合了最好的戰士和最好的市民的所有品質,卻沒有通常那些會最先吸引人的更加明顯的品質。至於故事中的愛情,我們可以期待孩子們能明白其中的奧妙;不過,盡管孩子們會直覺地欣賞這些,那也並不是在他們這個生命階段我們所一定要期望的。
這個方法可以應用於各種各樣的故事。我之所以選擇《堅定的錫兵》,是因為它那些生動的特征,也是因為它的情節發展的不同對應著孩子的各個發展階段(對於安徒生來說,這或許是他無意而為之)。
在尤金·菲爾德(Eugene Field)那首優美的小詩《小鳥》(The Dinkey Bird)中,我們發現了孩子們熟悉的一些東西出現在不同尋常的地方,因此需要他們發揮想象力,以便意識到什麼是“大大的紅色糖果貼在海邊的懸崖上”。但是,對這隻奇異的小鳥的介紹,還有叫做“Amfalula”的樹發出的令人歡愉的聲音,給孩子們帶來全新的、讓他們快樂的感覺,超過了孩子們的親身體驗。
另一個這類的例子,可以從克裏福德夫人的故事《威利少爺》(Master Willie)中找到。熟悉的事物的反常行為,比如布娃娃,將孩子們從普通的路途引上了冒險之旅。這個故事可以從克裏福德夫人的作品《短篇小說集》中找到,這是一部為老師和孩子們寫的非常有趣的作品集。
接下去,我們要說到在故事選材方麵要追求的第二種類型,也就是要做到“與眾不同”。這一點我們早就在《堅定的錫兵》這個故事裏預先提過了。
假如一個孩子的同伴說:“我想去那些真的有幽靈存在的地方。”那麼,我們說的這第二個類型就正好回應了這個孩子的要求。這是對“幻想王國”的真正定義,也是這個孩子智力發展的第一個標誌。這說明他不再滿足於自己知道的那些事情和親身經曆,開始傾聽、欣賞不同於日常生活中聽到的那些聲音,也開始將自己的個性與故事中的行為區分開來。
喬治·葛遜“注①”曾經說:
“注①:GeorgeGoschen(1831-1907),英國曆史上著名的銀行家、金融家和政治家。”
“我想推薦給年輕人的書和故事,不僅僅是和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我喜歡幻想,幻想即使年齡很小的孩子也能夠擁有自己的精神食糧,而不是他們自己圈子中狹隘的生活影像。而且,我承認,我為那些想象力沒法不時被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激發的孩子感到遺憾,這些神話故事,本可以給他們帶去不同於他們未來會遇到的東西……我認為,或多或少讓他們離開自己的日常生活,好過讓他們每時每刻都提醒自己過著平常的生活。”
因為帶孩子領略超越他們有限的日常生活,這具有非常大的價值。故而,那些給女孩子寫的廢話連篇的寄宿學校裏的故事,給男孩子寫的矯揉造作的公立中小學的故事,我都為它們感到悲哀。為什麼不給他們提供一個更大的舞台和更生動的趣味呢?沒有什麼板球比賽或足球的勝利,能夠超過對“諸神之國的英雄”(Asgard)中“和平聖地”(Peacestead)的描寫對孩子們產生的吸引力:
這是阿薩神族(Aesir)的操練場,他們在這裏互相進行各種技能的試驗,舉行比賽和戰鬥演習。這些最後的神總是彬彬有禮,十分有教養,因為“和平聖地”的強大法令規定,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怒氣和汙言穢語都是不允許、不應該的。
對我來說,我會毫無猶豫地在故事中為孩子們提供異想天開的情節,即使是那些還不到12歲的孩子。
塞維爾小姐(MissSewell)曾經這麼說:“讓女孩子們待在教室裏閱讀簡單的故事,而不是司各特“注①”、莎士比亞和斯賓塞“注②”的著作,也不是讓這些孩子去讀流通圖書館“注③”中他們還未接觸過的圖書。事實證明,這是最虛度時光的方式。”作為對自己經曆的總結,塞維爾小姐指出,在12~14歲的時候閱讀一個好而特別的故事,尤其是一個傳奇故事(這類故事很多都是與眾不同的),真的是對孩子非常有益。
“注①:WalterScott,英國詩人和小說家。”
“注②:EdmundSpenser,英國詩人。”
“注③:CirculatingLibrary,英國文化史上一種十分獨特的現象,重點在圖書的流通而不是收藏、保存,類似今天的租書鋪。”
在給孩子講故事時,第三類我們應該選用的素材,是要能激發他們對美的欣賞。而且,這種美必須加以突出,不僅是對故事中英雄們高貴品質的描繪,而且還應該講究語言和形式之美。
在語言和形式之美方麵,像《聖經》等經典作品中的故事就具有難以估量的價值。這是因為,孩子們對主題非常熟悉,而且和單純的閱讀相比,口頭傳誦和傳播迅速的言語能夠賦予故事新的意義。至於我們是否應該遵循原始的文字,那就是一個涉及個人經驗的問題。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美國,摩爾頓博士(Dr。R。G。Moulton)對聖經故事的詮釋眾所周知。他不總是將自己的講述局限於《聖經》的原文,而是將其中生動的情節和內容提煉到一起,剔除那些對他來說會破壞故事生動性的內容,為達到最大效果而引入活靈活現的語言(actuallanguage)。那些一旦聽他講過故事的人,就會明白他的方法是如此成功。
有一個聖經故事幾乎不用脫離原文也能講述,隻要你事先提供一些暗示就夠了。這就是關於尼布甲尼撒二世“注①”和金像的故事。因此,如果孩子們想成功地將故事內容形象化,我認為,他們應該對這座佇立在廣闊平原上的金像的尺寸有所了解。將這個雕像的規格尺寸和孩子們熟悉的建築物進行對比,應該能取得不錯的效果。比如在倫敦,這件事很容易做到,大約說來,這金像可以和威斯敏斯特教堂做個比較。我對原文所做的唯一改動是,不再列舉原文中出現的那些大臣和樂器的名字“注②”。在這麼做的時候,我明白,這犧牲了原文部分音律和節奏之美,但是,另一方麵,從敘述的目的來看,故事的趣味(內容之美)並沒有因此被破壞。第一次公告是由傳令官發布的,也就是說,宣布這個命令時聲音應該十分響亮,口齒清晰且語調始終如一,就像你通過喇叭衝著散布在平原各處的人們大喊時用的語調一樣,不使用任何抑揚頓挫的語調,以便與接下來尼布甲尼撒二世對那三個人發出的命令相區別“注③”。我記得,摩爾頓博士說過,這個故事所有的戲劇性的趣味就在以“但是……”開頭的那句話中。這個建議非常有幫助,因為它能讓聽眾逐步地興奮起來,直到故事進入轉折,接著,就好像是突然之間讓他們放鬆下來,直到他們聽到尼布甲尼撒二世戲劇化地改變論調,取消了原來的懲罰。“注④”
“注①:Nebuchadnezzar,古巴比倫國王,攻占耶路撒冷,建空中花園。”
“注②:原文中,尼布甲尼撒二世召集了很多官員,讓他們為金像舉行開光之禮。文中出現了很多官員的名字,如總督、欽差、巡撫、臬司、藩司、謀士、法官等,還列舉了很多樂器的名字,如角、笛、琵琶、琴、瑟、笙,且多次重複出現。”
“注③:尼布甲尼撒二世讓傳令官傳令所有召集來的人都得向金像跪拜,但有三個人沒有聽從,一直站立著。”
“注④:尼布甲尼撒二世要將這三人燒死,但在把他們扔進爐子後,上帝保護了他們,讓他們毫發無傷地渡過了這一關。因此,尼布甲尼撒二世頒布命令,任何人都不能毀謗和褻瀆這幾個年輕人信仰的神。”
就此而論,在講故事時,偶爾引用一些能提供一種戲劇化的文風(當然,戲劇化與情節誇張相去甚遠)、十分優美的詩歌,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應該能夠讓孩子們領略到語言的形式之美。而且,我認為沒有必要等待合適的時機。一個正常的7歲大的孩子,甚至也能夠意識到這種效果,隻要他的耳朵能夠傾聽到優美的詩文被吟誦出來,就會有作用。
比如,在給非常小的孩子講故事時,一開始我會提供一首詩,其中包含一個故事情節,剛好足以引發他們的興趣:
擠奶時間
奶牛回到家,牛奶隨之來;
蜜蜂嗡嗡叫,蜜已經釀好;
長滿燈心草的湖裏,鴨子遊來遊去;
微風輕拂的叢林中,鹿兒安然無恙;
膽小、活潑、有趣的小兔子,皺著鼻子,享受陽光。——克裏斯蒂娜·羅塞蒂現在,隻要將這首詩和一些為孩子們創作的打油詩做個比較,你就會被這首詩中用詞上的文學優勢所打動。盡管這首詩十分簡單,但它遣詞造句不尋常也不缺乏創意,而且不被迫押韻、不宣揚教化,沒有像很多藝術家那樣落入窠臼。
我要再次提到尤金·菲爾德,他的《睡吧,夫人》(Hush-a-byLady)用詞簡潔之極,然而,孩子們總是情不自禁地陶醉於音調的美妙之中。
我記得,在英格蘭北部城市謝菲爾德的一所小學裏,我聽過孩子們複述詩文,那讓我感覺到他們確實意識到了浪漫之美的存在,這能讓他們避免自己的生活又變得平淡無奇。我希望孩子們能更經常地進行這種練習。對孩子來說,這有一點點難度。我記得,我在倫敦當老師時做過此類試驗,即為9~11歲的孩子,朗讀或背誦彌爾頓“注①”和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的部分段落,而他們給予我的熱情回應是:將這些段落背得滾瓜爛熟。我為孩子挑選了一些詩篇,比如彌爾頓的《五月晨歌》(MayMorning)、《科馬斯》(Comus)、《莎士比亞碑銘》(Ode to Shakespeare)、《鬥士參孫》(Samson)等等。我甚至還冒險從《失樂園》(ParadiseLost)中選取了一些段落,發現孩子們特別喜歡“夜晚來臨”(NowCameStillEveningOn)那一節。
“注①:Milton,英國詩人及學者,以其史詩《失樂園》聞名於世。”
看起來莎士比亞的作品更容易吸引他們,對於從《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理查二世》(Richard II)、《亨利四世》(Henry IV)、《亨利五世》(HenryV)中挑選出來的段落,孩子們也能夠抱著欣然的態度輕鬆學習。
在給孩子們講故事時,偶爾引用上述兩位詩人的作品,有三種方法。第一,選擇那些具備音韻之美的段落,或是能通過聲音喚起幻想之美的段落,比如“月亮多麼恬靜地睡在山坡上”等等。第二,內容十分有趣的段落,比如《威尼斯商人》中關於審判的那一部分,或是《皆大歡喜》中關於森林那一幕。第三,具有戲劇性和有關曆史的有趣內容,比如《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中,凱撒的忠誠大將馬克·安東尼(Mark Antony)的“人有時是自己命運的主人”那一整段獨白,還有《辛白林》(Cymbeline)中伊莫金和她的同母兄弟在森林裏的那一幕。
或許,讓孩子們自己學習或背誦這些段落也不一定全然不合適。此外,我告訴所有故事講述者的建議,我也教給了孩子們。我們相當坦率地探討了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努力讓他們明白,講述的質樸不僅是最優秀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途經。過了幾個月,當他們被允許做這個試驗並表達自己時,他們開始了解,單單隻是激昂的演說並不奏效,適當保留力量,始終更能給人深刻的印象和鼓舞,這種語言之美能勝過單純的、淺薄的表述。
我鼓勵孩子們為了共同的成長而互相批評,有時候,我還會在朗誦時過分強調某些詩句,或是輔以過多的手勢,孩子們會隨意地指出我的錯誤,以避免日後他們重蹈覆轍。
在我看來,如果能用故事來說明常識和智慧的重要性,那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這類故事就是我們應該選擇的第四類素材。
出於這個原因,我認為對最年幼的孩子都取得了出色效果的那些故事,對於實現這個目的來說可謂絕妙。最年幼的孩子一開始被認為比不上年長的孩子,但最終的事實卻證明,年幼的孩子略勝一籌,無論是從智慧、常識還是其他一些更高的特質上來比較,都是如此,比如對動物的友善、克服困難的勇氣等等方麵。
因此,我們就有了《灰姑娘》(Cinderella)這個故事。憤世嫉俗的人或許會認為,是灰姑娘嬌小的腳才確保了她的成功,但孩子們卻不會認為這一點具有任何優勢。然而,盡管我們無須強調內容,這個故事還是會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灰姑娘的耐心和勤勉,以及她對自己姐姐們的寬容。我們知道,灰姑娘對自己的後母非常順從,也正因為這一點,她才會戲劇性地從舞會中退場,而那是她日後成功的第一步。很多人會說,灰姑娘身上的這些品質,根本就不足以獲得獎賞,它們隻會讓灰姑娘養成一直做苦差事的習慣。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畢竟還是必須偶爾在童話中給出理想的賞罰,即使孩子們會被這種明顯的矛盾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