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章裏我要論述講故事的技巧,並不違背我在上一章提到的“質樸率真、不著痕跡”的原則。為了更好地表達我的意思,我使用了“技巧”這個詞,來表達我們竭力吸引並抓住聽眾注意力所使用的手段。
實際上,講故事的藝術比舞台表演更難。首先,講述者得獨個負責全部的情節和整體氣氛。他必須將每個人物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了解每一個部分和整體的關係。其次,由於舞台是對現實世界的縮影,因此,手勢和動作都必須稍做調整,以免破壞均衡感。我常常注意到,那些習慣了較為寬敞的舞台的演員,在講故事時,傾向於用手勢和動作將故事表現得通俗易懂。最後,對於故事講述者的特別訓練,除了嗓音的訓練和語言的選擇外,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利用微妙的暗示去展現。因為受到舞台上各種道具的妨礙,這些暗示通常沒法用在舞台表演上。而講故事的時候沒有道具的輔助,講述者必須更精妙、更細微地將這些事物表現出來。
講故事的藝術要求將一個人物隻能微縮在有限的文字裏。對這一點我非常確定,我相信,沒有人能在一個大規模的場館裏或者在大量的聽眾麵前,獲得完美的藝術表達效果。
沿著這個思路,我做過多次試驗。我曾經在美國,將同一個故事兩次講給五千多名聽眾。但是這兩次,盡管眾多聽眾的反應都令人激動、令人欣喜,我還是被迫犧牲了故事的細節,通過強調重點降低了它的藝術價值,以便讓所有的聽眾都能聽明白。
強調重點是講故事過程中的“毒藥”,因為它破壞了故事的精妙之處,使得整體的表演暗示了信息傳達方麵的矛盾。這樣做的後果是,聽眾們會坐立不安、很不滿意。
和舞台上的表演相比,講故事沒有出場、退場、燈光、服裝的襯托,也少了舞台上同伴的麵部表情的協助,因為同伴可以將你的角色所沒有表達的意思展現出來。在講故事時,假如其中有一段對話,講述者的麵部表情和手勢就必須表現得精妙、迅速,一個人得同時充當聽眾和講述者兩個角色。
那麼,講故事時到底有什麼樣的技巧,可以代替舞台上的演員得到的那些外部輔助呢?
首先,能夠突然吸引聽眾注意力的手段,是恰到好處的停頓。對那些在這方麵沒有實際經驗的人來說,這個建議看上去很像是陳詞濫調,毫無必要。但隻要有過一點兒經驗的人都會認同我的看法,認識到這個簡單之極的方法的非凡功效。這就是“重點、亮點”,換句話說,就是將興趣集中到一個點上。
麵對每一種類型的聽眾,我都嚐試過停頓這個簡單的藝術手法,幾乎沒有一次失敗。對於它的功效,我很難提供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證明,除非某個人給我提供一次“實況轉播”。不過,我還是想嚐試一下,至少我希望通過那些聽過我講故事的人來表達我的意思。
在安徒生的童話《豌豆公主》(Princess and the Pea)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國王聽見敲門聲,於是起身過去開門。這個情節可以有兩種方式來演繹。你可以說:“於是,國王走過去開門,站在門口的是一位真正的公主。”你也可以這麼說:“於是,國王走過去開門,站在門口的是(停頓一下)一位真正的公主。”
這樣一個輕微的停頓能夠產生的效果,幾乎怎麼誇大都不過分。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的肌肉會突然產生運動,顯示出他們不知不覺地出現了好奇心。這一短暫的停頓不是明確表示,而是讓人察覺到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是誰站在門口呢?”利用這一手段,吸引注意力的目的已經達成了一半。我沒有必要詳細講述這個手段涉及的心理學知識,不過,那些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的人們,不妨對此做一些研究。
我建議所有的講述者,都應該在故事中引入適當停頓,依據年齡、人數,更重要的是依據聽眾情緒的不同而改變停頓的地方。講述者應該抱著這樣的目的,將自己要講的故事複習一下。經驗可以確保成功地運用這一手段,我花了很多年時間才認識到這個技巧的重要性。
其次,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幫助故事的要義逐漸顯現的另一個手段,是手勢的運用。不過,我認為,這一方法應該有保留地使用,它並非一個主要的、必然的要素。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哈姆雷特在這個話題上對那些演員的忠告“注①”:“讓行動符合台詞,台詞也符合行動,千萬不可過火的飾演,因為任何如此的演出都將違反戲劇的宗旨。”
“注①: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中第二幕第三景,當時哈姆雷特正在指導演員們演戲。”
不過,也許我無須這樣告誡故事講述者,因為他們應該清楚明白要反對濫用手勢。實際上,鼓勵他們使用這一手段或許更有效,尤其是對英國人來說,因為他們害怕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他們一旦運用這一手段,又往往會失去其巧妙之處。對於英國人,要麼他一動都不動,要是動起來,就必定是整個胳膊啊、整條腿、整個身體一起動。假如你觀察一個法國人或是意大利人的談話,你就會發現,他們依靠手腕或者一根手指的單純動作,就能夠多樣化地、巧妙地傳達信息。昆體良“注①”在一篇文章中列舉了非常之多的、令人驚歎的手勢的效用,我完全有理由將它貢獻給所有想體會手勢效果的人:
“注①:Marcus Fabius Quintillian,公元1世紀古羅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雄辯家,著有12卷巨著《雄辯術原理》。”
“假如沒有手的輔助,任何演講都會變得乏善可陳、收效甚微。很難將手所能做的多種多樣的動作都一一列出來,因為它幾乎和語言的表達一樣強大。我們可以用手來提問、做出承諾、呼喚別人到自己的身邊,或是請他們離開,還可以表示威脅、哀求,以及明確地表達不喜歡或者害怕。我們也可以用手表達喜悅、悲傷、疑問、感謝、懺悔,還能表明方法、數量、數字和時間……在遍及全球的各民族和人們使用的迥異的語言之中,看起來,對所有人來說,手的語言是共通的。”
而給小朋友們講故事時,還有一個對他們最有效的技巧則是模仿——模仿各種動物的聲音,這通常能給聽眾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不過,我還是想先提出一個與此主題相關的慎重告誡。這一特殊的技巧,隻有那些在此方麵有天賦和才能的講述者運用起來才有效。很多人都有豐富的聯想能力,但完全缺乏這種模擬能力,盡管他們在這方麵苦下工夫,也隻會搞得古裏古怪,以致一點效果都獲得不了。當聽到這樣的講述,孩子們就會變得很有判斷力,其中一個孩子還想起了一個法國故事,故事中那位業餘動物畫家向自己一個毫無鑒別力的朋友展示自己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