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說:“你必須對自己忠實,正像有了白晝才有黑夜一樣,對自己忠實,才不會對別人H。”培養誠信品格,是一筆最好的投資。具有誠信品質的人,注定是人生的贏家。而孩子誠信品質主要是由家長來培養的,因為家長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對自己的孩子最了解,對孩子的影響也最大,責任也最直接,因此家長應該負起培養孩子誠信品格的責任。
是誰造就了這樣的悲哀
每一個鹹人都應該記住,隻有當他們的行為正直而高尚的時候,他所堅持的道德觀念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靈中去,並支配孩子的思想和感情。
——蘇霍姆林斯基
中央電視台《今日說法》欄目曾報道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女生叫明子,是一個非常溫順乖巧的孩子,在去年中秋節那天,被班主任拉,住紅領巾猛拽了幾下(因為她父親在當天早上到學校投訴班主任亂收費),造鹹頸椎脫拉住院治療十多天後痊愈。
家長四處反映未果,悲憤之餘求助於新聞媒體,引起了幾家新聞單位的關注,進行調查曝光。法院經審理判決班主任侵害事實成立,賠償明子醫藥費1800元,精神損失費4000元。
但明子傷愈返校後,被全體同學所孤立,更有甚者,有的同學還組織了一個“跟蹤團”來監視她的行動。這個“跟蹤團”有組織,有分工,情報直接送給班主任。一個小男孩還用刀當麵威脅恐嚇明子,收到滿意的效果後,旋即給班主任寫了一份“喜報”。這對明子的打擊,遠遠大於先前所受的暴力侵害。
電視裏的小女孩哭著說:我再也不想上學了。當明子同班的二十幾個孩子麵對鏡頭,回答“有沒有看到老師拽明子的紅領巾”的提問時,這些孩子像統一訓練過一樣,齊聲高喊:“沒——有——”
看著這些天真無邪的小臉,我們的心裏難以抑製地湧出厭惡和悲哀。
這些孩子其實明知自己是在撒謊。不但撒謊,還懂得以積極的迫害行動取得老師的歡心。這隻是一群不到10歲的孩子啊!他們已懂得了利害關係,已經明白得罪同學與得罪老師,哪樣對自己最有害。他們甚至非常成熟地知道把握這個來之不易的向老師邀寵的機會,他們惟一不關心的,是受害同學的感受和命運,因為與他們無關。
這些孩子,10年以後要進入大學,20年後會成為官員、學者、法官。他們將掌握整個社會的命運,他們將不斷麵對舍己為人還是損人利己的選擇。而童年的烙印,會在其中發揮多大的影響?
我們不能不感到深深的悲哀,可是,這樣的悲哀又是誰造成的呢?
有位母親說,撒謊其實是我們在孩子幼年時教他們的,通常是懶得去接電話,最不傷人的謊言是:“你就說我不在家。”孩子們對說出的每句話都認真負責,而我們呢?這種看似圓滑處事的方式,不經意間就成了孩子不誠信做人的反麵教案。
又一位父親說,生活中我們拿來哄騙孩子的話都沒有去做,說過了就當耳邊風。要知道,這些微小、毫無惡意小事一點一滴積攢起來,孩子們就會發現:所有的大人都在隨便說話,他們的言行之間根本沒有相互聯係。
可能有人會說:從道理上講,對人老實是對的,但實際上,會吃虧的。的確是這樣,但古往今來,許多事實證明,忠誠老實人也許一時受挫,但其高尚情操永遠閃耀著光芒。
受到誠實教育的孩子大多能夠開心地坦然地生活,問心無愧地麵對他人,麵對社會和人生。反之,不誠實的孩子總承擔著一大的心理負擔,嚴重的會影響身心的健康。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莎士比亞說:“你必須對自己忠實,正像有了白晝才有黑夜一樣,對自己忠實,才不會對別人欺詐。”培養誠信品格,是一筆最好的投資。具有誠信品質的人,注定是人生的贏家。而孩子誠信品質主要是由家長來培養的,因為家長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對自己的孩子最了解,對孩子的影響也最大,責任也最直接,因此家長應該負起培養孩子誠信品格的責任。
“把握培養關鍵點”
一個人是否誠信,和他受到後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有直接關係,特別是童年時期的引導培養,是一個人形成這一品質的關鍵。培養孩子誠信品質,是每一位家長都必須重視的一項責任和義務。
擦亮孩子做人的招牌
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貝多芬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隨時擦亮孩子做人的牌子,讓誠信的品質永駐他們的心間。
有一對夫妻,下崗後開了家燒酒店,自己燒酒自己賣,也算有條活路。
丈夫是個老實人,為人真誠、熱情,燒製的酒也好,人稱“小茅台”,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傳十,十傳百,酒店生意興隆,常常是供不應求。
看到生意如此之好,夫妻倆便把掙來的錢投進去,再添置一台燒酒設備,擴大生產規模,增加酒的產量。這樣,一可滿足顧客需求,二可增加收入,早日致富。
這天,丈夫外出購買設備,臨行之前,把酒店的事都交給了妻子,叮囑妻子一定要善待每一位顧客,誠實經營,不要與顧客發生爭吵……
一個月以後,丈夫外出歸來。妻子一見丈夫,便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神秘兮兮地說:“這幾天,我可知道了做生意的秘訣,像你那樣永遠發不了財。”丈夫一臉愕然,不解地說:“做生意靠的是信譽,咱家燒的酒好,賣的量足,價錢才理,所以大夥才願意買咱家的酒,除此還能有什麼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