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些家庭中存在父愛不足,小家庭親情關係向母性群傾斜的趨勢,也是導致男孩不像男子漢的重要因素。心理衛生工作者也指出,兒童在早期男性觀念與行為的獲得,很關鍵的就是觀察、模仿父親的語言與行為,並接受家庭特別是父親對其男性化角色的規範影響,然而,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環境中,許多父親將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力爭在社會上出人頭地,而對家庭裏的事,特別是有關孩子的教育方麵的事投入精力和時間太少,將此重任托給母親,回到家裏也很少與孩子在一起,有的甚至認為“教孩子”是一件自找麻煩的事情。所以,在家庭裏,母性的溫柔字根表和性別角色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龍的傳人”、“聽話、不要太頑皮”的評價、使小小男子漢應有的陽剛之氣悄然離去……
並且在孩子的天性中,大多具有喜歡模仿的特點。他們在成長時,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左右。如果在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角色總是缺席,男孩在一個相對柔弱的女性世界中浸潤得太久,身上與生俱來的雄風會隨著模仿天性的使然,一點一點地被侵蝕,不知不覺之間便朝著女性化的傾向發展。
“把握培養關鍵點”
父親對男孩子的影響尤為重要,大量研究表明,男孩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的時間越長其性別角色越容易混亂。
子不教,父之過
讓一個男孩和一個合適的男人在一起,這個男孩永遠不會走上邪路。——杜布森幼兒心理學家格塞爾曾指出“失去父愛是人類感情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所做的大量調查表明:沒有父愛的家庭會嚴重影響孩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所以,讓孩子感受受到父親的存在,體會到父親對自己的愛,其意義在於使孩子有一種心理寄托,獲得安全感,健康地成長。
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都指出,在孩子成長中,父母因性別角色、社會分工、家庭分工的不同,應各自運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擔負起不同的教育任務。一般來說,母親偏重於生活和情感,父親偏重於精神和心理;母親強調穩定,父親強調創新發展;父親傳遞給孩子的是堅強、勇敢、承受力強等陽剛之氣,母親傳遞著細膩、嗬護、富有同情心等陰柔的一麵。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質。相反,如果過分地強化或弱化某一方麵,都將影響孩子的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對於孩子而言,父親既是教育者,又是紀律執行者、社會化指導者。在很多家庭中,父親一般比母親受教育程度高,接觸社會廣,在家庭的重大問題決策上,更具權威,如果父親將孩子的健康成長時刻放在心上,就更利於把孩子培訓成適應社會所需的性格特點。此外,父親的嚴格要求,以及父親對事業的執著態度,對孩子的一生,將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有一位父親,下班後常帶兒子玩各種遊戲,教孩子搞些簡單的的玩具,拆拆裝裝,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或帶孩子到戶外捉螞蚱,粘知了。孩子五歲時活潑可愛,口齒伶俐,遇事反應靈敏,喜歡自己動手做些小玩藝。而另一位父親,不關心孩子,下班後回家隻顧自己看電視,或找人下棋、聊天,談生意、股票,很少與孩子交往,似乎孩子並不存在。為此,夫妻倆常吵架,慪氣。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形鹹懦弱、膽小,沒有創造性,愛哭的個性。
“美國教育家”杜布森博士認為,父親應該承擔起塑造下一代男人的主要任務。不能把孩子完全交給母親、幼兒園女教師,要多拿出時間陪陪孩子。父親為此有可能會犧牲部分事業與社交,但卻能得到更偉大的成就——造就一個出色的孩子。
杜布森最信奉這樣一句話;“讓一個男孩和一個合適的男人在一起,這個男孩永遠不會走上邪路。”所以,他送給天下的父親們這樣一句話;“沒有哪個男人比蹲下去幫助孩子的時候站得高。”
杜布森講了一則關於自己的故事。
在我16歲時,我父母親碰到一個困難選擇。我爸爸是一名傳道者,很多時候都不在家,而我母親則在家裏和我一起。在青春期那段時間裏,我開始向我母親發脾氣。我永遠忘不了那個晚上,我媽媽跟我爸爸打電話。我聽見她說:“我需要你。”使我驚奇的是,我爸爸很快就把我們住的房子賣了,搬到南方的一個地方去當牧師,這樣他就可以和我住在一起,一直到中學畢業。這對他來說是個巨大的犧牲,他在事業上從此一直沒有更大的發展,但是他和媽媽都覺得,我的健康成長比起他們眼前的工作來更為重要。在那幾個年頭裏,我本來有可能遇到更嚴重的麻煩,但是由於父母都在我身邊,在我走向崩潰的邊緣時,他們給了我最大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