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放學回家,拿出一張畫給我看。他說:“爸爸,你看,這個人像不像我?”天哪,嚇我一跳,這哪是人,分明是鬼,說得徹底一點,這是一堆白骨。“你為什麼畫這個?”“老師讓畫的。”我不信,我相信中國所有做父母的都不會相信。孩子的堅持誘發我要去學校看個明白。
第二天一大早,我趕到了學校。踏進我兒子上課的教室,這是什麼呀!牆上四壁掛滿了白骨圖,數了一下有19幅,班上共有18個學生,加上老師19人。“爸爸,你看這張是我。”兒子指著牆角的幾乎與他個頭差不多的一張畫對我說。畫上還注著兒子的英文名——Al1enye。這19張畫仔細看像是醫學院教學用的屍體解剖圖。為什麼要孩子欣賞這些呢?老師進來了,已有白發的老師告訴我說,這是她上“勇敢課”的教具。她解釋說,澳洲的小學很重視基本行為訓練,這種訓練建立在主動出擊上,像攻勢足球一般,不僅僅滿足於灌輸或讓孩子背誦“要不要”,而是讓他們從小去體會、去實踐。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孩子鬧,家長就嚇唬:狼來了,老虎來了,或鬼來了,膽小的孩子立即就被鎮住。很遺憾,我沒有機會在澳洲作個調查,看看那些與牆上同名同姓的“鬼”撫摸、擁抱過的當地孩子到底有多少人怕鬼。不過有一點我可以告訴你們,有一天晚上電影散場後,我與兒子在往家趕的路上,我問他,天這麼黑,怕不怕鬼?他很有學究氣地告訴我,沒有鬼,人死了隻留下屍骨。
勇敢是一種好的品格,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用勇敢的精神去克服各種困難。現在,有不少孩子膽子出奇的小。他們不敢一個人睡覺,不敢獨自走夜路,甚至不敢到一個沒有電燈的屋子裏取東西,總覺得身後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東西在跟著。這些都是因為孩子有畏懼心理使然。膽子小對孩子將來的發展必定造成不利的影響,我們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為了使孩子勇敢起來,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訓練孩子的膽量:
1.有針對性地給孩子講一些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勇敢者的故事。孩子怕用電,你不妨給他講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與雷電的故事;如果孩子害怕走路,你不妨給他講講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征服南極的故事;如果孩子害怕黑夜,你不妨講講魯迅先生黑夜上坡的故事;如果孩子害怕失敗,你可以講講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怎麼經曆了幾千次失敗發明了電燈,講講德國細菌學家埃爾利希怎麼經過幾百次的失敗而發明了一種新藥。
2.鼓勵孩子進行培養勇敢精神的體育活動。假日裏,可以與孩子一起爬山,借以鍛煉克服困難的勇氣;去公園裏玩,鼓勵孩子走一走“勇敢者之路”,如獨木橋、鐵索橋。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鍛煉,參加足球、乒乓球隊。這種體育活動競爭性強,有助於勇敢精神的培養。
3.父親要多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要努力用勇敢的精神去熏陶孩子。家裏發生了什麼不幸的事,母親大哭大叫,六神無主,父親要冷靜、沉著地處理,不要手足無措,慌裏慌張。如果父親能勇敢沉著地麵對風波,孩子也會沉著勇敢起來。如果孩子害怕黑夜,月黑風高之夜,父親可以帶著孩子去散散步,讓孩子欣賞夜的寧靜。如果孩子害怕黑屋,爸爸可以與孩子一起在黑屋子裏玩,玩了幾次,孩子就再也不怕黑暗了。
4.要努力創造機會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孩子獨立從事各種活動,稍有進步,就予以肯定、鼓勵。孩子能自己穿衣,自己走路,都應看作是一種鹹功,使孩子產生自信。
有一次,中國一學者參觀美國的一家幼兒園,見到一個小女孩係鞋帶很吃力,就對她說:“我來幫你好嗎?”小孩回答:“你為什麼要幫助我呢?你知道我幾歲了嗎?我都快3歲半了。”這個充滿自信的孩子一定是勇敢的孩子。
5.有的孩子不怕困難,但讓他當眾講個故事,則又扭扭捏捏,這也是一種不勇敢。家長發現這種情況,要經常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鼓勵孩子講話,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
“把握培養關鍵點”
訓練孩子的勇敢,應當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父母要把勇敢的教育被擺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育子何妨粗放些
對待孩子,應該鬆開你捧著掖著的雙手。——佚名現在的許多孩子,由於父母的溺愛,過著太過精細的生活。狹隘、軟弱、瑣碎、目光短淺、缺乏激情等缺憾在許多孩子身上存在著。
一位父親去美國考察,一天正遇風雪天氣,看到一群小學生,穿著短短的羽絨衣,單薄的褲子,敞著領子,背著沉重的書包,在大街上困難地行進,並沒有汽車接送,也沒有家長陪同。孩子們小臉凍得紅紅的,歡笑著,跳躍著,沒有一個愁眉苦臉的。這位父親回國後,對正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講了美國看到的情況,對他說:“從明天開始,你自——學去,不再由大人接送了。”話音未落,孩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問他為什麼讓他自——學就哭,“是不認得路嗎?”搖頭,“怕過馬路車多嗎?”還是搖頭。到底為什麼呢?他抽泣著說:“人家都有人接,我沒人接,多沒麵子呀!”原來如此。
家長們的“眾星捧月”般的嬌縱,無異於為孩子們建起了一座座堅不可摧的壁壘,最終將孩子囚禁成鸚鵡人、金絲鳥,無法具備獨立的人格,這樣的孩子必將在未來的社會中嚐遍苦頭。“育子何妨粗放些”,有專家曾如此呼告——因為,我們的孩子需要粗放式的教育方式!
育子何妨粗放些。作家毛誌成在他的文章裏,也有著這樣的感慨:一件小小的往事,在我的記憶中時時閃爍,30年不褪色。
那一年冬天,好冷好冷。積雪久久不化,繼續釀造著令人恐懼的低溫。
有一天,我夜宿某個山村,房東將一對八九歲的雙胞胎男孩打發到我屋裏同住。兩個小東西脫得赤條條的,同鑽一個被窩,好一通打打鬧鬧之後才睡著。第二天一早,兩個小東西剛睜開眼,又是一通“被窩戰”。後來,一個跳下炕,向室外跑去,另一個也跳下炕,窮追不舍。
室外是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
我穿衣下炕之後,走到戶外,不禁驚愕了,兩個小東西正在雪地上滾作一團,做“相撲”狀。
其母出來抱柴,隻是漫不經心地罵了一句“總是抽風”,隨即便取柴回院,未顯示出任何驚愕。
其父出來擔水,隻是瞟了一眼,什麼話也未說,看來他已司空見慣。
那時我20歲,尚未覓偶,不過心中卻暗暗祈禱:“生子當如此兒!”
我很崇敬這對父母,認為他們簡直是培養雄性的行家。
10餘年後,我也有了一對雙胞胎小兒,不知為什麼,兩個小東西的臉總是白嫩,經久不黑,肉多脂肪,缺棱短角隱生憾……
對待孩子,不必有太多的嗬護,鬆開你捧著掖著的雙手,讓他們從摸爬滾打中成長,當有一天他們從生活的泥淖中站起來的時候,他們將擁有一副折不彎、壓不軟的硬骨頭。
“把握培養關鍵點”
溫室的花朵是經不起風雨的,過多的嗬護和嬌縱養出的孩子經不起生活的考驗,這樣的孩子必將在未來的社會中嚐盡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