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就是那些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親自挖掘的,掉進陷阱裏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從而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權力。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沒有一個父母不對孩子傾注著滿腔的熱愛。沒有父母的保護,孩子是很難長大成人的。然而,過度的保護則沒有益處,隻會使孩子變得軟弱無能,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
過度保護的孩子長不大
盆景秀木正因為被人溺愛,才破滅了鹹為棟梁之材的夢。
——佚名
惠施和莊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別送給他倆一些大葫蘆的種子,對他倆說:“你們把這些種子拿去種在地裏,會結出很大的葫蘆。比比看,你倆究竟誰種的葫蘆大,到時候我還有獎賞。”
惠施和莊子都高興地領受了,並去種在地裏。
為了能種出比莊子更大的葫蘆,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莊子的葫蘆就種在不遠的地方,但他從不施肥、除草,隻是到時候來看看,見沒有什麼異常,就做別的事去了。
沒過多久,惠施的葫蘆苗一棵一棵地相繼死去,最後,一棵也沒成活。而莊子的葫蘆苗卻長得格外好,慢慢地,都開花結了果,而且,正如魏王所說的那樣,長出的葫蘆都很大。
惠施覺得很奇怪,就跑來請教莊子:“先生,為什麼我那麼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從來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長得那麼好呢?”
莊子笑著答道:“你錯了,其實我也是在用心管理的,隻不過與你的方法不同罷了。”
“那你用的是什麼方法呢?”
“自然之法呀!你沒見我到時候也要去地裏轉轉嘛!我是去看看葫蘆苗在地裏是不是快樂,如果它們都很快樂,我當然就不用去管它們啦。而你卻不管它們的感受,拚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啊?”
“這麼說來,還是我害了它們?”
“就是啊!你的用心是好的,可是你不用自然之法,怎麼可能得到自然萬物的擁戴呢?”
惠施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對當今的家庭教育會有所啟迪。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就是那些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親自挖掘的,掉進陷阱裏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從而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權力。
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沒一個父母不對孩子傾注著滿腔的熱愛。沒有父母的保護,孩子是很難長大成人的。然而,過度的保護則沒有益處,隻會使孩子被得軟弱無能,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
據報載,一名8歲的小男孩,僅僅因為偶然的迷路,他母親便痛下“不再讓兒子離開自己半步”的決心,並辭去公職,留在家裏照看兒子。這樣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少見的,但家長對孩子過分嗬護,凡事順著孩子,生怕孩子餓著、累著、受委屈的現象卻不是個別。我們在一些小學門口觀察發現,家長早送晚接,更有甚者,幹脆幫小孩做家庭作業,收拾學習用品,幫小孩值日打掃學校衛生區等。一個四年級的學生上課沒帶課本,老師問他為何不帶課本,他卻振振有詞地說:“還不是我媽,忘記裝了!”
有一位母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和丈夫離異,她便把全部的愛轉穿在孩子身上,好吃好穿的任他挑,在家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要什麼母親就幫他買什麼,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也摘給他。母親的嬌慣和縱容,使他滋生了“惟我獨尊”的心理。在學校裏霸道十足,不聽老師的話;在家稍不如意,就拍桌子摔碗;在社會上經常與人打架鬥毆,最終走上了搶劫的犯罪道路。
過分保護導致如今孩子某些生理、心理機能退化。一些家長一方麵在學業上拚命給自己孩子“加壓”,另一方麵又為他們在生活上盡可能地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這便導致現在的孩子大腦“發達”,四肢無力。在舒適的環境中,孩子人體中的某些機能正在逐步退化。因為他們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滿足,幾乎不用克服什麼困難,不用付出,也就沒有發展。孩子成長過程中用於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就這樣被剝奪了。
另外,我們要說的是,父母過度保護孩子的做法其實是一種自私心理的反映。因為過分溺愛的背後,一定會有對孩子行動的禁止和幹涉。父母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愛孩子,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判斷何事該做,何事不該做,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是否真的就需要這樣的保護。盡管這些都是出自於對孩子的愛心和關懷。但是父母們有沒有想過,孩子會在這種連續“禁止”中,逐漸失去表達自己要求的能力,甚至會變成“無力量”、“無意欲”、“無關心”的“三無人類”。
從某種意義上說,過度保護孩子,是一種無形的剝奪。剝奪了孩子獨立生活的權利,剝奪了孩子自主選擇的意願,剝奪了孩子養成男子漢所需要的土壤和“鈣質”。這是一種悲哀!
也許,父母們應該放低自己的姿態,聽聽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真正將自己的關懷和保護用在刀刃上,給孩子們多一些自由成長的陽光、溫度、水分、空氣……別讓你的孩子在“膩歪”了的愛中苟延殘喘,倍感“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河北某縣一所小學舉行“奔向新世紀”象征性長跑,跟著跑的、在路邊圍觀的家長比學生還多。他們不時衝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別跑,慢慢走好!”“吃得消嗎?吃不消趁早退出來!”“別逞強了,走不動爸爸開車捎你!”
從小學生隊伍中,傳出這樣的回答:“誰讓你送,快回去!”“煩不煩!都被人家笑死了!”回來後他們曾對前來采訪的記者說:“這樣的愛我們真受不了!”
“受不了”的愛天天在發生。父母對孩子過度的保護無處不在地困擾著孩子們。“知心姐姐”盧勤女士在她的《告訴孩子你真棒》一書中,敘述了這樣一段內容,讓人再次感受到親子關係中尷尬的情景。盧勤女士寫道:
一次,我們帶城市孩子去河南信陽雞公山中國少年兒童“手拉手”營地參加“我愛大自然”夏令營。一位記者媽媽擔心四年級的兒子自己洗澡洗不幹淨,竟衝到男生洗澡的帳篷想為兒子搓澡。正在洗澡的男生個個像驚弓之鳥,嚇得躲了起來。記者兒子大聲喊著:“你給我出去,你討厭!”記者媽媽很納悶,在家不都是我給你洗澡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她不知道自己的行為,令兒子在小男子漢麵前多沒麵子。
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敬一丹的女兒也參加了夏令營,但她住在營區裏,沒和媽媽在一起。一天,敬一丹去營區看女兒。她回來對我說:“我遭到了嚴厲的拒絕!我女兒說,你怎麼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闖進我們的駐地!”
不管我們做父母的多麼想保護孩子,他們一旦融入集體生活,就有一種強烈的獨立意識,他們會把這種“過分的關心”看成是很沒麵子的事。可以說,當孩子們離開家長時,平時在父母溫暖的懷抱下軟化的獨立意識開始得到了複蘇。也許,上述兩位母親遭遇的小小“尷尬”,會讓那些向來將孩子“含在口裏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摔了”的父母認真地去思索……
“把握培養關鍵點”
過度的保護看似一種愛護,到頭來卻會害了孩子,做父母的一定要把自己的愛“收”起來一半,留給孩子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