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反而做不到(1 / 3)

孩子是站在家長的肩膀上的,家長有多高,孩子才能有多高;家長能走多遠,孩子才能走多遠。家長對於孩子具有天然的權威性,同時又是最親近最熱愛的,他們的所作所為容易被孩子認為是天然合理的;並且,由於孩子知識經驗貧乏,辨別是非能力差,對父母的言行會不加選擇地模仿。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例如,男孩模仿父親的行動,女孩模仿母親的行動。他們不僅模仿家長的動作,而且模仿感情的控製和觀點,就是連孩子發脾氣的方式、樣子也像他的父親和母親……

身教勝於言傳

沒有父母的榜樣……隻是“說”,那不是教育,“打”的結果更糟。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

——蘇霍姆林斯基

人民教育家老舍先生在懷念母親時說過如下一段話:“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曆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影響很大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家長對於孩子具有天然的權威性,同時又是最親近最熱愛的,他們的所作所為容易被孩子認為是天然合理的;並且,由於兒童知識經驗貧乏,辨別是非能力差,對父母的言行會不加選擇地模仿。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父母的榜樣……隻是“說”,那不是教育,“打”的結果更糟。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因此,父母的舉止、行為非常重要。

正如俗話說的“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長的態度會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例如,男孩模仿父親的行動,女孩模仿母親的行動。他們不僅模仿家長的動作,而且模仿感情的控製和觀點,就是連孩子發脾氣的方式、樣子也像他的父親和母親。這樣的例子很多。

安迪的父親很喜歡看書,在家裏一有空閑,就拿起書看。結果安迪在爸爸的熏陶下也養鹹了愛看書的習慣。安迪還沒上學的時候就認識了很多字,他4歲的時候就能讀《安徒生童話》,知道的人無不稱奇。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父母自身的行為在教育上具有決定意義,不要以為隻有在你們同兒童談話,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兒童。在你們生活的每—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教育著兒童。因此,父母不應該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來考慮自己的言行,而應該從兒童的特點出發來檢點自己的言談舉止。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就充分說明了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要求孩子孝敬長輩,自己首先要敬老。要求孩子講文明,懂禮貌,自己就要談吐文雅,不講粗話。

巴金說:“父母們的榜樣力量非常大。在我小時候,父母的脾氣都好,父母從未打罵過孩子。想來想去,我想不出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壞的東西。今天有些年輕的父母高興時把孩子當作‘小皇帝、‘小公主,動了氣就打罵不休。不多久,他們的壞脾氣全讓孩子學到了,孩子們隻會學長輩們做出來的行動,不會學他們嘴裏講的道理和心裏想的理想。”

身教勝於言教,這是古訓,是我國傳統家教的重要經驗,很值得我們發揚光大。目前,有不少家庭忽視身教,有的甚至隻是重視言教,這會產生負麵效應。古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有父母常抱怨孩子不聽話,其實他們對孩子所要求的往往連自己都做不到。父母不能總是以命令的口氣讓孩子幹這幹那,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勉強孩子去做,否則便會失去威信,自然無法得到孩子的尊重。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主張身教勝於言教是非常有道理的,不僅要言教而且身教勝於言教。這樣,通過模仿大人的姿勢動作、習慣,把父母的優秀品質、優秀作風、良好習慣傳達給孩子。

“把握培養關鍵點”

要求孩子要做的,父母應首先做好,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應首先不做。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父母自身的行為在教育上具有決定意義。——馬卡連柯相信大家都記得這麼一個公益廣告: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媽媽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替奶奶端上一盆洗腳水,並替她洗腳。這情景每每給年幼的孩子看在眼裏。有一天,媽媽回到家,看到還在玩耍的孩子急速向廚房跑去的背影,媽媽正覺納悶,隻見孩子已端來一盆熱氣騰騰的洗腳水,由於年紀小力氣不夠,水端不穩還一個勁兒地往外晃蕩。孩子把水端到媽媽身邊說:“媽媽,洗腳。”這時畫外音響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的模仿力強,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下麵這則文章是一個網名叫獨立黃昏的朋友、一個母親的親身經曆,也許能給家長們一些啟發。

那是個黃昏,我去接兒子放學。冬日的夜幕降得很快。在路邊等車時看見一位大娘挎著個籃子,似乎很沉。我看她東張西望,就問她:大娘去哪裏?她說的地方剛好是我居住的小區。於是我幫她提著籃子一起上了車。

天漸漸黑了。和大娘拉著家常,原來大娘來給女兒看孩子,本想明天來,想想怕女兒著急就沒打招呼從鄉下趕來了。我問她女兒這時會不會在家?她說也不知道啊。拿了這麼多的東西沒人去站點接怎麼行?於是我拿出手機幫大娘撥了個號碼,想告訴她女兒去接。她女兒接電話了,可是在加班。女兒安慰大娘:別著急,一會叫她對象去接。

總算把事情搞定。大娘很感激,從蓋著厚厚的包袱的籃子裏掏出熱乎乎的地瓜和芋頭,一個勁往兒子手裏塞,也直逼我:“吃吧吃吧,我剛煮熟就帶來想給女兒吃。”

好感動,做父母的啥時候想自己了?總想著兒女。大娘對我千感激萬謝謝的,我都不好意思了。做了這麼點事情,竟然得到人家的這樣感激,自己心裏也高興起來。

在停車的地方,大娘的女婿在等著,大娘一個勁說:趕緊謝謝這個小姝子,真好心啊,要不我得迷路呢,你們不在家,我自己怎麼辦啊?

我和兒子高興離去,兒子那時才8歲,他對說我:媽媽,做好事真好,人家高興,我也高興。

最讓我高興的還不是這個事情,而是因為這個事情引出的兒子的事情。不幾天後是個星期天,兒子自己出去玩,很久才回來。哼著小曲,滿臉的笑容,好像有什麼事情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