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反而做不到(2 / 3)

一再追問才說出來:原來他剛才出去遇到一位老太太去兒子家,也是拿了個包袱,兒子幫忙拿著,攙著老太太上了車,老太太高興地直表揚兒子懂事心眼好,兒子才高興的。

雖然這是件小的無法再小的事情,但是它給我的印象很深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很在意,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父母要想贏得並保持孩子的尊重,必須在孩子麵前樹立良好的形象。知識淵博、豁達明理並且對事業有著不懈追求的父母,即使是普通工人、農民,也會贏得孩子發自內心的仰慕。反之,不學無術、自私貪婪,即使高官厚祿,也不會得到孩子的敬重。父母惟有不斷進取,通過自己的人格力量去獲得孩子的欽佩和敬愛。

也許,古代“陳策追騾”的故事,能引發我們的一些思考。

南宋時,一天,陳策去集市上買回了一匹騾子。這騾子精壯精壯的,毛色發亮,走起路來四隻蹄兒像翻花。喜得陳策連聲說:“好騾好騾。”

第一次用這騾子,是要從西域的恒順運一些絲綢到他的鋪子。夥計將鞍放上騾子的背,想不到騾子突然暴怒起來,上躥下跳,連鞍都摔在地上,把幾個夥計嚇了一跳。這騾怎麼啦?夥計們把騾捉住,又試了幾次。隻要鞍一上騾背,它就發怒一般暴躁蹦跳。

“這是一匹傷鞍的騾,老主人養鹹的。”陳策說。“騾子不能負重,就是廢物。”鄰居說,“還把他送還原來的主人,或者賣掉吧!”

可陳策這個人不忍心這樣做。受了欺騙,他就這樣認了,他叫夥計把騾子關到城外閑置的老屋子裏,每天供給它一些簡單的草料。他說,“就等它慢慢地老死吧。對畜生這樣狠的主人,就是畜生!”他對騾子的前主人依然耿耿於懷。

他的兒子對父親的做法很有些想法,他還是想把騾子賣掉。但這個念頭他不敢跟父親說,他有點怕父親。所以後來做的事他都是瞞著父親幹的。

他找到平時比較熟的一個馬販子,說:“你想法把我這頭騾子賣了,我多給你錢。”

馬販子說:“誰都知道你父親的脾氣,他會說我們的。你父親知道了,氣得要冒煙的。”

“沒事,一切後果我負責!”

機會終於來了。有一個路過南城的官人的馬死了,便來到騾馬市場,想再買一匹。馬販子瞄見了他,上前說:“有一匹上好的騾子,因為負重時受了點傷,把背磨破了,主人要趕生意,急著就把它賣了,你要不要看看?”

官人就隨他過去。隻見一匹精壯精壯的騾子,毛色發亮。官人連聲誇:“好騾好騾。”

馬販子說:“就是背上有些傷,稍養一養就好了。”

騾子的背上有一些新鮮的擦傷,是陳策的兒子和馬販子磨出來的。脫毛,破皮,見血。

官人和當時的陳策一樣,毫不猶豫就買下了。他說:“我的日程寬裕,暫不用它,隻與我隨行即可。”

陳策還是知道了這件事——可當時已經晚了,那官人早已離開了南城五天了。陳策騎上馬,沿官道追。曉行夜宿,沿路打問。他花了兩天時間,趕上了那匹騾子。那騾子見了他,不走了,挨挨蹭蹭要靠近他。想說什麼說不出來,隻知道強著不走。

陳策向官人行禮,說:“這是一匹傷鞍的騾子,不能負重。”

官人疑心他舍不得這精壯的騾子,要反悔,就說:“傷鞍的騾子我也要。”

陳策解下自己的馬鞍,遞給官人,說:“不信,你試試。”

官人說:“我不試。”

陳策歎一口氣:“我以誠待你,你卻疑我欺詐,既如此,我在家等你。”說完,策馬回家了。不久,官人返回了南城。他找到了陳策,說:“我來並不是為了討回銀兩,而是特為謝罪而來。你待我以至誠,竟受我小疑。哎,慚愧呀!”

陳策的行為給兒子上了一場生動的教育課:一個人對別人表現出完全的不誠實時,可能會獲得暫時的回報,但你不可能終生活在自欺欺人的陰影之中。同時,陳策的行動,也為那些無形間為孩子製造撒謊“土壤”的父母起到了一定的啟示作用: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誠信待人、真誠處世、光明磊落的人,父母就應該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把握培養關鍵點”

教育家說:“孩子是站在自己的冰上的,自己有多高,孩子才能有多高;自己能走多遠,孩子才能走多遠。”H 惟有不斷進取,通過自己的人格力量去獲得孩子的欽佩和敬愛。

千萬別做孩子的反麵教材

你要記住,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鹹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

——盧梭

父母與子女朝夕相處,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孩子的心靈深處埋下種子,對孩子的未來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孩子的思想觀念、政治信仰、行為習慣、興趣愛好都會或多或少帶上家庭的烙印。“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曆來出生書香門第的孩子自幼就養成勤奮好學的習慣;武術高手的子女自幼就能學就一身高超的武藝,就是兩個例證。相反,一個家長自己就有酗酒、賭博、小偷小摸、不講社會公德等惡習的家庭,也很難培養出子女的良好習慣和高尚情操來。

還有的家長,自身缺少公德,經常出入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場所,吃喝嫖賭無所不能,偷雞摸狗,無所不為。特別是在家庭中,如果一天到晚經常吃喝玩樂,打牌、搓麻將、賭博、看黃色錄像,甚至吸毒等,對孩子的純潔心靈會造成極大的創傷。

從前,一個人打算悄悄跑到鄰居家的麥田中偷一些麥子。

“如果我從每塊田中偷一點兒,誰也不會察覺到,”他心想,“但是加起來數目就非常可觀了。”於是,他等到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黑雲遮蓋了明月,他偷偷帶著兒子離開家。

“孩子,”他壓低聲音說道,“你得給我站崗,如果有人來就大聲喊我。”

然後這人溜進第一塊麥地,開始收割,不一會兒,兒子就喊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