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為孩子付出再多都是應該的,孩子不需要知道(3 / 3)

4.讓孩子在對比的感悟中學會感恩。一位富有的父親帶著小兒子去鄉下旅行,想讓他見識一下窮人是怎麼生活的。在農場最窮的人家裏他們待了一天一夜。旅行結束後,父親問兒子:“旅行怎麼樣?”

“好極了!”

“這回你知道窮人是怎麼過日子的了?”

“是的?”

“有何感想?”

兒子回答:“咱家有一條狗,我發現他們家裏卻有四條狗;咱家僅有一個水池通向花壇的中央,可他們竟有一條望不到邊的小河;我們的花園裏隻有幾盞燈,可他們卻有滿天的星星;還有,我們的院子隻有前院那麼一點兒,可他們的院子卻有整個農場那麼大!”兒子說完,父親啞口無言。接著兒子又說道:“感謝父親讓我明白了我們有多麼貧窮!”

不言而喻,學會逆向思考問題的孩子,一定是懂得感恩的孩子。在家教時,多從逆向的角度引導孩子思考問題,有助於孩子學會感恩。

5.我愛你,媽媽。母愛是大地,大地哺育了生命,滋養了萬物,給予世界以真愛。孩子心中愛的種子正是母親播撒的。母親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孩子,又用愛心嗬護著孩子成長。

作為孩子任何時候都要懂得尊敬媽媽,她們生我們、養我們,而且在任何時候都全力支持我們。做孩子的隻有時刻尊敬她們,像愛你自己一樣愛你的媽媽,好好保護她,才不會辜負母親對孩子的養育之恩。

在北京電視台的一個節目中,主角是個11歲的男孩,他9歲時離家出走,在外麵流浪了三年。

主持人問他:“你在外麵流浪時最想誰?”

男孩說:“最想我媽媽。”

“你怎麼想的?”

“我想如果我有了錢,一Ⅲ輛汽車,把我媽接出來看看。”

男孩子為什麼那麼想他媽媽呢?無意中他講了一件事。

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家的母貓難產。小貓死在了貓媽媽的肚子裏,媽媽讓他幫助母貓把小死貓拽出來。

“當時那隻母貓悲慘地叫著,”男孩說,“每拽出一隻小貓,那母貓就使勁地叫,有一隻小貓身子拽出來了,頭還留在肚子裏。就在母貓慘叫的時候,我媽說了一句話:‘生你的時候也這麼難!我這才知道,我媽真不容易呀,說到這兒,男孩大聲地哭了。男孩的媽媽也哭了。

生命是可貴的,而孕育生命的母親更是偉大的。讓孩子學會感恩,給孩子講講出生的故事,要讓他思考自己是怎麼長大的?該如何去回報給予他生命的人?讓他懂得去愛自己的媽媽。誰都渴望親情,親情的教育就蘊藏於生活的點滴之中。

“把握培養關鍵點”

感恩之心的培育,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著手。每晚睡覺之前,你不妨花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去想一想,今天有什麼讓孩子感激的事,比如父親的一句叮嚀,母親的一頓早餐,鄰居的一個致意,同學的善意幫助,老師講課時忙碌的一個身影,這些都是生命中愛的體現,都值得孩子去珍惜。

向孩子“索要”關愛

一個會愛父母的人,將來才會更好地去愛別人,愛生活,愛這個世界。

——趙靜波

不懂得愛父母的孩子很難學會愛別人,這一點尤其值得家長重視。因為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皇帝”也逐漸增加,這些孩子隻懂得無止境地索取、接受父母、他人的愛,卻吝嗇得不肯付出一點。

一位媽媽給3歲的兒子買了盒新鮮的點心。兒子津津有味地吃著,爸爸走過來說:“什麼好吃的?讓我嚐一嚐。”兒子按住盒子蓋大叫:“不給,不給。”“小東西,別這麼自私,給一塊。”爸爸故意從盒中搶了一塊點心咬了一口。結果兒子大哭起來,非要爸爸吐出來不可。媽媽連忙跑過來哄著:“寶貝別哭了。都是爸爸不好,咱們打爸爸。”兒子大叫著:“壞爸爸!壞爸爸!”最後在爸爸連聲的“認罪”中,兒子才破涕為笑。

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其實一歲前的嬰兒就有情感反應,別人哭他會隨著一起哭;一兩歲的幼兒看到別人哭,就會拿自己喜歡的玩具去安慰,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有了想減輕別人痛苦的本能,這是愛心先天的自然流露。可如果後天得不到很好的培養,他們的愛心就會逐漸消失。有一對父母在這方麵的做法希望能對家長們有所啟發:

一鳴的父母為了培養一鳴的良好品格,讓一鳴從小就關心父母,不小氣、不自私,每次吃東西父母都要他和父母分著吃。有一次,一個朋友從外地帶來了一筐橙子,父母要求一鳴每次吃橙子都要拿出三個,最大的兩個給父母,小的留給自己。開始一鳴每次都做到了,可是,當筐裏隻剩下三個橙子時,一鳴卻舍不得了。這時爸媽就告訴一鳴:越是好的東西少的時候越能考驗人,這時,你能想到把好的、大的橙子給長輩,才是真正的好孩子,要求一鳴繼續堅持以前的做法。最後,一鳴是一邊哭著一邊把大的橙子分給父母,而且眼淚汪汪地望著父母,希望他們不要把橙子吃下去。這時,媽媽給爸爸使了個眼色,一瓣一瓣地把橙子吃掉了。兩個橙子到底是什麼味兒,誰都沒吃出來,因為他們也“心疼”。但從這以後,一鳴遇事總是先想到爸媽,逐漸養成了關心父母的習慣。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得到了太多的關注與愛,可是很多家長卻常忽視孩子的愛心教育。愛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有一位母親就在這方麵做得很好:

我常跟兒子說的一句話就是:有兒子真好!兒子小時候長得比較胖,剛學會走路時,我抱他上樓梯就很困難,所以我就有意識讓他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要讓他知道,在家裏爸媽的想法也非常重要,做事情要學會為別人著想。在關鍵時候要充分發揮他在家裏的作用。比如,每次回家,都要讓他力所能及幫我拎一點東西,讓他知道,媽媽一個人拿著很累,需要他幫忙,而且他也應該幫媽媽。有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告訴他,要體諒一下媽媽,不要讓媽媽煩,媽媽很容易發脾氣,往往這個時候他就會很主動地說一些我喜歡聽的話,還會表現得特別乖。

父母不應該讓孩子在家中當特殊人物,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分擔家中的事物,不勞動者不得食。要循序漸進地教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擦桌子、擺放碗筷、摘菜葉、洗手絹等。在孩子稍大些時,還可以讓他分擔相對重要的家務,既讓他獲得成功感,又使他從小養成勤勞的好習慣,並從中體會到父母為家庭付出的辛勞和養育之情,體會到愛是需要付出的。

“把握培養關鍵點”

不少家長認為:現在我們疼愛孩子,孩子長大後一定會回報的。其實不然,你從不教孩子愛父母,孩子從哪裏學會愛你們?要向孩子索要關愛,因為這也是教孩子愛父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