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孩子的父母,很視孩子生存能力的培養,千方百計地給孩子創造安逸舒適的生活條件,一點困難和磨難也舍不得讓孩子受,致使有的孩子到了中學,甚至到了大學,離開了父母就不會獨立生活,處處表現出懦弱、畏縮、無能,這樣的孩子將來恐怕難有出息。缺乏獨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缺乏生存困境的磨礪,就很難成為生活中的強者。家長的責任應該是培養孩子有生存和自我保護的本領,使他們有勇氣去麵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危險與困難。
生存訓練
人生就是學校。在那裏,與其是幸福,毋寧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師。因為,生存是在深淵的孤獨裏。
——海德格爾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乃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隻有強者才能在惡劣的生存環境、激烈的競爭條件下生存下來。缺乏獨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缺乏生存困境的磨礪,就很難成為生活中的強者。綜觀之下,我們的不少孩子在這方麵卻越來越缺乏。他們猶如溫室裏的花朵,備受溺愛,因而生活自理、自控自救、自我防範等方麵的能力很差,所以屢屢發生孩子被拐騙、觸電而死、溺水身亡等悲慘事件。
據《羊城晚報》報道,2002年廣東省冰 年學生非正常死亡的840多件個案中,光校外溺水突發死亡數就占了個案的一半。學生溺水事故頻頻發生,讓人感到無比心痛。
從表麵上看,溺水悲劇緣於學生的安全意識薄弱、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然而學生溺水事故所占比重如此之高,且很多溺水者是已經成年的大學生,又說明並非僅僅是個“安全意識”問題,它至少還從一個側麵表明,家庭、學校對於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是不成功的,學生溺水事故頻發給我們的“生存教育”敲響了警鍾:過分的嗬護隻會讓孩子失去基本的生存能力,不理性的愛隻會弱化孩子天賦的潛能。著名家庭教育專家趙忠心教授在他的調查報告中,曾講到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江南某省城寬闊的大街上,一清早就停放著一輛威嚴的警車和一輛豪華轎車。警車上坐著警察,可轎車裏坐的卻不是犯人,而是佩戴紅領巾的少先隊員。轎車周圍簇擁著黑壓壓一大群前來送行的人,男女老幼約有上百人。隻見車下的人一個勁地往車上遞大包小包各式各樣的食品,還喋喋不休地千叮嚀萬囑咐:“別到處亂跑”,“不要喝生水,別吃不幹淨的東西”,“水杯、飯碗使自己的,不要用老鄉的”,“睡覺蓋好被子,別著涼”,“晚上上廁所帶好手電筒”……
警車拉著警笛、閃著警燈開動了,直到消失在大街的盡頭,送行的人們仍舊站在原地,眼含熱淚,眼巴巴地望著車開去的方向,很久都不願離去,此情此景頗為“悲壯”,猶如生離死別。
其實,這隻不過是某單位組織的一次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從省城挑選20名小學生到邊遠山區學習生活一周,同時從邊遠山區挑選20名小學生到省城學習生活一周,即進行短期的“易地留學”。城鄉的學生分別住在對方學生的家裏,到對方的小學學習。組織者的目的在於,讓城裏生活條件優越的孩子親身體驗一下農村比較艱苦的生活,促使他們更加珍惜自己優越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為縮小城鄉差別、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思想。同時,讓農村的孩子親身體驗一下大城市的生活,促使他們努力學習,樹立為改變家鄉麵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發奮學習的觀念。
看到眼前這種情況,觀眾無不感歎地說:“現在的孩子養得也太嬌了,將來他們怎麼能獨立生存呢?”
這種擔心絕非杞人憂天。許多孩子的父母,很不重視孩子生存能力的培養,千方百計地給孩子創造安逸舒適的生活條件,一點困難和磨難也舍不得讓孩子受,致使有的孩子到了中學,甚至到了大學,離開了父母就不會獨立生活,處處表現出懦弱、畏縮、無能,這樣的孩子將來恐怕難有出息。將孩子護在懷中,便限製了他們發展能力的空間,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中束策。同時,父母過於緊張的保護意識,也容易使孩子對生活產生恐懼感,認為外麵的世界充滿不可抗拒的威脅,形成怯懦的性格。
在這方麵,澳大利亞的教育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啟示。在澳大利亞的學校教育中,有一項很特殊的課程——野外生存訓練。這門課程從20世紀70年代便開始了。經過幾十年的摸索並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目前它已被作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全麵推廣。孩子們從小學三年級,大概八九歲起就開始接受最初的野外生存訓練了。野外生存訓練的長短和強度根據學校的教學安排和學生的年齡有所不同,訓練科目亦有許多種。一些比一常見的訓練內容有:
1.行軍與露營訓練。它要求學生自己背著行囊在特定的原始森林區或者野營訓練區行走,食物常常是統一配給的罐頭食品。晚上,學生們一般露營在野外,要學會選擇安全地點露宿、搭帳篷、生篝火……
2.峭壁攀爬與下落。它訓練學生兩方麵的技巧:一是從下順岩石向上攀登,二是從峭壁或岩石的頇部滑落到比較平坦的地麵。學生腰間會係上繩。
3.劃艇與漂流的技巧。參加訓練的學生都要穿上泳衣並配備救生設備,他們要掌握劃槳的相互配合以及湍流漂流技術,在自然的水域中學會避開激流,排除險情,最終在規定的時間內到達目的地。
4.叢林識途與越野。訓練學生在深山叢林裏掌握識別地圖的技巧,憑借指南針準確辨別方向,並在最短的時間內走出叢林。
顯然,這些訓練不僅鍛煉了孩子的體力、技能和麵對險惡環境時的應變能力,更激發了孩子挑戰自然的勇氣,砥礪了他們堅強的品質。在此,我們暫且不說以上的生存訓練項目在家庭教育中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單就澳大利亞學生教育中呈現出的鮮明的教育理念,就有許多可供借鑒的地方。俗話說,思想決定行動!父母具有怎樣的教育觀和培養理念,才是最為重要的決定因素。所謂智者運用之妙,在乎一心。在生活當中,我們亦可隨處找到這種典型事例對孩子進行生存教育。
美國一個6歲的孩子撥通火警電話救護了心髒病發作的母親;奧地利傷殘斷臂兒童用嘴咬住鉛筆撥通電話自救;不久前雲南彌勒縣14歲的女孩被強盜扔進20多米深的山洞,但她卻憑著堅強的意誌力和良好的生存能力,靠吃洞中的青苔和岩洞水,在暗無天日的山洞中度過半月之久,最後終於獲救;哈爾濱10歲的女孩瑩瑩遭遇綁架,她智裝昏迷、記住路標,趁“拐子佬”不注意,終得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