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生活多難,孫洪田、董秀蘭夫婦還是讓孫小玲和村裏的其他小夥伴一樣按時上了小學。“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別看孫小玲隻有12歲,但是地裏種、收、管理,孫小玲樣樣在行。耕地家中沒有牛,她就用小鐵鍁翻;鋤地拿不動鋤頭,她就用鐮;家裏沒有錢買肥料,她就去拾糞。做到幹活學習兩不誤,孫小玲每天早上五點鍾就起床開始做作業,做完作業再到2裏外的地方用腳蹬三輪車拉水,然後做飯、喂雞、給父親熬草藥,再去上學,放學後再到地裏幹活或者去撿破爛、拾菜葉子。“我們這個家能維持下來,多虧了這個孩子,都12歲了還連個雪糕也沒吃過!人家這麼大的孩子到處患著玩的時候,她還要考慮怎樣讓我們倆吃飽。”提起這些事孫洪田已經泣不鹹聲。“這些事都不該是一個12歲的孩子該幹的事啊!”
孫小玲很聰明,學習成績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一直名列前茅,用班主任趙樹鋒的話說“從未下過前三名”。無論學習多忙、地裏的活多累,孫小玲的臉上始終掛著微笑。
和同齡的孩子相比,孫小玲顯得多麼成熟懂事。雖然這個例子有些極端,可是我們不能不承認,明白生活的不易的孩子更懂事,跟父母更貼心,對日後的生活更能應對自如。
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有艱辛的。作為家長,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應該把實際情況實實在在地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明白生活的艱辛。讓孩子直接麵對,和家長共同承擔起家庭生活的艱辛。要通過活生生的事實告訴孩子,生活就是這樣,它既會造就幸福,也會帶來痛苦。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惟有直麵人生,通過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命運,創造美好的未來。家長要教育孩子從小懂得這些,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關心和愛護。
“把握培養關鍵點”
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生活的艱辛。孩子並不會因為家庭的困境而放棄努力學習,相反,大多數孩子當得知學習的費用來之不易時,會更加發奮地讀書,努力比同齡人學得更加出色。
教育孩子學會感恩
正確的教育是我們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們將來的苦痛、辛酸,是我們對其他的人們和整個國家的罪過。
——馬卡連柯
中國可以說是個講仁愛、懂感恩的國度。老祖宗經常講:“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作家王躍文說:“做個中國人,特別在古代,一輩子都在感恩:從皇恩、養育之恩到知遇之恩,等等,真是感不盡的恩。”然而到現在,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知道感恩的人太少了,尤其是孩子!可是為什麼孩子不知道感恩,做父母的有沒有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知心姐姐”盧勤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中學生為了感激父母十多年來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有一天晚上在父母都回家休息的時候,他給父母每人都沏了一杯茶,然後送到了客廳裏。誰知他的父親竟然說:“你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什麼好心!你以為你想看電視我們不知道,你隻要能搞好學習比什麼都強,比做什麼都令我們高興!”氣得這位中學生發誓:以後再給父母倒荼就不是人。這件事給我們啟示就是,要在乎孩子的愛,接納孩子的愛,知道讓孩子感恩。正是因為缺少這方麵的習慣,無論我們的家長怎樣為孩子操勞,孩子總認為是應該的,天經地義的,並不為之感動,充滿感激。
教孩子學會感恩,首先讓孩子從感謝父母開始。要讓孩子知道,即使是來自父母那最簡單的衣食、最質樸的關懷,也無不傾注了父母對他們的辛勞和熱愛,這種愛是獨一無二的。這樣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感激父母,熱愛父母。
豐豐的爸爸,從豐豐上幼兒園開始,他就讓孩子學會記日記,專門記生活中那些點滴的美好的事情。
例如,豐豐的日記中總會出現這樣類似的記錄:“我的爸爸有一雙勤勞的手,他每天都起早帶晚地辛苦工作著。”
“今天,媽媽為我織漂亮的新毛衣,她的手都累酸了,媽媽多疼我啊。”
“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去奶奶家,奶奶給我做了好多好吃的東西,並誇我很懂事。”
這些簡單的話語無不體現出孩子對家人的感激之情。
現在豐豐已經上了初三,在學校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在家裏很體貼父母,總是搶著幫父母做家務。在好多孩子很自私的今天,豐豐遇事時能同時為別人去著想,凡認識他的人無不誇他是個懂事的孩子。
……父親的家庭教育無疑是成功的。孩子已經從最初感激父母開始,學會了感激老師,感激同學,感激生活。回想那些誤入歧途的孩子,除了因E 客觀因素,很大程度是因為這些孩子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去努力發現生活中點滴的美好事物,以致在黑暗中越陷越深。
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具有現實意義,讓孩子學會感恩,這將有助於孩子好的品格的形成,使孩子一生都受益無窮。
下麵且讓我們看看哪幾種方法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1.做人不能忘恩。你可以給孩子講講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隻小鹿,它逃避獵人的追趕,躲進了附近一個葡萄園。當獵人剛剛從它旁邊走過,它就開始大吃起葡萄葉子來。獵人發現葡萄園的葉子在微微顫動,他們猜想:“這葉子下麵會不會有隻野獸呢?”於是獵人就開了一槍,結果可想而知,鹿被打中了。鹿在臨死的時候說:“我活該倒黴!因為我吃掉的,恰恰是那些救過我命的葡萄葉子。”然後告訴孩子做人不能忘恩負義的道理。另外,可鼓勵孩子學會說出自己最感謝的人和事,家長在一旁表示欣賞和讚揚。
2.感恩孝。“感恩孝、”,孝敬父母是在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感恩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讓孝敬父母的美德漸而擴充至社會大眾,乃至一切無量無盡的眾生。反之,如果反過來,完全不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不過問父母的生活,不關心他們的健康,則又矯枉過正,走向另一個極端化和絕對化。
培養孩子的孝心,必須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孝心就是一種感恩的心,沒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還要讓孩子們知道父母的養育之恩,讓他們知道怎樣做才算是有孝心。真正有孝心的孩子,懂禮貌,責己嚴,為父母分憂解難。明理,做父母的可以多給孩子講些古今故事,讓孩子通過形象去理解。
3.讓孩子體會愛。聖雄甘地說:“被愛心箭射過的人,才能領會愛的力量是多麼偉大的。父親對我所采用的方式,正是用愛的箭射入我的心坎,使我體會到愛的力量是多麼偉大。我下決心一定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光明磊落地活下去。”教孩子體味愛的過程也是教孩子學會感恩的過程。當你喂孩子美食時,不妨說:“好香,給媽媽嚐嚐好嗎?”通常孩子會舉起小勺遞過來,你會對他表示讚許。如果孩子冷,你不妨問問他:“爸爸是不是也冷?”在給孩子添加衣服時,問問他:“爸爸衣服在哪裏?”“媽媽穿哪件?”這麼做既可以教他日常知識,又啟發了他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