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太多的批評責備,太少的鼓勵表揚(3 / 3)

老人的話,改變了那個黑人小孩的一生。而那個孩子便是基恩博士自己。

自信就是孩子一生走向成功的“氫氣”,本色是屬於每個人獨特的“顏色”。一個孩子能否成為棟梁之材,和他是“黑色”還是“白色”並沒有太多的關係,堅持自己的“本色”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要事事把孩子與別人比一,要讓孩子保留自我,讓他知道,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隻要受到愛護,他就能麵臨別人的譏諷、打擊,而不需改變自己遷就別人。

“把握培養關鍵點”

家長要學會欣賞孩子,不要拿自家孩子的不足與別人的長處相比,因為這種教育方法容易使孩子產生挫敗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批評孩子要講究技巧

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來得好,但是鼓勵法也不可用得太濫,一濫恐失其效用;刺激法若用得其當,也是很好,不過隻可偶一為之而已。

——陳鶴琴

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他們由於不成熟、自我約束力差、自我糾錯能力差,所以在成長過程中不但錯誤百出,而且經常是在犯同樣的錯誤。作為成年人的家長最感到頭疼的是:“孩子怎麼沒記性?”“為什麼屢教不改?”於是頻繁批評,意圖把孩子“罵”醒。但是不管你是苦口婆心地罵,言詞激烈地罵,還是語重心長地罵,這種帶有批評成分的教育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尤其是針對處於青春期階段的孩子,他們的逆反心理作祟,容易與父母形成對立局麵,那麼這時候的批評不但無效反而要適得其反了。如果再碰上一個破罐破摔的孩子,被批評煩了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老教育家孫敬修先生有一次看見幾個孩子在搖一棵小樹,孫老並沒有上前大聲訓斥。沉思片刻後,他走過去把耳朵貼在小樹上,孩子們看見覺得很奇怪,好奇地問孫老在做什麼?孫老態度嚴肅,用十分痛惜的語氣對孩子們說:“你們聽,小樹在哭呢!因為你們快把它的命根搖斷了!”孩子們聽了,羞得滿臉通紅,一個個慚愧地低下了頭。而後,孫老和孩子們一起給小樹培土、澆水。從那以後,這些孩子不但不再搖樹,還鹹了護樹“小衛士”。

孫老在這裏是采用“良性刺激”的方法,把準兒童心理,用極富童趣的話語使孩子從心底裏感知犯錯、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在批評孩子時,最忌諱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傷人心的話。所以,不管孩子犯了多麼不該犯的錯誤,在批評孩子之前,父母都要平息一下自己的情緒。一般來說,當孩子犯了錯誤後,往往心裏已經產生了愧疚。所以,父母在批評時,沒必要一遍一遍訴說自己多麼痛心,這種做法無異於在孩子心靈的傷口上撒鹽。對於已經具備是非判斷能力的中學生而言,批評隻要點到為止,就會使孩子記憶深刻。如果過度批評,不但不會加深孩子的印象,相反還會使孩子更加反感。

沒有人喜歡被人批評,父母在批評孩子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盡可能采用積極的批評方式,給批評穿一件表揚的外衣。

已經上高二的小斌仍然“玩”性不改,每周六都要玩一會兒電子遊戲。說是“一會兒”,實際上卻是好幾個小時。因為他每次都要打一局,而一局至少得打過好幾關,有時甚至能從頭打到尾,這樣幾個小時就過去了。有時母親看不過,便吼他:“別玩了!快去寫作業。”他往往會以“隻差一點就過關了”由,再拖半個小時。

幫助兒子改掉貪玩的壞毛病,母親想了個好辦法。又一個周末,母親約了自己的幾個朋友聊天,並讓小斌服務。就在小斌為阿姨削蘋果的時候,母親提起了如何對待孩子貪玩的話題。幾位朋友都有十七八歲的孩子,所以都有話說。其中一位說:“我兒子已經上高三了,還整天惦記著玩,家裏看得緊,他就到遊戲廳、網吧玩,我都快愁死了。”小斌在旁邊很緊張,生怕母親揭自己的底。

小斌的媽媽接過話茬說:“你越管得緊,他越不聽話。我就從來不管小斌,每周他都可以玩一個小時的遊戲,而且很守時,說一個小時,就一個小時。”說著,看了看表,然後對小斌說:“兒子,到了玩遊戲的時間了吧?去吧,玩一個小時就停。”

那天,小斌很自覺地在遊戲機旁放了一個鬧鍾提醒自己,一個小時後,幹幹脆脆地退出了遊戲。以後,不管母親在不在旁邊,小斌都隻玩一小時,到了時間就立刻停止,再也不用母親費心了。

小斌媽媽很講究批評的藝術,她的做法很值得父母們學習。然而,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時,難以做到心平氣和。於是,這樣的話不絕於耳:“都這麼大了還不懂事!”“就知道玩,這麼大了還讓我操心!”“好的沒學會,就學會打架了,你是不是想把我氣死?”可想而知,這些話會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心靈感受。當孩子犯有過錯時,家長往往一味責備孩子,甚至打孩子,一點不講批評技巧,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那麼,家長批評孩子時,應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1.把聲音放低。通常我們批評孩子時總是聲色俱厲,如臨大敵,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容易受到傷害。所以我們不如換一副表情,比如我們可以用凝重、嚴肅的表情來顯示我們對待孩子的錯誤的態度,語調也大可不必高八度,相反可以比平常的聲音更低沉一些。“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

2.使用沉默。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和自己所犯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3.使用暗示。孩子犯有過失,如果家長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不直接批評他的過失,孩子會很快明白家長的用意,願意接受家長的批評和教育,而且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4.批評孩子要言簡意賅。有的家長批評孩子時嘮嘮叨叨說個不停,卻說不到要點上,盡說一些廢話和孩子反感的話,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於是索性左耳進右耳出。所以批評的話不在多,要言簡意賅,恰到好處。

5.批評孩子要適時適度。孩子的時間觀念比較差,昨天發生的事,仿佛已經過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剛犯的錯誤轉眼就忘了。因此,家長批評孩子要趁熱打鐵,不能拖拉,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6.批評孩子一定要就事論事。批評孩子的時候不要把過去的事情扯出來,家長常犯的毛病就是喜歡秋後算總賬。孩子本來有幾件事情做錯了,當時父母心情好,就不管不說,等到後來孩子的舉動越來越不像話,這才開始發火,而且把已經過去了的事情重新提起,這樣做隻會增加孩子的抵觸情緒。

7.批評孩子千萬不能損傷孩子的自尊心。特別是那些有辱人格的語言絕不能使用,批評孩子的場合也要有所選擇,盡量不要當著外人或孩子朋友的麵批評孩子。場合不對,本來孩子可以接受的意見也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他們甚至會做出某些難以預料的舉動,讓父母十分尷尬,下不了台。

8.批評與表揚相結合。平時要本著多表揚少批評的原則,該表揚的時候表揚,該批評的時候批評,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公正的,如果隻批評不表揚,孩子會因你隻看到他的缺點看不到他的優點而不滿,從而不願意接受批評。

總之,父母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采取朋友般的做法,通過談心、啟發、聊天等方式,用委婉的口氣指出孩子的不足,用商談的口氣消除孩子的對抗心理,與孩子一起共同分析錯誤,允許孩子申辯,及時澄清問題真相。這樣不僅可以使孩子真正感覺到自己在人格上和父母一樣平等,而且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消塗彼此間的隔膜,收到積極良好的教育效果。

“把握培養關鍵點”

沒有人喜歡被人批評,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是如此。所以,父母在批評孩子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掌握批評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