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個聾子,都聾20年了。”一個知情人告訴他。
每一次冰都是給孩子創造一次機遇,孩子需要冰,需要信心,就如植物需要澆水一樣,離開冰,孩子就不能進步。威廉,詹姆斯也曾經說:“人性中最深切的稟質,是被人賞識的渴望。”事實也的確如此。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一隻狗會在打罵中學會站立;沒有一個孩子會在批評中產生學習的興趣;沒有一對情侶會在相互的指責中增加彼此的愛意;也沒有一對朋友會在嘲笑中增進彼此的友誼。
因此,學會由衷地冰自己的孩子是十分重要的。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而是營造一個輕鬆的成長氛圍。越是在自卑或不如意的時候,孩子越需要冰和欣賞。過火的指責和粗心的淡忘,都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負麵影響。
人人都需要冰!冰是一杯心靈的安慰,冰是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冰是對孩子真摯的愛,冰還是一種執著的肯定。孩子在冰的支撐下,會一點點地做到最好。曾幾何時,記得一位作家寫到這樣一件事,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了冰在孩子心中的重要。而作家筆下所寫的一位母親,其執著地冰孩子的精神為我們每個人做出了榜樣。在探討“冰”這個教育方法的最後,我們不妨一起來讀讀這個故事,來品味作家筆觸中流淌的文字,及發生在親子間的情感:
夏季的一個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我看見一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婦女。那孩子正用一隻做得很粗糙的彈弓打一隻立在地上、離他有七八米遠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時能把彈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後不遠,看他打那瓶子,因為我還沒有見過打彈弓這麼差的孩子。那位婦女坐在草地上,從一堆石子中撿起一顆,輕輕遞到孩子手中,安詳地微笑著。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裏,打出去,然後再接過一顆。從那婦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親。
那孩子很認真,屏住氣,瞄很久,才打出一彈。但我站在旁邊都可以看出他這一彈一定打不中,可是他還在不停地打。
我走上前去,對那母親說:“讓我教他怎樣打好嗎?”
男孩停住了,但還是看著瓶子的方向。
他母親對我笑了一笑。“謝謝,不用!”她朝著孩子的方向望了一下,輕輕地說,“他看不見。”
我怔住了。
半晌,我喃喃地說:“噢……”
“別的孩子都這麼玩兒。”
“對不起!但為什麼?”
“呃……”我說,“可是他……怎麼能打中呢?”
“我告訴他,總會打中的。”母親平靜地說,“關鍵是他做了沒有。”
我沉默了。
過了很久,那男孩的頻率逐漸慢了下來,他已經累了。
他母親並沒有說什麼,還是很安詳地撿著石子兒,微笑著,隻是遞的節奏也慢了下來。我慢慢發現,這孩子打得很有規律。他打一彈,向一邊點,打一彈,再轉點,然後再慢慢移回來。
他隻知道大致方向啊!
夜風輕輕襲來,蛐蛐在草叢中輕唱起來,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條發出的“劈啦”聲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聲仍在單調地重複著。對於那孩子來說,黑夜和白天並沒有什麼區別。
又過了很久,夜色籠罩下來,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輪廓了。
“看來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猶豫了一下,對他們說“再見”,便轉身往回走。
走出不遠,身後傳來一聲清脆的瓶子的碎裂聲……
麵對一個盲童,這位母親依然如此執著,如此忘我。那一聲清脆的瓶子的碎裂聲,對這位母親來說,該是多大的慰藉啊。讓我們冰 孩子吧,冰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把握培養關鍵點”
沒有一個孩子會在批評中產生學習的興趣,越是在自卑或不如意的時候,孩子越需要鼓勵和欣賞。學會由衷地鼓勵自己的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們在鼓勵的支撐下,會一點點地做到最好。
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他比別人差
鞭撻或嗬斥是應該謹慎地避免的。它隻是彌縫了目前,使傷口結上一層皮膜,對於痛楚的核心仍然沒有觸到。隻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洛克
“別人行,你為什麼就不行?”這是許多家長訓孩子的口頭禪。某女士一說起兒子的學習就特別激動:“我們做父母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心隻想孩子好好讀書,可他就是不爭氣。我姐姐的孩子比他還小1歲,學習從來就沒讓父母操過心!我橫看豎看,我們的孩子不比別人差啊,別人行,他為什麼不行?”
不少父母老想給孩子樹立榜樣,拿自家孩子的不足與別人的長處相比,這是一種盲目的教育心態,父母的這種教育方法容易使孩子產生挫敗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自於成人的評價,而這種肯定式的評價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亦是尤為重要的。父母總是強調孩子比別人差會使孩子經常自我否定,當孩子遇到困難就會恐慌、退縮,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家長要學會欣賞孩子,不要總是拿自家的孩子與別人比一,孩子之間是無法比一的。每個孩子都是自然界最偉大的奇跡,以前既沒有像他們一樣的人,以後也不會有。由此,我們要讓孩子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論好壞,你都要冰孩子在生命的交響樂中演奏屬於自己的樂章。這是最大化孩子潛能的重要通道,也是最大化孩子自信的源泉,更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
做你自己!這是美國作曲家歐文,柏林給後期的作曲家喬治,格希文的忠告。
柏林與格希文第一次會麵時,已聲譽卓越,而格希文卻隻是個默默無名的年輕作曲家。柏林很欣賞格希文的才華,以格希文所能賺的三倍薪水請他做音樂秘書。可是柏林也勸告格希文:“不要接受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隻能鹹為個歐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堅持下去,有一天,你會鹹為第一流的格希文。”格希文接受了忠告,並漸漸鹹為當代極有貢獻的美國作曲家,具有了自信的成功資本。
“做你自己”,這四個字裏該包含著多少深刻的道理啊。一個人如果丟失了自己,便沒有了存在的意義。一個成熟的人,必定是一個秉持本色的人,同時也會是一個自信的人。當一個人懂得珍惜自己的價值,明白自己來到人世的使命時,他的心中必定會永駐自信。
有一個生長在孤兒院裏的小男孩,常常自卑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麼意思呢?”
院長總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長交給男孩一塊石頭,說:“明天早上,你拿這塊石頭到市場上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無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
第二天,男孩拿著石頭蹲在市場的角落,意外地發現有不少人對他的石頭感興趣,而且價錢愈出愈高。回到院裏,男孩興奮地向院長報告。院長笑笑,要他明天把石頭拿到黃金市場去賣。在黃金市場上,有人想出比昨天高10倍的價錢來買這塊石頭。
最後,院長叫孩子把石頭拿到寶石市場上去展示,結果,石頭的身價又漲了10倍。由於男孩堅決不賣,這石頭竟被傳揚為“稀世珍寶”。
男孩興衝衝地捧著石頭回到孤兒院,問院長為什麼會這樣。
院長沒有笑,望著孩子慢慢說道:“生命的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於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價值,竟被傳為稀世珍寶。你不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嗎?隻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義,有價值。”
故事的寓意再明白不過,每一個人都無權去輕視自己,自信是天賦的使命。當孩子陷入自卑和悲觀之中時,家長一定要冰孩子堅信自己的價值,活出自己最佳的狀態。保持本色是自信的源泉,幫助孩子認識“生命的價值”,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起充分的自信。
美國著名心理醫生基恩博士常跟病人講起的一件事,再一次說明了保持孩子本色、激發孩子自信心是何等的重要。
一天,幾個白人小孩正在公園裏玩。這時,一位賣氣球的老人推著貨車進了公園。白人小孩一窩蜂地跑了上去,每人買了一個氣球,興高采烈地追逐著放飛的氣球跑開了。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後,隻剩下一個黑人小孩,他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貨車旁,用略帶懇求的語氣問道:“您能賣給我一個氣球嗎?”“當然可以,”老人慈祥地打量了他一下,溫和地說,“你想要什麼顏色的?”他鼓起勇氣說:“我要一個黑色的。”臉上寫滿滄桑的老人驚詫地看了看這個黑人小孩子,立即遞給了他一個黑色的氣球。他開心地接過氣球,小手一鬆,氣球在微風中冉冉升起。老人一邊看著上升的氣球,一邊用手輕輕地拍了拍基恩的後腦勺說:“記住,氣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為它的顏色、形狀,而是氣球內充滿了氫氣;一個人的成敗,不是因為種族、出身,關鍵是你能否堅持自己的‘顏色,讓心中時刻充滿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