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孩子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詞兒,也許就是“聽話”H 了,他們較早接受的教育之一,就是淘氣的孩子是不好的。因此,他們在父母或老師的要求下不得不努力做個聽話的孩子。但這教做的結果,卻有可能使孩子具備“獨立性差”、“膽小”等缺點。所以,從現代教育的眼光看,我們應當重新審視這種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
孩子的個性發展高於一切
我們的教育是要把孩子從聽話的規範教育中拯救出來,恢複孩子自由思考的天性。
——苗體君
世界上60多億人口,卻找不出個性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個性是一個人具有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興趣、性格、能力、氣質的總和。人的個性是在一定的生理素質基礎上和一定的社會環境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由於各個人的遺傳素質和環境、教育的不同,形成的個性也是千差萬別。
中國社會調查所曾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長沙、呼和浩特、西安、南京、廈門、沈陽等地的1000名公眾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63%的公眾表示我國的孩子沒有外國的孩子有個性。多數公眾認為,我國的孩子感覺都是一個老師教育出來的,共性很多。文彙報上曾刊登過蘇錚同誌的一篇文章,也反映了這方麵的意思:
開學前,孩子作為初中預備班的新生,按學校要求軍訓了三天。讓我感慨萬分的是在參加了孩子的“兩分鍾自我介紹”班會活動後。40名同學先後走上講台作兩分鍾自我介紹,想不到從這些同學嘴裏“吐”出的自我形象竟是如此驚人的相似:“我性格外向,活潑開朗,興趣廣泛,好交朋友。”用詞的雷同率幾近100%,可謂“異口同聲”。
回家路上,我問孩子,聽了同學們的介紹,你認識並記住了幾位?“基本上沒記住,因為講得都差不多。我隻記住一位同學,就因為她是外省市來的。”
嗚呼!聞聽此言,不由得悲從心來,金子般的童年,卻不見童真與稚趣,花季的青春,竟演繹出如此的呆板與壓抑。
此景此情,讓我想起孩子小學時“一分鍾競選演講”的情況,雖然每個人競選的目標不一樣,但競選詞卻也如出一轍,承諾的都是要做老師的好幫手。又聯想到現在經常開展的向不發達地區小朋友獻愛心活動,學生拿出來的不外乎是“老三件”:一把土,一瓢水,一捆柴,抑或幾本書。孩子的思維空間如此狹窄,思維方式如此單調,思維能力如此弱化,真讓人不願往深處想。
應該說,處在花季的學生好奇心很強,對周圍的事物有特殊的敏銳性,他們的觸角、視角和感覺與成人相比,更有其獨特、新鮮、活潑、可愛之處,但如今反映在課堂、演講台上,卻是如此枯燥、乏味、教條,這不能不讓人要問一個為什麼?
在新經濟時代,社會急需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我們的教育應倡導個性化教育,冰 孩子獨立思考,合理想像;提倡“異想天開”,允許“標新立異”,克服孩子思維單一化的傾向,啟發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最後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而不是一味以老師和家長的眼光、書本的角度來替代。
而中國的教育往往強調讓孩子遵循某些固定的規範,而忽視孩子的個性成長,“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一俗語,就是此種教育觀念的反應。所謂的“規範”又是由老師、家長單方麵製定的,許多時候它甚至成為壓抑孩子創造性的一種工具。
父母應了解孩子的個性,根據他們的個性進行培養,而不能以父母的“既定方針”強加於孩子,強迫他完成父母的“施政綱領”。在這方麵數學奇才陳景潤有獨特的見解。
陳景潤對獨生兒子陳由偉的培養方法是:民主地對待兒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地鹹長,使他的思維方法更具有個性。陳景潤認為,孩子有個性才能成才,文藝家、政治家、科學家都是靠個性的發展才獲得成功的。
陳景潤希望兒子將來也當科學家。陳由偉天生聰明,每當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開來看個明白。一個玩具幾十元,做母親的便拉下臉來嚴肅地批評兒子。這時,陳景潤總是樂嗬嗬地站在兒子一邊說:“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開玩具證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問題,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對。”
陳景潤認為,教育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不同環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這正是這位舉世聞名的數學家的過人之處。
孩子的個性別人是難以塑造的,由於個體的生理素質基礎是不同的,他們的個性也是不相同的。尊重孩子的個性其實就是保護了孩子的未來。試想,如果孩子本身是個繪畫天才,家長卻硬要將這個孩子送去鋼琴班,可能不僅鋼琴彈不好,原有的繪畫天賦也會消失殆盡。
“把握培養關鍵點”
孩子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他們的天賦、興趣、愛好、潛力也是有差異的,尊重孩子的個性其實就是保護孩子的未來。
淘氣的男孩是好的,調皮的女孩是巧的
也許淘氣的孩子會做一些打破一件東西的事,但從長遠看沒有特別的重要性。我想一個家長有一個淘氣好玩的孩子的話,是幸福而不是一個問題。
——楊振寧
“你這孩子怎麼又不聽話啦?”“寶寶聽話,媽媽買一輛大玩具汽車給你。”“你什麼時候才聽話,讓老爸省點心!”“你這孩子為什麼這麼強,聽話好不好?”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的話。聽話的孩子是乖寶寶、好寶寶、大人喜歡的寶寶,一些父母還為自己的孩子聽話而感到自豪,“我家寶寶真乖,馴良,從不惹大人生氣。”“聽話寶寶”“乖寶寶”已成為父母對孩子評判的標準。
一位承受很大工作壓力的女性在談到父母對她的教育時說:“小時候,姥姥看護我,媽媽上班前總是反複叮囑,聽姥姥的話。下班後也常問我,聽話了沒有?3歲上幼兒園,媽媽每天早晨送我,臨走時總是一句話,聽阿姨的話。上小學時,每天都我聽老師的話,上課要認真聽講,上了中學依然如故。後來工作了,也常叮囑要聽領導的話,看領導臉色辦事。好像在我的記憶中,‘聽話“二字是媽媽對我講得次數最多的。”
我們傳統文化總是教育小孩從小要“聽話”,不要“淘氣”。結果,我們的孩子不是“獨立性差”,就是“膽小怕事”、“缺乏社交能力”。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教育觀念顯然已經落後,不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應當改被。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淘氣的孩子也不等於是壞孩子。有識之士已經提出:“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聽話‘的兒童是問題兒童。”
為什麼說“聽話”兒童是問題兒童呢?所謂“聽話”兒童,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提不出來,不敢與長輩辯論。這樣的“聽話”兒童,有的隻是奴性,卻毫無個性和獨立性,遇事沒有自己的主見,不敢反抗邪惡勢力。這樣的兒童,其性格已經被扭曲,心理也不健全,自然成了“問題兒童”。遺憾的是,這個問題至今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一般人還沒有把這種兒童當作“問題兒童”看待。
楊振寧教授在回答乖孩子好不好時很有意思,他說:“淘氣、好玩的孩子好不好?我的回答很簡單,我覺得很好。也許淘氣的孩子會做一些打破一件東西的事,但從長遠看沒有特別的重要性。”
“乖乖聽話這個觀念在美國社會不被認為是一種好的表現。由於這個緣故,於是在美國出現了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有好有壞。我認識許多非常鹹功的人,他們不是好孩子,但他們後來有大鹹功。而正因為他們不是好孩子,他們的膽子比較大,他們念中學、念大學,念了兩年不念了。這在中國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可是這些人在美國比較被容忍。這確實產生了一些非常鹹功的人,比如比爾,蓋茨。”
根據調查,在社會能夠有所作為的人士,他們小時候幾乎都是不聽話的乖孩子,有的還非常調皮淘氣。不聽話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見,大腦思維活躍,對任何人或事情不隨便屈從,自信心強,有獨立處事能力,在惡作劇中學到各種知識等。
家長不能再把培養乖孩子作為培養目標。不要再對你的孩子說“寶寶,聽話,不聽話,爸爸媽媽不喜歡你”,讓孩子那顆被彎曲、被壓抑的心靈回歸自然,童心、童言、童趣、童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