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總認為“聽話”才是好孩子(2 / 3)

為了培養好學、好問、好動的兒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張”,即:“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鹹見、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空間,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烏籠似的學校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從過分的考試製度下解放出來,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

陶老在傳統思想禁錮國人時敢於衝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冰父母讓孩子放開手腳地活出孩子自己的天真活潑的生活。今天我們年輕一代的父母還要猶豫在傳統觀念與競爭機製之間搖擺不定嗎?

“把握培養關鍵點”

淘氣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見,大腦思維活躍,對任何人或事情不隨便屈從,自信心強,有獨立處事能力。一個家長有一個淘氣愛玩的孩子的話,是幸福而不是一個問題。

不要介意孩子頂嘴

要使孩子登上才智的高峰,爭論是一條極為重要的途徑。

——佚名

有一位媽媽抱怨說:“最近我女兒特別愛頇嘴。比如,在從學校回家的路上,我們到一個公園去玩了一會兒。當我說‘咱們回家吧‘,她不幹,還會反問我:‘為什麼我非要聽你的,而你就不能聽我的?‘女兒特別喜歡小動物,總想養一隻小狗,我不讓,說小狗身上有細菌。但是她卻說:‘你說得不對!電視裏說過,小朋友和小動物多接觸可以提高抵抗力。‘每當這時候我都會很著急,但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對待孩子。”

家長管教孩子經常會遇到孩子不服而爭辯頂嘴的情況。在教育孩子時,本來孩子讓父母說幾句便可沒事了,但孩子一頂嘴,父母馬上會恨得不得了,而說教也可能升級為一場打罵。

孩子長到三四歲時,其獨立欲望明顯增強。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不願處處被人壓製,不滿足於模仿成人,要求獨立思考,獨立行動。而這時父母對孩子照顧過多,幹涉過多,就會使他們特別反感。其突出表現是不聽指揮,自行其是,經常跟父母頂嘴,令父母頭疼。隨著年齡的增長,大概到了7~8歲,孩子和爸爸媽媽頂嘴的事就多了起來,到了11~12歲時,孩子幾乎會天天和媽媽頂嘴。所以,如果不能夠從一開始就很好地解決孩子頂嘴的問題,以後做父母的就會更加頭疼了。

現在的孩子接受教育一早,看書看報多,接受知識多,他們的知識麵比父母當年要寬得多。這直接的結果是判斷是非的能力強了,要求獨立的心理強了。還應該看到,頂嘴也是他們表達自己的判斷的一種特定方式。孩子追求獨立性,要加強自己判斷是非的能力,這與孩子的“不良品行”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孩子表達自己的判斷,不可能像大人那樣圓滑和委婉。所以對孩子的頂嘴,家長不要一概斥之為不禮貌,不尊敬長輩,要區別對待。

心理學家認為:“能夠同父母進行爭辯的孩子,在以後會比一自信,有創造力和合群。”事實表明:爭辯有利於思想溝通。因此,孩子與父母爭辯,不要怕丟了父母的麵子,不要擔心孩子不聽話,不尊重你,與你為難。孩子也是講道理的,你與孩子爭辯,孩子覺得你講道理,會打心眼裏更加愛你、尊重你、信賴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更會心悅誠服地去做。

如果一個孩子從不與人爭辯,總是與世無爭,那麼他的勇氣、進取心、正義感就值得懷疑了。

然而,中國的家庭教育卻更多的是“聽話”教育,“聽話”是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口頭禪。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這是中國傳統教育下人們的一種共識,“聽話”成了中國家長對孩子使用頻率最高的兩個字。

孩子小的時候,自理能力差,讓孩子按大人的意願去活動,避免出現危險,無疑是對的。但是,孩子逐漸長大,自我意識逐漸加強,就不能總用“聽話”兩個字去進行教育。

總是用“聽話”兩個字去教育孩子,勢必在孩子的幼小心靈裏冰一種觀念:大人的話、父母的話、老師的話都是對的,這在相當程度上限製了兒童質疑精神的發展,會使孩子形成唯唯諾諾的性格。

試想,一個孩子處處、事事都按父母的話去做,按照老師的話去做,而沒有自己提問題的心理空間,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能有創新意識嗎?能有創新能力嗎?所以說,應該允許爭辯,不要介意孩子頂嘴,這看起來是管教態度,實際上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一種反映。

但是,如果孩子頂嘴習慣成自然,也不利於他的學習和成長,甚至會影響長大成人後的人際關係。對於孩子的頂嘴,專家開出如下“藥方”,“藥方”的主旨是,要從父母自身做起。

1.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如果家庭成員彼此間缺乏尊重,動輒髒話滿嘴,或者互相說些“抬杠”的話,孩子一旦具備了一定理智水平,就會從心底裏不尊敬父母,頇嘴便成了家常便飯。家庭成員之間要相親相愛,互相關懷,使家庭洋溢在和睦、互助、自由、快樂的氣氛之中。即使家庭中存在分歧,也盡量不在孩子麵前爭吵,而是通過協商解決。

2.尊重孩子要求獨立的願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幹、去做、去想,父母盡可能為孩子提供活動機會,創造活動環境。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鹹人的模式行動,當孩子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設想,做了一件從來未做過的事,父母應積極支持,及時讚許。

3.引導孩子說理,V 己申辯。人無完人,為人父母者受文化水平、職業、性別等限製,有時所持觀點本身就是不正確的,或者父母也可能一時糊塗,幽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而不顧及孩子的感受,這樣孩子會感到很委屈。發揚家庭民主,給孩子更多的發言權,首先要允許孩子申辯,鼓勵孩子申辯。既然你批評孩子,就應允許孩子有這種權力。這樣的好處是,讓孩子感到無論做什麼,有理才能站穩腳跟,對發展孩子個性很有利。

4.培養孩子良好性格品質。父母要教育孩子尊重長輩,啟發孩子對別人的意見要多動腦筋,認真考慮後再講話,以培養穩重、忠實,善於克製自己的良好的性格品質。

5.注重與孩子的精神交流。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鹹人的理解,父母應學會經常聽聽孩子的意見,努力理解他們的感受,並用“我想……”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評價,使孩子感到父母的溫存、撫愛,從而樂於接受父母的意見。

6.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能簡單粗暴。父母教育孩子時,不要用命令的方式,而應以友善的態度啟迪孩子,避免枯燥的說教。如果父母在教育方式上不肯用心,隻憑一時的喜怒讚揚或批評孩子,或隻是發號施令、訓斥孩子,孩子一時會被父母的威風嚇住,作聽話狀,但他再稍大一些,則不會買父母的賬了。不要求孩子立刻聽從父母所說的每一句話,而是給他們適當留有思考及情緒準備的時間,以防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

7.批評教育孩子切忌嘮叨。父母對孩子的不當言行,有責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嚴肅的批評,但必須言簡意賅,切忌一味重複,喋喋不休。說話是一門藝術,父母教育孩子更要結才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道理的領悟能力較弱等特點,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父母缺乏這方麵的知識,說話抓不住重點,反反複複嘮嘮叨叨,讓孩子十分厭煩,這也是引起孩子頇嘴的原因之一。

“把握培養關鍵點”

父母與孩子爭辯,能活躍家庭氣氛,在交流中,表現出一種親情和友愛,拌嘴、爭辯是重視對方的一種方式。所以說,應該允許爭辯,不要介意孩子頂嘴。

讓孩子有自己的主見

遇事沒有主見的人,沒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會幹什麼,自然無法邁向成熟。

——佚名

一名中文係的學生苦心撰寫了一篇小說,請作家批評。因為作家正患眼疾,學生便將作品讀給作家。讀到最後一個字,學生停頓下來,作家問道:“結束了嗎?”聽語氣似乎意猶未盡,渴望下文。這一追,煽起學生的激情,立刻靈感噴發,馬上續道:“沒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難以置信的構思敘述下去。

到一個段落,作家又似乎難以割舍地問:“結束了嗎?”

小說一定攝魂勾魄,叫人欲罷不能!學生更興奮、更激昂、更富於創作激情。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續、接續……最後,電話鈴聲驟然響起,打斷了學生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