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對孩子的事情總想包辦(1 / 3)

經常見到一些父母高舉著“父母當家,為兒女做主”的旗幟,一意孤行,強迫孩子按自己的意願來選擇人生道路。然而,成功是讓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做父母喜歡的事情。每個人的路都隻能是自己去走,誰也代替。孩子雖然在父母眼裏還很小,但是他們其實已經長大了,他們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什麼,他們完全能夠明確自己將來的方向。如果家長無視孩子的願望,將這一寄托強加於孩子,那就有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

讓孩子決定自己的未來

每個對孩子將來負責的父母應該牢牢記住這個很重要的育兒原則——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是對他積極性的最大打擊。

——佚名

父母愛孩子,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相信孩子,給孩子一個自己選擇的機會,畢竟,未來是孩子自己的。下麵是謝軍的一個例子,也許它能給我們一些啟迪。

謝軍是享譽世界的國際象棋大師,獲得過多項世界冠軍。她的鹹就令多少人羨慕,然而您知道嗎?她之所以有今天,與父母給她自主選擇的機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1982年,謝軍12歲,小學快畢業時,是升入重點中學還是學棋,兩條路任她選擇。謝軍和她的家人,似乎都處在十字路口上,需要H 前進的方向。謝軍在小學6年中,7個學期被評為三好學生,學校當然要保送她上重點中學。這樣品學兼優的孩子,誰見誰愛;國際象棋的黑白格同樣牽引著謝軍和她的一家人,真是舉棋不定。是走媽媽的路,將來進高等學府,還是當運動員呢?誰也拿不定主意。還是媽媽做主,她叫來了女兒,用商量的語氣說:“謝軍,抬起頭來,看著媽媽的眼睛。你很喜歡下棋是不是?”這是母親對女兒選擇道路的提問,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對女兒將來命運的提問。謝軍的家庭是民主的,她的父母對孩子采取了審慎的商量的辦法,充分尊重女兒的意見和選擇。謝軍目光堅毅、嚴肅地看著媽媽的眼睛,堅定地說出7個字:“我還是喜歡學棋。”母親得到女兒的回音後,她同意謝軍的選擇,同時又極其嚴肅地對女兒說:“好,記住,下棋這條路是你自己選擇的。既然你做出了這個重要的選擇,今後你就應該負起一個棋手應有的責任。”

一個12歲的女孩能懂得和理解這段話嗎?你也許會這樣發問。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和母親的這段對話,謝軍會受益一生的。假如當初沒有這段話,或者是父母包辦決定女兒的前程,都不會有今天的謝軍,中國也沒有今天的國際象棋“女皇”。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家長實在太少了。現實中的大部分父母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都傾盡全力,為了孩子寧肯自己受委屈也無怨無悔。但是,在孩子的精神方麵,比如在對待孩子的理想、孩子將來的人生等問題上,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卻變了味道。

經常見到一些父母高舉著“父母當家,為兒女做主”的旗幟,一意孤行,強迫孩子按自己的意願來做。父母當然是為自己的孩子好,但他們的這種做法往往得不到孩子的認同和理解。倔強的孩子會在這個問題上和父母爭辯,相對軟弱的孩子往往一言不發,但卻在心底裏產生抵觸情緒,對父母的安排毫無熱情。

一位中考剛結束的學生,在選擇高一級學樣時,與父母發生了分歧。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能像自己一樣當個教授或醫生什麼的,因此他們堅持讓孩子上普通高中。但兒子酷愛藝術,想考音樂學院。最後父母占了上風,私自給他在一所普通高中報了名。父母以為給孩子報了名,孩子就會死心,乖乖地在學校念書。然而事情並不像他們想的那樣,在上學期間,兒子經常逃課,深夜與其他同學一起翻出學校圍牆到網吧上網,最後被學校開除了。

被學校開除,孩子顯得很高興。有人問他為什麼被開除了還高興,這個孩子說道:“我根本不喜歡這所學校,我想上音樂學院,可父母堅決反對,我隻好逃課、上網借此消磨時光。現在我被開除了,他們就得把我送到音樂學院了。”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許多種,最重要的一種就是要尊重孩子。隻有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意願,給他們充分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自主地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愛。

然而,現實生活中,父母往往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年輕時沒能實現的理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幫助自己實現。如果這一願望與孩子自己的願望相同,那麼這種寄托就會成為督促孩子奮鬥的動力。但如果這種寄托並不符合孩子的願望(這種情況更容易出現),父母的這種寄托就會成為孩子成長的負累。如果家長無視孩子的願望,將這一寄托強加於孩子,那就有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

當然,家長為孩子做出選擇的初衷是為孩子好,但孩子未來的發展要考慮現有的主客觀條件,如興趣、愛好、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等。倘若家長不顧這些條件,自作主張,強迫孩子做不願做的或者根本做不了的事,會事與願違,甚至適得其反,到頭來還可能誤了孩子的前程。

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未來的設計,不能僅僅局限在擇校擇業上,還要著眼於長遠發展、興趣愛好等很多方麵,其中就包括自強、自尊、自愛、自立等。家長無端地幹涉孩子的選擇,無疑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比爾,克利亞是美國猶他州的一個中學教師,有一次他給學生布置了一道作業,要求學生就自己的未來理想寫一篇作文。

一個名叫蒙迪,羅伯特的男孩用了整整半夜的時間,寫了七大張,詳盡地描述了自己的理想——將來有一天擁有一個牧馬場。他描述得很詳盡,還畫下了一幅占地200英畝的牧馬場示意圖,有馬廄、跑道和種植園,還有房屋建築和室內平麵設計圖。

第二天他興衝衝地將這份作業交給了克利亞老師。然而作業批回的時候,老師在第一頁的右上角打了個大大的“F”(差),並讓蒙迪,羅伯特去找他。

下課後蒙迪去找老師:“我為什麼隻得了F?”

克利亞打量了一下眼前的毛頭小夥,認真地說:“蒙迪,我承認你這份作業做得很認真,但是你的理想與現實相差太遠,太不切實際了。要知道你的父親隻是一個馴馬師,連固定的家都沒有,經常搬遷,根本沒有什麼資本,而要擁有一個牧馬場,得要很多的錢,你能有那麼多的錢嗎?”克利亞老師最後說,如果蒙的願重新做這份作業,確定一個現實一些的目標,可以重新給他打分。

蒙迪拿回自己的作業,去問父親。父親摸摸兒子的頭說:“孩子,你自己拿主意吧。不過,你得慎重一些,這個H 對你來說很重要!”

在父親的鼓勵下,蒙迪一直保存著那份作業,他一步一個腳印踏上不斷創業的征程。多年後蒙迪,羅伯特終於如願以償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當克利亞老師帶著他的30名學生踏進這個占地200多英畝的牧馬場,登上這座麵積達4000平方米的建築物時,流下了懺悔的淚水。他說:“蒙迪,現在我才意識到,當時我做老師時,就像一個偷夢的小偷,偷走了很多孩子的夢,但是你的堅忍和勇敢,使你接受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