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第12種好習慣:讓孩子愛護動植物(2 / 3)

一次偶然的意外,小狼咬傷了陳陣。為了防止小狼傷及人和羊群,產生不必要的爭端和麻煩,陳陣和楊克一狠心,把小狼四顆鋒利的牙齒夾斷了。隻可惜,被夾裂的那一顆很快發生了病變。很久之後的某天夜裏,小狼再次聽到野狼的嚎叫,它那被激起的狼的本性再次爆發。曠野中的狼嚎,一聲聲召喚著小狼,激起它全部的希望和反抗。小狼瘋狂地想要掙脫脖子上的鎖鏈,它用牙齒咬能咬到的一切東西。天亮之後,陳陣才發現小狼的那顆病牙已經在撕咬破氈子的時候拽斷了。舊傷新傷一起加在小狼的身上,它身體周圍都是凝成冰的血。最終,陳陣聽從畢利格老人的建議,用棍子把小狼敲死了——像真正的蒙古野狼一樣死掉,而不是像病狗一樣死去。這一刻,陳陣仿佛看到了自己內心滾滾升起的狼圖騰。

有一次,在陳陣去往獺子山的時候,他發現了一片人跡罕至的碧綠大盆地。小河從山穀裏流出,盆地中央是陳陣在夢中都沒有見過的美麗的天鵝湖。白得耀眼的天鵝在寬闊的湖中滑動,從密匝匝的蘆葦叢中探出細長的脖頸。這種天然的美深深地震撼著陳陣。可是,牧場負責人包順貴在一次追蹤野狼的途中,也發現了這個天鵝湖。不同的是,他舉起了獵槍。那槍聲驚動了穿過蘆葦的風,一隻巨大的白色天鵝落了下來,白色的羽毛零落飄飛。幾天以後,就連盆地裏麵開得燦爛的那片芍藥,也被包順貴掘地三尺,斬草除根了。一車車的芍藥根被運到蒙古草原以外的地方。隨著建設民工的到來,蘆葦被砍倒了,天鵝被獵殺了,就連天鵝蛋,也終究沒能逃出厄運。美麗在被發現之後,就被摧毀了。草原的生態完全被破壞了。

後來,狼群再也沒有回到額侖草原。畢利格老人成為最後一位由草原天葬而魂歸騰格裏的蒙古族老人。三十年後,當陳陣再次回到騰格裏,草原幾乎變成了沙漠,隻在邊境很少的一部分人中,還保留著草原蒙古人養羊的方式。

教育良方

讓孩子親自照顧小動物

在孩子做對某件事情後,家長可以送給孩子一隻小寵物或者一盆小花兒當作獎勵,並全權放手任由孩子照顧它。孩子在一天天照顧它的過程中,既可以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又可以培養孩子和它的感情。當它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角時,孩子就會推己及他,愛護其他的動植物了。

家長要做出正確的引導

外出旅遊時,看著漫山遍野綻放的鮮花,媽媽順手摘了幾朵花兒,想要給笑笑戴在頭上。她說:“花堪折時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於是,笑笑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摘了好多花兒。其實,這位媽媽就沒有做出正確的引導。試想一下,花兒都被摘下來了,那麼以後旅遊的人,還能看到什麼呢?

為孩子講解動植物的現實處境

很多動植物都已經瀕臨滅絕了,地球上每分鍾都有物種在消失。家長可以把動植物的生存現狀講給孩子聽。鼓勵孩子從愛護身邊的動植物做起,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

延伸閱讀

上麵這個故事出自北京作家薑戎的《狼圖騰》。薑戎?1967年自願赴內蒙古額侖草原插隊,返京之後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狼圖騰》是他唯一的著作,講述了他在知青十餘年間的親身經曆,這本書在?2007年獲得第一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

講述動物故事的書很多,但大部分書側重於動物與人的感情而忽略了它們自身的動物性。薑戎的《狼圖騰》通過知青陳陣親自飼養小狼的經曆以及畢利格老人多年與野狼相處的經驗,為讀者展現出不一樣的草原野狼和草原邏輯。

遵從草原自身的邏輯

草豐水美的額侖草原,一個生機勃勃的美麗地方。茫茫大草原,是位博大而殘酷的母親,那裏所有的動物:人、狼、馬、狗、狐狸、旱獺、黃鼠、黃羊等等,都是她的兒女,缺一不可。它們在母親的懷抱裏,組成強大的食物鏈,相互控製著數量來回報草原母親。因為任何一個物種超量,都會給草原以致命威脅。這種回報是天然的。草原的生存環境是殘酷的,優勝劣汰是生存的唯一法則。所有的生物通過草原這個真實的大舞台鬥智鬥勇,十八般武藝,輪番使用,不是你死便是我活,每個能夠存活終老的生命,都可以說是優秀的、頑強的、可敬的。每個草原牧民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對所有的獵物都不會趕盡殺絕。因為任何一個物種的消滅,都可能給草原致命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