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第12種好習慣:讓孩子愛護動植物(3 / 3)

有這樣一首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很久以來,野草一直被眾人看作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可是,在內蒙古,生命力再怎麼頑強的野草也供應不起千千萬萬隻羊的一日三餐。如果在土壤肥沃的地方還好,經過牛羊糞肥的滋養,草可以生長得很旺盛。但是,兔子、黃鼠、旱獺扒出來的洞卻毀壞了大片的草地。如果是在土壤貧瘠的地方,諸如沙土地,石頭縫裏,這兒的草連花都不開,更不用說打草籽了。在額侖草原,野草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頑強。

草原上經常發生難以預料的災害。既有可能出現大雪封山的白災,羊沒有足夠的草可以吃,沒有足夠厚的膘幫它們度過寒冬;也有可能出現降水稀少引發的黑災,牲畜缺少飲水,膘情下降;更有可能出現黃羊遍山的黃災,黃羊的吃草量極大,導致家養的牲畜無草可吃。所有牧民的生命都維係在草原的優劣情況上。人、動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在內蒙古,草原就是“大命”,保護草原絕對不是一句空話。當多年後陳陣再次回到額侖草原,卻隻能看到“天空幹燥得沒有一絲雲,草原的騰格裏幾乎變成沙地的騰格裏。幹熱的天空之下,望不見茂密的青草,稀疏幹黃的沙草地之間是大片大片的板結沙地,像鋪滿了一張張巨大的粗砂紙”“《狼圖騰》,薑戎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355頁。”的慘不忍睹的景象時,當遠離內蒙古的北京春天飄起黃沙時,關於草原的合理畜牧量的問題,關於草原的保護問題,已經刻不容緩地擺在人們眼前了。生態的確有自然修複的能力,可是人的生產和開發的速度卻已經遠遠超過了自我修複的能力範圍。草原、甚至披在地球上的各種植被,都需要人們以理性和長遠的心態來保護。

一種不能失卻的“狼性”

對於漢民族而言,狼並不是一種值得誇耀的動物。從成語和俗語的構成上就可見一斑:狼子野心,狼狽為奸,狼心狗肺,聲名狼藉,狼行千裏吃人、狗行千裏吃屎……就連在寓言故事裏麵,那些聽到“狼來了”的人們都會義憤填膺地拎起棍子趕上山去。狼就這樣被漢人擺在了“惡”的審判席上。

但是,在物競天擇的大自然中,草原上的野狼卻高高地占據著牧民“偶像”的位置。狼的狡黠與謹慎教給牧民們豐富的打獵兵法,就像大雪窩夜圍黃羊事件,狼群隻圍三個方向,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勢作為它們的同盟軍。還有一次,在開春之際,很多狼窩被掏,狼群的救命糧也被牧區挖了去。這時,被絕了後路的狼群出其不意地偷襲馬隊。不隻如此,當黃羊群離開額侖草原的時候,狼群轉而以旱獺和兔子為食。狼就是這樣一種既有耐心又有機智的組織性強的動物。

陳陣抱養了一隻小狼,每天像伺候國王一樣地伺候著小狼。喂它吃狗奶,給它喝牛奶肉湯,陪它玩鬧。可是小狼在吃飯的時候,仍然有狼一樣的尊嚴,從來不允許任何人靠近它。它天然地有著狼的本性,知道在炎熱的夏天要挖深自己的洞,得到完整的獵物時要滿懷敬畏地食用,聽到遠方野狼的嚎叫,它學著應聲而吼,它用生命維護著自己生而為狼的特性,它掙脫鎖鏈向往自由,它掙脫同情維護自尊……

沈從文曾經想要“借助文字的力量,把野蠻人的血液注入到中華民族的身體裏去”,現在看來,中華民族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這樣一種狼性——擁有耐心、等待時機、勇猛無畏、組織紀律、聰明狡黠……看著生活在狗窩裏麵的小狼,看著生活在額侖草原上的野狼,希望可以使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血脈噴張,擁有挑戰一切的勇氣、智慧和力量。

推薦版本:《狼圖騰》,薑戎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

(劉偉編寫)

C篇 讓孩子學會與人合作溝通習慣的培養

習慣箴言

遵守諾言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法”巴爾紮克)

一個人嚴守諾言,比守衛他的財產更重要。(“法”莫裏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