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奇古怪的情節
童話本身即是幻想與現實的結合。現實世界中的種種不可能都可以在童話中找到生存的土壤。稀奇古怪的現象反而成了吸引讀者閱讀的魔法石。《馬蒂爾達》這部作品,幾乎可以稱為一本“惡作劇藝術”的巔峰指南手冊。
馬蒂爾達的爸爸媽媽一點兒也不理解她,在生活中幾乎完全無視她的存在,對她蠻橫無理,有一次甚至撕掉了她從圖書館借來的書。馬蒂爾達決定給爸爸一點兒小小的懲罰。她的爸爸總是喜歡戴一頂卷邊低平頂的帽子,帽箍上還插著一根羽毛。馬蒂爾達趁爸爸不注意的時候,把超級粘膠擠在了帽子裏麵的皮圈上。結果馬蒂爾達的爸爸為了防止把頭皮拉下來,隻好整天帶著帽子,他沒辦法淋浴,就連睡覺也要一直帶著帽子,就像電影裏的匪徒一樣。無計可施的他最後隻好把被帽子黏住的一圈頭發剪掉。還有一次,火冒三丈的爸爸看到沉浸在書中的快樂的馬蒂爾達,極為生氣,搶過馬蒂爾達的書就撕了。馬蒂爾達決定懲罰一下不尊重書的爸爸。馬蒂爾達向她的朋友弗雷德借了一隻會講話的鸚鵡,把它藏在嵌在壁爐上麵的煙囪裏。在全家人一起吃晚餐的時候,鸚鵡發出“你好、你好”的聲音,這可把馬蒂爾達的爸爸媽媽嚇壞了,他們四處尋找著可能發出聲音的地方。這時候,鸚鵡又發出溫柔而古怪的聲音“我的骨頭咯咯響,我的骨頭咯咯響”,馬蒂爾達大聲吆喝著“房間有鬼”,結果爸爸媽媽嚇得飛快逃了出去。
把惡作劇的藝術發展到盡善盡美的境界的人,不隻馬蒂爾達,還有同一所學校裏的霍頓霞。她討厭校長特朗齊布爾小姐。在全校師生做禱告的時候,她在特朗齊布爾小姐要坐的椅子上倒了半罐糖漿。當校長坐上去的時候,隻聽到很響的“咕唧”一聲。特朗齊布爾跳了起來,可是椅子卻黏住了她穿著的可怕的綠褲子。過了好幾秒鍾,褲子才從稠稠的糖漿裏掙脫出來。
不過,讀這本書的目的不是學會怎麼把惡作劇做得滴水不漏,而是學習這樣一種“黑色幽默”。孩子們總是有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而這些懲罰性的想法隻針對那些不尊重他們的成年人。對於尊重孩子的亨尼小姐,他們是絕對不忍心這樣做的。
對比鮮明的人物
羅爾德·達爾的作品喜歡刻畫性格極端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裏麵總有一些不喜歡孩子的成年人。《女巫》一書中的女巫有著長發疹的禿頭,怪眼睛,藍色的口水,沒有趾頭的腳,長長的爪子!她們聞到孩子就像聞到了狗屎,整天盤算著要消滅孩子。《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一書中的威廉·旺卡也是通過自己的巧克力工廠把幾個他不喜歡的小孩小小地戲弄了一下。《馬蒂爾達》中的校長特朗齊布爾更是如此,她把每一個小孩子都當作臭鼻涕蟲、沒有孵化出來的幼蟲,懲罰起學生來更是不遺餘力,就像自己掄鏈球鍛煉身體一樣。
可以說,羅爾德·達爾的愛恨是非常分明的。與這些可怕的成人相反,他的作品中總是有天真聰明而有勇氣的孩子。《女巫》裏麵阻止女巫把孩子變成老鼠的小男孩布魯諾·詹金斯,《查理和巧克力工廠》裏麵貧寒懂事的小男孩查理,《馬蒂爾達》裏麵天生聰穎惹人喜愛,最終通過自己的神奇力量幫助老師亨尼小姐的馬蒂爾達……他筆下的兒童從來不會在惡勢力麵前認輸,即使像《女巫》中的小男孩最終變成老鼠,也不會放棄與邪惡的成人對抗。
成年人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和兒童的世界是對立的,羅爾德·達爾把自己放在兒童的位置上,用幽默的筆調寫著這些對立,再用溫柔的充滿愛的眼光緩解這種對立的鋒芒。因此,他的作品讀起來淋漓盡致,兒童的天真聰明甚至狡黠的形態都躍然紙上。同時,他的這種對比鮮明的人物形象在呼喚著統一,即向成人世界發出宣告:每一個人曾經都是孩子,請理解並尊重孩子。
推薦版本:《馬蒂爾達》,(英)羅爾德·達爾著,(英)昆廷·布萊克繪,明天出版社,2009年。
(劉偉編寫)
習慣箴言
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英”約翰·洛克)
把自己的焦點關注到美好一麵,不要去笑話別人,先笑話自己。(“澳”約翰庫緹斯)
如果殘疾意味著不完美、困難和障礙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是殘疾人。(史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