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對孩子說“不”時態度要認真(3 / 3)

天天先吃了一個蛋卷冰淇淋和一包薯條,又提出想吃一個漢堡。爸爸覺得漢堡太大了,小孩子一次吃太多這樣的食品對身體不好,於是跟天天商量下來,決定再給孩子吃一個蘋果派。但是小孩子就像老也吃不飽一樣,沒過一會兒,天天又提出想吃炸雞翅。這次爸爸無論如何也不答應了。天天就靠在爸爸身邊撒嬌,央求爸爸再給他買一對炸雞翅。

但是爸爸不為所動,還是很堅決地對天天說:“不行。一次不可以吃這樣多的東西,這對你的胃不好,爸爸怕你會消化不良。”

天天還是不甘心,繼續在爸爸身邊央求。但無論他怎麼說,爸爸都是一臉堅決地說:“不可以。”

看著兒子失望的樣子,爸爸想了想,對他說:“天天,今天是絕對不可以再吃了。但是爸爸答應你,下次再帶你來肯德基的時候,可以讓你吃漢堡和炸雞翅,好嗎?”

天天想了想,還是很高興地同意了爸爸的話。

案例分析:

雖然給了孩子“下一次”的承諾,但是父親還是堅決回絕了孩子“這次”的要求。不要讓孩子覺得所有的東西都是來得輕鬆來得容易。延遲滿足,可以讓孩子學會珍惜。其實父母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讓孩子時刻都開心快樂。但是,這種給予也必須有智慧才行。事實上肯德基也不是去了一次就永遠不再去,但就算是這樣,也不代表這一次可以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爸爸用“下一次”給了孩子希望,但是用“不”告訴了孩子,凡事都有個“度”,超出“度”的願望是一定不會得到滿足。

6.“狠心”媽媽的愛

香香到了該上幼兒園的年齡。雖然幼兒園就在小區的樓下,不過為了孩子可以學會正常地與人相處,媽媽還是把她送到了幼兒園。

但是在家裏自由慣了的香香非常不喜歡幼兒園的生活。每天媽媽把她送到幼兒園,剛一轉身離開,她就開始哭。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媽媽都是頭也不回地走掉。但是香香是個脾氣很倔的孩子,她並不因為媽媽不理她就停止哭鬧,而是要一直哭到幼兒園的老師心軟了,然後把她送回家去。

這天媽媽又把香香送到了幼兒園,香香又故技重施。因為她發現這招很有用,隻要她哭到老師心軟了,老師就會把她送回家去,而媽媽沒有辦法就隻有把她留在家裏了。果然,沒有多久老師就覺得這個孩子哭得太可憐了,於是又把香香送回了家。

媽媽先讓老師和孩子進了屋,聽老師說明情況以後,媽媽把老師送出了門。香香高興地看著媽媽,心想這下媽媽可沒有辦法了吧,我又可以留在家裏了。於是香香對媽媽說:“媽媽,我去玩了。”沒想到這次媽媽一反常態,態度堅定地說:“不行,你必須去幼兒園。”

香香說:“可是老師都走了呀,而且老師也同意我回來了。”

媽媽說:“老師同意了,但是媽媽不同意。而且你也說了,老師已經走了,所以,現在你要自己去幼兒園。”說著把香香帶出了門外,關上了門。

香香開始站在門外不願意走,過了一會兒,她開始哭了。媽媽在屋裏聽見了女兒的哭聲,心裏也難過極了,但是卻狠心不開門。

香香哭了一會兒,看媽媽還是沒有開門,終於停止了哭聲,在門外說:“媽媽,我去幼兒園了。”

媽媽從“貓眼”裏看著女兒轉身離開的背影,又難過又欣慰。

不過從這次以後,香香再也不排斥去幼兒園了,慢慢地,她終於融入了幼兒園的生活。

案例分析:

媽媽似乎太“狠心”,媽媽的愛看起來很“殘忍”,但卻體現了媽媽的用心良苦。對於因為對父母依戀而遲遲不能融入集體生活的孩子來說,媽媽的舉動是必要的。雖然很心疼,但媽媽用實際行動表現出堅定的“不”傳達到了孩子的內心裏。當父母表現出極堅持的態度的時候,孩子通常是會接受父母的合理安排的。因為在孩子的幼小心靈裏,其實也依稀懂得分辨什麼事可做可不做,但有的事是非做不可的,這時候往往就取決於父母表現出來的態度。如果態度不明確或是過於溫和,孩子就會存有僥幸心理,會試探父母是不是非要自己這樣做不可,當他們感覺到父母的態度堅決認真的時候,他們就知道這件事是堅決不能做或是非做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