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回避孩子的“誘餌”(1 / 3)

麵對孩子拋出的“誘餌”,父母時常感到困惑。他們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一方麵父母害怕揭穿孩子的“陰謀”會令他們難堪,心靈受到傷害;另一方麵他們則擔心孩子用慣了“鬼伎倆”會變得不誠實。奸詐和不誠實不是褒義詞,當然也不是為人所喜的品質。父母用成年人的眼睛看過了太多世界上的爾虞我詐,他們擔心孩子也會卷進這樣的漩渦。然而,當父母為此憂心忡忡的時候,他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他們把“成人的帽子”戴到了孩子的頭上。其實,那些所謂的“誘餌”不過是孩子在耍“小聰明”,這裏麵並沒有包含成人世界的狡詐含意。孩子的“小聰明”隻不過是孩子想要尋求更好的溝通手段而已。

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著豐富想法和獨立思維的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想要與這個世界有溝通,就必須探索和學習自己的“社交方式”。隨著孩子心智的逐漸成熟,他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直接要求往往會受到拒絕。從這個時候開始,孩子開始尋求一種更複雜的、可以令要求被實現的可能達到最大化的溝通方式。盡管孩子的“小聰明”對父母來說仍是幼稚可笑的手段,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開始會學會跟父母談話的“策略”。他們開始試著在和父母交談的言語中設置“陷阱”,拋出“誘餌”,希望父母“上當”,滿足他們的要求。有的父母對此很苦惱,覺得孩子學會了“耍心眼”。但事實上沒有必要如此擔心,孩子的小聰明很多時候是他們思維敏捷頭腦靈活的表現。聰明的父母隻要懂得回避孩子的“誘餌”,就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反客為主”,讓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與父母溝通。

1.總喊爸爸媽媽的孩子

周周小的時候膽子特別小,尤其害怕一個人單獨行動,於是爸爸就教給周周一個辦法。爸爸說:“周周,如果你害怕自己一個人單獨行動的話,那麼你可以嘴裏叫著爸爸媽媽,這樣的話,你就會感覺到爸爸媽媽就在你身邊,你就不會害怕啦。”

於是周周就照著爸爸的話做,果然可以克服自己的恐懼,於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周周就養成了一個習慣,無論走到哪裏,嘴裏總是叫著“爸爸媽媽”。

一轉眼,周周已經是個大孩子了,而且已經上了小學,但是這個習慣卻很不容易改掉了。爸爸跟周周說了很多次,周周也一再地答應會改,不過總是不奏效。爸爸很嚴肅地和周周談了一次,告訴他這麼大了如果還總是叫著爸爸媽媽走路的話,別的同學會笑話他的。周周一聽爸爸說的有理,為了自己的“麵子”。終於答應一定改掉這個習慣,並讓爸爸媽媽監督他。

一天爸爸送周周去上學,卻發現這天周周的話好像特別的多:“爸爸,今天晚上吃什麼啊?媽媽會不會早點來接我啊?”“爸爸,小鳥叫得真好聽啊,媽媽最喜歡聽啦。”“爸爸上次郊遊咱們玩得真開心啊,媽媽也說很開心。”

聽著聽著,爸爸覺得不對勁了,因為這孩子的每一句話裏都有“爸爸”和“媽媽”兩個詞,爸爸心想:好小子,原來在和我玩小聰明呢。不過爸爸並沒有拆穿周周,而是主動承擔起了“發言者”的角色,爸爸和周周聊到了學校的生活、周圍的同學,還有周周最喜歡看的動畫片。慢慢地,周周的注意力轉移到爸爸講的話題裏了,就不再專注於喊“爸爸媽媽”了。

案例分析:

孩子很聰明,也很可愛。為了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慣是花了心思的,但是因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當然改起來也需要一個過程。但是由於父親在身邊監督,又不好意思“變卦”,於是想了個辦法,既可以不停地叫“爸爸媽媽”,又不用擔心父親的責備。孩子的小聰明當然逃脫不了父親的眼睛。但是父親很有智慧,他並不揭穿孩子,而是在事件裏扮演了優秀的引導者的身份,他避開孩子希望在和爸爸媽媽有關的話題上糾纏的“誘餌”,轉移話題和孩子談起別的事情,從旁協助孩子改掉不良的習慣。

2.三杯可樂和兩碗飯

維維特別喜歡喝甜甜的可樂,但是這樣的飲料喝多了不好,所以爸爸媽媽控製得很嚴格,一個星期隻給維維買一瓶。而且這一瓶每天都隻能喝一杯。維維覺得很苦惱,因為他多想一次喝個夠啊。於是維維想啊想啊,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晚上開飯了,爸爸媽媽都已經坐在餐桌前了,可是維維還沒有來。媽媽喊:“維維,吃飯了,快來吧。”

維維答應著,過了一會兒,就看到他抱著可樂瓶子來了。媽媽說:“維維,咱們不是說好了一天隻能喝一杯嗎?”

維維說:“媽媽,如果你們讓我在吃飯前喝三杯可樂的話,待會兒我就吃滿滿的兩碗飯,好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