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和孩子平等地對話(3 / 3)

佩佩點點頭,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雖然是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但是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當他們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需要父母為他們指引人生的道路。但是,那並不代表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財產,父母可以決定他們生命中的一切。畢竟他們遲早有一天會走上完全屬於他們的人生道路,他們出現在社會中的標誌是某個獨立的人,而不是某人的兒子或女兒。父母一旦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時,就會要打就打,要罵就罵,隨心所欲。隻有將孩子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來看,不是作為自己的附屬品,才可以使孩子的人格受尊重。

5.營造平等民主的家庭環境

小彥家的民主氣氛十分濃厚,家裏有任何大事需要決定的時候,不但小彥的父母要一起商量,還要和小彥商量。

小彥的奶奶年紀大了,父母想把奶奶接到家裏來住。爸爸召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征詢大家的意見。

爸爸說:“咱們今天有一個議題啊,奶奶年紀大了,我想把她接到家裏來照顧。大家有什麼可以發言。”

媽媽笑著說:“我是沒什麼意見的。”

爸爸看著小彥:“兒子,你呢?”

小彥想了想說:“我覺得嘛,奶奶來是沒什麼不可以的,不過……”

爸爸說:“怎麼了?有問題大家商量嘛。”

小彥說:“奶奶看電視的時候特別喜歡說話,我都不能安靜地看。”

爸爸笑了:“人年紀大了,心裏會覺得孤單,所以話也特別多,她希望有人多陪她說說話嘛。兒子,理解一下,行不?”

小彥點頭:“嗯,沒問題。”

爸爸又試探性地問道:“還有個重要的任務要安排,不過呢,我希望是個我對他有信心的人。”

小彥躍躍欲試:“什麼任務啊?”

爸爸說:“誰能擔負起每天陪奶奶去散散步的任務呢?”

小彥立刻肯定地回答:“交給我吧!爸爸,我保證完成任務!”

爸爸和媽媽都笑了。

案例分析:

正是這種“平等相處”的良好家庭環境,使孩子形成了誠信、大方、爽直、親切、協作的良好品行,同時也使孩子自覺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平等的家庭環境,培養了孩子自尊、自信、自強的心理。當“三自”心理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就會在行為上表現出“反常規”。一旦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滿足時,他們的言行舉止就會表現出快樂和十分配合。

6.跟孩子進行深度的溝通

“五一”爸爸安排了一項活動,就是帶小琛去爬山。爬到山頂,俯瞰山下的景色,呼吸著新鮮空氣,覺得心中一片坦蕩。

爸爸看著小琛陶醉的樣子,問他:“兒子,覺得怎麼樣?”

“我覺得舒服極了,看著遠處的山峰不知道為什麼有種特別激動的感覺,我不知道怎麼說呢?爸爸!”

“爬山有時不僅僅是為了看景,有時也是一種人生的體悟。”

“人生的體悟?”

父子倆一起在草地上躺下來,望著藍天白雲。爸爸說:“這天真藍啊,像海水一樣藍。”

“爸爸,我還記得上次咱們去海南玩的時候,你曾經說過一句話。你說後半句要在山頂上才能體會到,是什麼,我記不清楚了。”

“兒子,那爸爸就重新給你講一遍。‘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爸,這是什麼意思呀?”

“前半句的意思是說,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把事情辦好,立於不敗之地;後半句是說做人處事必須堅決杜絕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挺立世間。”

“啊,說得真好啊。爸爸,你總是用這句話勉勵自己嗎?”

“對啊,兒子。”

“爸爸,原來生活中處處都有做人的道理啊。我記住了,我也要把它當成我的座右銘。爸爸,我真為你覺得驕傲。”

案例分析:

與孩子進行深度的溝通,是一種美妙的經驗。此時父母是孩子的心理輔導老師,可幫助孩子緩解情緒,開啟智能。而這種交流也是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距離的一個好方法。選擇溝通的地點也大有講究。把對話安排在家居之外,更易於溝通。在一個風景秀美之地,父母與子女宛若朋友,敞開心扉暢談,真誠交流思想與情感,必能給未成年人提供終生受用的精神滋養,也是成年人生命的極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