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和孩子平等地對話(2 / 3)

媽媽不再說話了,隻是讚許地點點頭,她覺得兒子真的長大了。

案例分析:

為人父母的你是不是經常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可能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德國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認為: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挑戰父母,這將大大刺激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在爭辯過程中,孩子必須運用學到的語彙和表達方式,試圖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欲望。孩子在與父母爭辯後發現,父母並非總是正確的,無疑使孩子獲得一種成就感,能幫助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因此,有時不妨和孩子辯論一番,你會發現孩子其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幼稚,他有著自己的思辨能力,在和你辯論的過程中,孩子的智力可以得到發展,並且這有助於孩子個人意誌的形成。

3.在孩子麵前勇於承認錯誤

爸爸晚上給東東檢查作業的時候,無意中在東東的書包裏發現了一個小布包,打開一看,裏麵是一包煙。爸爸大怒:“東東,這是從哪來的?”

東東看了看,奇怪地說:“我也不知道啊,我的書包裏怎麼會有煙呢?”

爸爸更生氣了:“怎麼敢做不敢認啊,這麼小的孩子就學會抽煙了!抽煙還不算,還要撒謊騙爸爸!”

東東有些急了:“我沒有騙你,我也不知道是哪來的。你讓我想想嘛。”

爸爸說:“想什麼想,是不是想編個故事來騙我啊。”

東東委屈極了,哭著說:“我沒有騙你,你為什麼不相信我。”

爸爸說:“哼,你什麼也不用說了,明天我會到學校去問老師的。”說完關門出去了。

第二天早上,爸爸看到床頭有一張紙條,上麵寫著:爸爸,我想起來了,昨天放學的時候隔壁班的小勤給我一個包,讓我幫他收著。你教過我,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打開,所以我沒有看,我真的沒有騙你。

爸爸想了想昨晚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後悔了。

晚上孩子回來了,爸爸走到孩子麵前,摸著兒子的頭說:“兒子,爸爸誤會你了。爸爸昨晚不該沒有弄清事情的原因就責備你,更不應該那樣大聲的嗬斥你。是爸爸錯了,你能原諒爸爸嗎?”

東東看著爸爸,點點頭,撲到爸爸的懷裏哭了。

案例分析:

人人都會犯錯,大人也不例外。有的父母會認為孩子還小,就算錯了,自己心裏明白,下次不要這樣對待孩子就可以了。當父母的當麵向孩子認錯實在是太沒有麵子了,也沒有這個必要,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因為自己做錯了事而向孩子道歉,是對孩子最起碼的尊重。要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錯誤道歉。在孩子麵前勇於承認錯誤,這不會影響家長們在孩子麵前的權威,相反,會讓孩子更加親近你、尊敬你。你在孩子麵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同時也是為孩子樹立了一個知錯就改的好榜樣。

4.把孩子看成獨立的生命個體

佩佩和汀汀家是鄰居,但是兩家教孩子的方式卻完全不同。汀汀的媽媽喜歡幫女兒拿主意,什麼都要女兒照她的意思做。可是佩佩的媽媽就不這樣,她凡事都尊重女兒的選擇。

教師節就要到了,學校組織了一個“把最好的禮物送給老師”的活動,鼓勵孩子們自己做一些手工藝品來當作送給老師的禮物,其實是為了促進孩子們的動手能力。

汀汀的媽媽說:“不用說了,你就寫一副大字送給數學老師好了,老師準喜歡。”

汀汀小聲說:“媽媽,可是我想畫一幅畫送給我最喜歡的語文老師。”

汀汀的媽媽立刻生氣了:“我叫你送給誰你就送給誰,你是我生出來的,是我的孩子,難道不應該聽我的話嗎?”

孩子什麼也不說了,因為已經習慣了媽媽這樣為她拿主意,隻是委屈地擦擦眼淚。

佩佩家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佩佩的媽媽問她:“女兒,想好做什麼給老師了嗎?”

佩佩說:“我像用漂亮的彩紙做一束康乃馨送給老師。”

媽媽說:“康乃馨可是母親節的時候的禮物哦,用來做教師節的禮物會不會不太合適?”

佩佩說:“媽媽,我是這樣想的。你不是常說老師教育我們很辛苦,要我們像尊敬媽媽一樣尊敬老師嗎?既然是這樣,我也想把獻給媽媽的花獻給老師。”

媽媽笑了:“我的女兒真懂事,說得也很有道理,那就照你的意思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