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放學回家後,樂樂用泥巴做了輛坦克。“坦克”成型的時候,樂樂高興極了,手裏拿著“坦克”,一邊陶醉在自己的“傑作”中,一邊幻想著自己開坦克的情景。
上述案例中,樂樂表現出了極強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也就是說,動手動腦有助於萌發孩子的創造力,陶行知先生在《致育才之友書》中說:“愛迪生幼年的故事,給了我們兩個深刻的印象:一是科學要從小學起,二是科學的幼苗要像愛迪生的母親一樣愛護才能保全。”
美國教育思想家魯道夫·斯坦納就曾經指出,孩子的玩具應該盡可能接近自然,那些僵化的玩具不足以啟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反而會因加上條條框框而限製了孩子的思維發展。他還說,“與其給孩子們製造精神的木偶,不如給他們一個用布隨意做成的布娃娃,而一根樹枝亦不遜於造型僵化的積木。”因為,泥土、石塊、樹枝都是孩子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啟蒙老師。
對於父母來說,如果能夠參加到孩子們的遊戲中來,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增強親子關係,讓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丹麥理論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不僅常常鼓勵孩子玩遊戲,而且也喜歡和兒子一起玩,還經常地想出一些小問題來“為難”孩子。其中有一個非常好玩的問題是關於“一貓有三尾”的笑話。他總是神秘地問小家夥們:“你們看,無貓有二尾,一貓比無貓多一尾,因此一貓有三尾。”其他的小家夥都知道父母說得不對,但卻說不明白為什麼不對。當時隻有三歲、後來在197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奧吉·玻爾揮動他的小胳膊說:“爸爸,貓不可能有兩條尾巴呀?”尼爾斯·玻爾聽了奧吉的回答,總會高興地誇獎兒子。
尼爾斯·玻爾和孩子們經常做一些小實驗,比如在就餐時用叉子、玻璃杯和餐巾紙等物做實驗,因此經常招致妻子的抗議。除了用語言遊戲、小實驗之類的遊戲活動來訓練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外,尼爾斯·玻爾還經常和孩子們一起做一些體育遊戲,男孩子們滿天飛亂蹦亂跳,而尼爾斯·玻爾則和孩子們一起嬉笑追逐。
從上麵的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尼爾斯·玻爾作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在教育孩子方麵有許多科學之處:一是他懂得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遊戲中可以教育孩子:二是他總想方設法為孩子的成長提供遊戲的機會。